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吻合手術護理4例

時間: 2011-07-22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腸閉鎖、腸穿孔等急重症圍手術期護理,加強圍手術期的監護,降低新生兒急重症術後死亡率,提高率。方法:選擇4例典型腸吻合手術新生兒,針對個案,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該類患兒圍手術期的觀察與護理上,給予相應的監護與護理。結果:4例腸吻合術新生兒,雖然病情危重,且疾病本身對患兒生命有着直接的威脅,但在精心手術、治療、護理下,均基本出院。結論:新生兒腸閉鎖、腸穿孔死亡率高,尤其腸穿孔易復發,臥牀時間長,護理難度大等特點,細緻的病情觀察,預防併發症,做好術後相關護理及心理護理,是腸吻合手術患兒護理的關鍵。關鍵詞新生兒腸吻合術護理新生兒腸吻合即因多種原因,如腸閉鎖、腸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等導致徹底切除病變腸管,然後行腸端M端吻合。手術治療是這些疾病唯一有效措施,手術損傷大、出血多、合併症多、死亡率高,尤其腸穿孔易復發[1]。2004年5月~11月收治兩例新生兒腸閉鎖、兩例新生兒腸穿孔患兒,均行腸部分切除吻合術,採用常規護理與個性化護理相結合,取得良好效果。現告如下:1臨牀資料        1.1一般資 料4例新生兒,男3例,女1例;2例腸閉鎖,2例腸穿孔。病例1:女,胎齡35周,2350g,出生1天餵奶後頻繁嘔吐,灌腸後無胎便排出,全身皮膚及鞏膜明顯黃染,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腸遠端完全梗阻。生後3天手術。術前診斷:①先天性腸閉鎖;②腸旋轉不良;③高膽紅素血癥。術中診斷:先天性小腸閉鎖IIIb型,手術名稱:空腸部分切除端一端吻合術。病例2:男,胎齡41周,2700g,出生1天餵奶後呈噴射狀嘔吐,無胎便排出,全身及鞏膜明顯黃染,胃腸減壓抽出墨綠色糞樣物,消化道造影示,小腸區有明顯狹窄部,但有少許造影通過。生後5天手術。術前診斷:①先天性腸閉鎖;②先天性腸狹窄。術中診斷:先天性腸閉鎖I型。手術名稱: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病例3:男,胎齡37周,3050g,生後72h忽然哭鬧不安,拒食,面色蒼白,四肢循環差,腹脹明顯,腹壁水腫、青紫BP由67/43mmHg逐漸下降至37/22mmHg,Spo280%,行腹部立位片示:雙側膈下游離氣體,腹穿後抽出黃綠色渾濁糞樣液體。即刻備術,術前診斷:①新生兒壞死性腸炎,腸穿孔,②感染性休克。術中診斷:結腸穿孔。手術名稱:結腸部分切除吻合術。(國內告28例,存活10例,死亡18例,存活率爲35.7%[2])此例患兒經精心手術,細緻入微的護理痊癒出院,隨訪隨診半年,生長髮育良好,未見覆發,效果滿足。

              病例4:男,胎齡40周,2400g,生後48h未見自行排便,腹脹、嘔吐於生後5天加劇,嘔吐物爲黃綠色液體,病情惡化。腹部立位片示:雙側膈下游離氣體。術前診斷:①新生兒胃腸穿孔;②不完全性腸梗阻。術中診斷:空腸穿孔。手術名稱:空腸部分切除吻合術。1.24例手術均採用靜脈複合。1.3結果4例腸吻合術新生兒,雖然年齡偏小,病情危重,疾病本身比較複雜,但在精心手術、治療、監護、護理下,全部恢復出院,並電話隨訪,隨診,胃納良好,生長髮育基本正常,大小便無異常,取得滿足效果。

             2護理2.1術前護理2.1.1家長術前心理疏導由於患兒均較小,病情危重,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瞭解甚少,擔心患兒對手術的耐受能力,藥物對大腦發育是否存在影響,是否安全,加之疾病本身對患兒生命有着直接的威脅,對手術是否成功持懷疑態度,及術後護理是否能跟上等等問題。針對家屬的這些心理狀況,我們利用術前備術這段時間,與家長溝通、交談,列舉我科過去疑難手術成功範例,照片,做好術前健康宣教,使家長儘可能多的瞭解有關疾病知識,耐心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向家長介紹手術醫生的豐富臨牀經驗,講解藥物的機理、作用、安全性。在我們的安慰、解釋和鼓勵下,家長逐漸有了信心和勇氣,配合我們的工作。2.1.2術前預備</FONT

>2.1.2.1入院後即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心電、呼吸、血壓、Spo2、體溫檢測,觀察神志、腹脹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2.1.2.2禁食,置胃管、尿管,選擇質地柔韌、大小合適的胃管、尿管,行胃腸減壓、留置導尿,固定穩妥,密切觀察胃腸減壓液及尿液的色、質、量,並詳實記錄。2.1.2.3入院即建立靜脈通道,以補液、抗感染、支持等治療。2.1.2.4作好藥敏實驗,抽血送檢化驗,交叉備血,溫水毛巾擦洗清潔手術區2.1.2.5及時通知手術室,預熱手術間,使手術間室溫達25℃~28℃,手術牀上放置電熱毯預熱,相對溼度達50~60%。待一切預備就緒送手術室。2.2術後護理2.2.1生命體徵監測4例新生兒術後均返回PICU,給予箱式吸氧,行HR、RR、BP、Spo2、T監測3天以上,根據Spo2調整吸氧濃度,使Spo290%2.2.2加強基礎護理4例病兒,3例新生兒,1例早產兒、低體重兒,最小3天,最大5天。故我們選擇有愛心、耐心,專業技術能力強的護理人員專人護理。2.2.2.1保暖病兒病情危重、禁食、胃腸減壓,消耗較大,體重下降明顯,手術當中術野暴露時間相對較長,爲防止術後體溫不升,或誘發新生兒硬腫症,4例病兒術後均置於新生兒暖箱中保暖,箱溫根據體重調節,2000g體重2500g爲:初生2天34℃→2天后33℃→3周後32℃;2500g初生2天33℃→2天后32℃,相對溼度50%~60%,所有操作在暖箱集中進行,以免室溫與箱溫相差較大,使病兒着涼。2.2.2.2皮膚護理每日全身皮膚行溫水擦浴,尤以頸部、腋下、腹股溝部爲主,擦後待幹塗消毒植物油,防止皮膚黏膜皺襞潰爛。預防紅臀,術後3日拔除尿管,大小便後及時更換尿布,溫水毛巾擦乾淨,保持乾燥,如已有紅臀或臀部糜爛,則塗鞣痠軟膏,1次/2h,直至皮膚完整性恢復。2.2.2.3臍部護理4例病兒臍帶均未脫落,爲防止臍部感染,75%酒精棉籤環行消毒臍部,更換尿布時,將尿布邊緣置於臍下2~3cm處,以防尿液浸溼臍部,引起感染。2.2.2.4口腔護理在整個圍手術過程中,大量應用抗生素,易導致鵝口瘡,我們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後,局部塗制黴菌素,2~3次/日,直至恢復2.2.2.5眼部護理眼部分泌物較多時,先用溫開水毛巾沾淨雙眼角,再塗抗生素眼膏,或用眼藥水滴眼,1次/6h,如眼部較乾燥,則用0.9%NS紗布遮蓋雙眼。2.2.2.6預防交叉感染爲防止交叉感染,4例病兒均設專人護理,醫護人員接觸病兒前戴好口罩、帽子,認真洗手,早產兒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雙手。病房開窗通風3次/日,30分鐘/次,溼式打掃後紫外線空氣消毒2次/日,暖箱每週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劑徹底擦拭一次。2.2.3體位術後未清醒時,給予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變換頭部受壓部位,1次/h,以免骨突出部位及耳廓受壓。待清醒、生命體徵平穩4h後,調節暖箱牀位,給予頭高腳低位,有利於腹腔引流、炎症侷限,減少毒素的吸收。2.2.4疼痛護理每小時觀察病兒疼痛症狀及體徵,瞭解病兒是否激動、易哭鬧不安,身體僵直,臉部表情緊張,心率、血壓的改變,保證環境安靜,臥姿擺放舒適,翻身拍背時動作輕柔,一手輕按切口處,另一手輕拍,根據情況適當調節切口包紮的鬆緊度,以防包紮過緊,引起切口處疼痛。根據病情,遵醫囑靜脈注射止痛藥。2.2.5管道護理4例病兒均行胃腸減壓、腹腔引流、留置導尿,每2h檢查各管道固定是否穩妥,有無扭曲、滑脫,引流是否通暢,嚴密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通過引流液的觀察,判定是否存在吻合口漏、出血等。胃腸減壓時,我們未採用負壓吸引器,而是用5ml注射器去針頭,接胃管,每2h輕抽胃液一次,以免吸力過高,吸住胃壁,反而引起堵塞,或吸住胃壁引起壞死、穿孔,或應激性潰瘍[3]。0.9%NS棉球清潔鼻腔,擦洗尿道口,2次/日,每日更換引流袋,嚴格統計24h出入量,並記錄,密切觀察腹脹情況、解大便時間、性狀、顏色,用聽診器每2h聽取腸鳴音一次,判定腸蠕動情況。2.2.6營養的供給長期禁食的病兒,除天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外,還需要維持營養。小兒及新生兒自身儲備 的能量較少,應儘早給予靜脈營養,加之全靜脈營養又是腸閉鎖等術後的指徵[4],4例病兒術後均經外周靜脈給予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等支持治療,其中2例於術後2日由肘部粗靜脈行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給予完全胃腸外靜脈營養保證術後病兒營養的供給,術後每2h監測血糖、血氣一次,及時調整補液成分,爲術後恢復打下了基礎。2.2.7併發症護理2.2.7.1預防感染①嚴密觀察切口敷料、BP、引流液,有出血傾向及時與醫生聯繫。②每日更換切口敷料,觀察切口癒合情況。③術後連續5天監測體溫(4次/日)並連續應用抗生素。④預防交叉感染。由於護理到位,術後4例病兒無1例併發感染。2.2.7.2預防肺部併發症及褥瘡發生給頭高腳低位,每2h輕柔按摩背部,給予舒適體位。術後3天病情平穩,挑選有嬰幼兒撫觸證的護士爲病兒做撫觸,以頭面部及四肢、背部爲主,儘量避免手術切口部位,天天2次,10~15分鐘/次,此操作均將塗有強生嬰兒撫觸油的雙手經暖箱兩窗口伸入操作。由於護理的細緻入微,無一例併發肺不張、肺部感染、褥瘡等。2.2.8資料保存4例手術病兒年齡偏小,病情危重,病例典型,故術前、術中、術後分別拍照,護士準確記錄,最後將所有資料保存、歸檔,以備檢索及再治療時參考。2.2.9出院指導及隨訪告知家長出院後餵養的方法、量的把握,怎樣觀察大便的量及性狀,儘量多喂水,防止便祕;教會家長用耳朵聽取腸鳴 音,判定腸蠕動情況,教會家長撫觸的手法;儘可能少去人多處,預防呼吸道疾病;定時去兒童保健門診,做生長髮育監測;出院隨訪時間爲出院時、半個月、1、3、6個月,採取電話隨訪或家長帶病兒來院隨診,瞭解切口癒合及瘢痕情況,有無再次腹脹,指導餵養。

 參考文獻1.2.3.4.張金哲,潘少川,黃澄如.實用小兒外科學.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8~776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