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和嬰幼兒功能性胃腸病

時間: 2011-06-15

  嬰幼兒的功能性胃腸病(FGID)包括不能用結構或生化異常解釋的多種症狀的各種組合,呈急性或複發性。其臨牀表現與個體發育各個階段的自主神經、情感及智力發育有關,有時是正常發育的伴隨現象及對各種刺激不適應的行爲反應。就診行爲取決於父母對患兒的關注、顧慮及對疾病的認知,故在診斷時,需要醫生認真聽取父母的描述,並細緻觀察,治療方案須兼顧患兒和家庭兩方面。

  一、嬰兒反食

  反食是指已嚥下的食物不自主地迴流至食管、口腔和(或)鼻腔。1歲以內的嬰兒反食很常見,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發生率更高。67%的健康4月齡嬰兒每日反食1次以上。

  診斷標準: 每日反食≥2次,持續≥3周,且無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D)的表現。

  臨牀評估: 大多數嬰兒除反食外無其他症狀。病史及體檢可除外能引起嘔吐的代謝性、感染性或神經性疾病。如患兒有發育遲緩、嘔血、便潛血陽性、貧血、拒食和吞嚥困難,應除外消化道器質性異常。

  生理及心理特徵: 早產兒反食與胃排空延緩及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有關。此外,嬰兒反食還可能是情緒緊張的表現,與父母的焦慮、嬰兒性格急躁及環境因素有關。

  治療: 本症屬自限性過程,可給予有效安慰,以緩解症狀,避免併發症。

  具體措施有:改善護理方法,包括餵奶後保持適當的體位,以及藥物治療。

  二、嬰兒反芻綜合徵

  反芻是指主動地、習慣性地將胃內容物反入口腔,或者吐出,或者再咀嚼後嚥下的過程。發病年齡在3~8個月齡,按GERD進行治療或改變餵養無效,患兒無噁心和痛苦,睡眠及與人交流時不發生。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疾病爲少見病。

  診斷標準: 症狀時限仍爲3個月。診斷的要求是觀察到反芻動作。

  生理及心理特徵: 患兒常有胸腹腔壓力梯度的異常,並伴下食管括約肌鬆弛。

  心理特徵包括:缺乏情感交流,得不到正常關懷,而導致情感缺失,嬰兒爲尋求自我刺激而出現反芻。

  治療: 建立母嬰間相互愉悅的關係,增加母親關愛,即人性化地消除嬰兒對反芻的需要,以保證正常的生長髮育。

  三、功能性便祕

  嬰兒便祕大多爲功能性。約40%功能性便祕患兒於1歲以內出現症狀。

  診斷標準: 4歲以內嬰幼兒,必須在1個月內至少出現以下2項:

  ① 排便次數爲2次/周或少於2次/周,

  ② 在學會排便後,仍有至少1次/周的大便失禁;

  ③ 有糞便過度瀦留史;

  ④ 有排便疼痛或費力史;

  ⑤ 直腸中存在大團糞塊;

  ⑥ 有排粗大糞便史,甚至可造成廁所堵塞, 伴隨症狀包括易激怒、食慾減退和(或)早飽,排出大量糞便後症狀迅速消失。

  臨牀評估: 根據病史和體檢可作出臨牀診斷。鑑別診斷包括腸梗阻和先天性巨結腸等。體格檢查應估測直腸內糞塊體積,併除外可導致便失禁的隱性脊柱神經管閉合不全。沒有必要將肛門直腸壓力測定、放射學及血液檢查作爲常規的檢查項目。

  生理及心理特徵: 患兒因避免排便疼痛而反覆主動地抑制排便,使糞便逐漸蓄積而致直腸擴張,抑制了由糞便誘發的感覺傳入,隨着水和電解質的重吸收,糞塊變粗變硬,因排便時疼痛加劇更加抑制排便,由此導致惡性循環。當盆底肌出現疲勞時,肛門括約肌鬆弛,出現大便失禁。在心理上,患兒的焦慮症狀較正常兒童明顯。

  治療 :早期治療可改善治療效果。首先應使父母瞭解本病是常見病,無危險性。同時通過解釋和應用糞便軟化劑消除患兒排便恐懼和疼痛。聚乙二醇、礦物油、乳果糖等可軟化糞便,使患兒排便無痛。此類藥物若安全有效,可應用數月至數年。當出現糞便結塊時,可應用刺激性瀉劑。對學齡前兒童,排便學習成功後給予獎勵是有效的方法。

  四、週期性嘔吐綜合徵

  週期性嘔吐綜合徵(CVS)是指反覆的、以固定模式發作的劇烈噁心和嘔吐,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發作間期完全無症狀。症狀常突發突止。CVS是一種由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疾病。發作頻率爲1年1次至數十次。80%患者能確定觸發因素,多爲情緒波動和感染。

  嬰兒至成年均可發病,常見的發病年齡爲2~7歲,男女相當。兒童患病率爲1.9%~2.3%。

  診斷標準: 必須包括以下2項:① 發作≥ 2次劇烈的噁心和持續嘔吐或乾嘔,持續數小時至數日; ② 可恢復至日常的健康狀態,達數週至數月。

  臨牀評估: 患兒發作間期無嘔吐,但2/3患者有腸易激綜合徵(IBS)症狀,11%有偏頭痛,40%有運動病。半數左右有IBS和偏頭痛家族史。

  生理及心理特徵: CVS發作與嘔吐反射被短暫地、反覆激活有關。多數患者發作時伴有強烈的自主神經活動表現,並有多種激素的釋放。

  心理方面:患兒常有好競爭、完美主義、高成就感、個人意識強、道德感強等人格特性,約1/3患兒伴有抑鬱、焦慮。

  治療: CVS分爲4期:發作間期、嘔吐前期、嘔吐期和恢復期。對於發作頻繁、症狀嚴重且持續時間長的患兒,應給予預防性治療,如每日給予賽庚啶、阿米替林、苯巴比妥或普萘洛爾,並避免觸發因素。

  在發作早期,可給予抑酸劑及勞拉西泮,或靜脈聯合應用昂丹司瓊、苯海拉明和氯丙嗪。對於無法預防或終止發作者,可在前驅期給予勞拉西泮,並靜脈給予液體、電解質和抑酸劑。

  五:嬰兒腹絞痛

  嬰兒腹絞痛是指出生3個月內出現的頻繁、長期哭鬧和難以安撫的一種行爲綜合徵。每日突發突止哭鬧≥3小時,每週≥3日,無明顯誘因,多於3~4月齡時緩解,本症起源於中樞神經系統,而非腸道。

  對於4月齡以下嬰兒,其哭鬧具有嬰兒腹絞痛的時相特點,不伴有中樞神經系統體徵,體格檢查及生長髮育正常,可擬診本病。治療首先應解除家長顧慮,採用無鎮痛、非進食性安撫,如規律搖動、有節律地輕拍患兒,也可短期去除食物中的牛奶,並進行抗反流治療。

  功能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是指開始於6月齡的複發性、無痛性排便,每日≥3次,量大不成形,症狀持續≥4周,如能保證患兒熱量攝入,一般不影響生長髮育。本病的發生有動力、黏膜和性格因素。在診斷方面,羅馬Ⅲ標準未對羅馬Ⅱ作出修改。

  本病患兒的典型糞便含有黏液和(或)未消化食物。必要時須除外感染性胃腸炎、乳糜瀉和囊性纖維化等病症。

  本病多自行緩解,一般無需治療,但應向家長解釋,適當調整飲食,並制定個體化的隨訪計劃。

下一篇:寶寶便祕的原因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