文章來源: 2005-12-19 16:13:13
劉淑豔 邢軍 2005-12-13 13:08:30 中華中西醫雜誌 2004年5月第5卷第9期
早產兒是指孕滿28周而不滿37周,出生體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兒。這類新生兒出生越早,體重越低,其生存能力越差。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共出生早產兒28例,其中孕齡在33~35周、體重在1300~1500g的早產兒13例,均護理成功出院,現將有關觀察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牀資料
本組13例,孕齡33~34周6例,孕齡34~35周7例;出生Apgar評分,1min10分8例,7~9分5例;體重1300~1400g9例,1400~1500g4例;平均住院時間16.5天,經過精心治療護理全部存活出院。
2 護理
2.1 出生前的準備 孕婦若不可避免早產,應儘早決定分娩方式,充分做好早產兒保暖和復甦的準備,預熱保溫箱 [1] 。
2.2 出生時的護理 早產兒出生時,放在有輻射燈源的保溫臺上護理,生後立即擦乾全身,處理臍帶後,用溫暖柔軟的衣被包裹,置入預熱保溫箱 [1] 。
2.3 出生後的觀察與護理
2.3.1 保暖 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體溫不穩定,常因環境溫度改變而迅速升降。又因皮下脂肪少和體表面積相對大,散熱增多,使體溫常低於正常。在高溫環境中,又因出汗功能不全而致體溫過高。早產兒出生後身體暴露過多,體溫可急劇下降,造成嚴重後果,生後應立即放入保溫箱中,箱溫度32℃~34℃,相對溼度55%~65%。使早產兒腋下溫度在36℃~37.2℃之間,並隨早產兒情況的好轉,生存能力的增強,逐漸降低保溫箱的溫度,直至接近室溫後出保溫箱,在室溫環境下,觀察1~2天,嬰兒適應良好後方可出院。
2.3.2 餵養 保證給予早產兒足夠的熱量很重要,生後2h試喂糖水,以防低血糖的發生,吸吮及吞嚥反射良好時,即可進乳,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飼餵養,有嘔吐時通過靜脈點滴補充營養,確保早產兒的能量供給。餵奶後需觀察 有無面色青紫、溢奶或嘔吐,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發生窒息。餵奶後取側臥位。
2.3.3 觀察 出生後觀察早產兒面色是否紅潤,有無缺氧症狀;觀察進乳情況,吸吮及吞嚥是否有力,進食後是否有嘔吐;心率、呼吸、體溫是否正常;各種反射是否存在;肌張力是否正常,是否反應靈敏、哭聲響亮程度等;全身或局部是否有硬腫;1周後體重是否逐漸增長;保溫箱溫度、溼度,降低箱內溫度時間等內容,並在護理記錄單上作詳細的記錄。
2.3.4 日常護理 生後有青紫或呼吸困難時,採取面罩法氧氣吸入,流量4L/min,好轉後即停止,防止氧濃度過高,時間過長,引起眼晶體後纖維增生和肺間質纖維化,造成失明和肺損害。保持皮膚清潔,頭頸、腋窩、會陰等皮膚皺褶處胎脂,用消毒液體石蠟油擦拭,尿布用吸水性強的軟棉布,每次換尿布後,用溼巾擦拭臀部,同時觀察全身或局部有無硬腫的發生,並給予全身皮膚按摩以增加皮膚抵抗力。做好臍帶護理,每日用20%碘伏消毒臍部,保持局部清潔乾燥。未出保溫箱前,所有處置均在保溫箱內進行。
3 預防感染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凡患有呼吸道感染、腹瀉、皮膚感染者禁止接觸早產兒。每天用無刺激性消毒劑擦拭保溫箱內外1次,水箱的水,每天更換1次,以防細菌生長。室內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2次,空氣每日用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1h,每週對空氣及保溫箱內作細菌培養,以監測其清潔消毒的質量,確保早產兒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