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氰咪胍 思密達 保留灌腸 一次性輸液器 小兒 秋季腹瀉

時間: 2012-01-09
   秋季腹瀉是兒科常見病,發病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秋季腹瀉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我國北方秋冬季節,最常見的疾病,故稱秋季腹瀉,潛伏期1~3 d,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病初1~2 d常發生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份多,黃色水樣蛋花樣,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常併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自然病程3~8 d至今無特殊治療[1]。我院兒科門診或住院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甲氰咪胍、思密達灌腸,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確診的病例,我院兒科門診或住院患兒共170例。隨機分爲治療組85例,其中男62例,女23例,0~6月27例,6個月~1歲43例,1~2歲15例;腹瀉<10次/d 34例,≥10次/d 51例,發熱62例,嘔吐71例,脫水59例,其中重度脫水6例,合併營養不良4例,病程1~7 d 68例,8~15 d 11例,>15 d 6例。對照組85例,其中男55例,女30例。0~6個月28例,6個月~1歲40例;1~2歲17例,腹瀉<10次/d 50例,≥10次/d 35例,發熱71例,嘔吐80例,脫水65例;其中重度脫水4例;合併營養不良5例;病程1~7 d 76例,8~15 d 6例,>15 d 3例,兩組年齡、性別構成以及治療前腹瀉次數、脫水程度、合併營養不良數、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補液、支持療法等,如合併細菌感染,則同時加用抗生素。治療組任取一次性輸液器中間段15 cm(將一次性輸液器的遠端通氣和插入部分剪去)然後與20 ml注射器連接插入肛門約5~7 cm。藥液配製思密達10~25 mg/kg甲氰咪胍針劑10~15 mg/kg,0.9% NaCl注射液30 ml同時放一次性輸液器的包裝袋(無菌)做容器,經濟實用充分溶解,抽吸藥液,排空氣,患兒左側臥位,露出臀部,術者左手推開兩臀部,右手插入滴管5 cm左右,同時緩慢注入藥液,以減少不適感,患兒擡高臀部,以使藥液全部進入腸道內,對於年齡偏小的患兒,由於哭鬧使腹壓增高,藥液容易排出,術者應協助家長捏住臀部,並適當擡高。藥物保留灌腸的好壞,取決於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長短和藥物在腸道內有效吸收面積的大小,這是保證藥物在腸道內充分吸收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必備條件。

  2 結果

  2.1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72 h內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症狀消失。有效72h內大便性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後72 h內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症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顯效+有效爲總有效率。

  2.2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爲100%,對照組爲89%,治療組平均止瀉時間明顯短於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統計學處理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平均止瀉時間經統計學處理有統計學意義(P<0.01)。甲氰咪胍及思密達保留灌腸療效優於對照組。見表1。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略)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1;②P<0.05

  3 討論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秋季腹瀉的主要致病因子,每年秋冬寒冷季節,在我國引起大小程度不一的流行發病,跨度時間長,發病率高,佔小兒腹瀉疾病的40%,其腹瀉機制,輪狀病毒能侵犯小腸上皮細胞,破壞其微絨毛,影響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由於微絨毛受損,引起雙糖酶缺乏,尤其乳糖酶最易受累,所以滲透性腹瀉也是病毒性腹瀉的發病機制之一[3],腸道屏障功能和腸道菌羣拮抗功能失調,出現腹瀉,表現大便次數增多,瀉下水樣便、黃綠色便、蛋花湯樣便等。常伴發熱、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嚴重者或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症狀,部分患兒出現腸道外臟器受損,如: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炎及中毒性腦病等[4],目前對嬰幼兒秋季腹瀉的治療、補液、調整飲食,腸道黏膜保護劑與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等的作用,病死率已經降低,但病程仍較長,自然病程3~8 d,影響了嬰幼兒健康成長。思密達又名蒙脫石散劑,具有層狀結構和非均勻性電荷分佈,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對消化道黏膜有極強的覆蓋保護能力,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功擊因子的防禦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羣和局部止痛的作用,由於思密達口服3 g需50 ml水稀釋,對嬰幼兒來說容量明顯偏大,但水量小又起不到止瀉作用。通過保留灌腸,對腸黏膜有直接覆蓋能力,並通過與黏液屏障對病原菌的防禦功能,並能把所固定的病原菌隨腸蠕動排出體外,思密達經灌腸後,不改變腸蠕動和大便顏色,這樣不影響糞便的觀察。甲氰咪胍治療秋季腹瀉的機理,其抵制組胺等炎性遞質釋放,減輕腸道黏膜炎性水腫,可減少胃酸分泌,從而減輕氫離子對病損的腸黏膜的刺激,有利於絨毛修復[5],恢復其吸收功能,具有止瀉作用。有資料表明,甲氰咪胍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和廣譜抗病毒作用,可明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感染恢復[6]。甲氰咪胍、思密達是消化道病原體清除劑,黏膜保護劑,二者合用能力強,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幫助消化道上皮細胞恢復和再生,固體抑制病原體及其產生的毒素吸附消化道內氣體,同時平衡正常菌羣,提高消化道免疫功能。甲氰咪胍、思密達保留灌腸減輕了患兒服藥的痛苦,直接作用於病竈,經腸道直接吸收後產生治療作用,而不經肝臟解毒,還避免了口服給藥後胃酸及消化酶對藥物的破壞,局部血藥濃度高,治療針對性強,灌腸器是由20ml注射器、輸液器聯合組成,無論是基層、農村、醫院都易找到,並一人一管避免了交叉感染。甲氰咪胍、思密達加適量鹽水保留灌腸,其作爲常見藥物,其操作簡便,痛苦小,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小,因此,在農村基層醫院值得推廣,而且克服嬰幼兒服藥難等。

【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51.   [2]方鶴鬆,魏承毓.段恕誠等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習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誌,1999:37(4):239.   [3]王慕逖.兒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64-265.   [4]江米足,陳 潔.第六屆全國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誌,2005,43(6):479.   [5]趙獻文,鄭繼平,程國軍,等.更昔洛韋聯合西米替丁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J].兒科藥學雜誌,2006,6(12):38.   [6]殷立新,張力輝.老藥新用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J].新醫學,1998,29(2):95.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