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見問題】便祕篇

時間: 2013-07-09

便祕

【問題描述】

什麼是便祕?

“在兒科門診病人中便祕佔3%~5%,其中學齡前是高峯。便祕指的是排便次數減少並且大便性狀幹、硬、粗,以上兩條缺一不可。孩子便祕容易發生的三個階段:添加輔食階段、排便訓練階段、開始幼兒園階段,分別與孩子胃腸道不適應、排便訓練不恰當和環境因素有關。(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便祕在幼兒中並不少見。何謂便祕——大便乾結、排便費盡。少見原因是腸道畸形等導致大便在腸道中存留時間過長,其中水分回吸收過多引起便祕,如乙狀結腸冗長;常見原因是食物中纖維素不夠,致大便中固水物質不足,形成乾結大便。因排便費盡,排便間隔進一步拉長,致大便更加乾結(以上內容來自崔玉濤微博)

很多嬰幼兒排便間隔長,但性狀不幹結,排便也不費勁,不屬於便祕。家長不要爲此採取使用開塞露等干預措施。特別是母乳餵養嬰兒,胃腸對母乳的吸收很好,生長正常,腸道內食物殘渣少,就會出現排便間隔時間長的現象,屬完全正常表現,不需干預(以上內容來自崔玉濤微博)

不能根據排便間隔時間確定是否爲便祕。有些嬰幼兒對液體食物,特別是母乳,消化吸收能力很強,消化後食物殘渣少,致使排便間隔時間長,但排便並不費盡,且大便也不幹燥,這屬正常現象。只有大便乾結+排便費盡才屬便祕。便祕易併發肛裂,只有解決便祕纔可糾正肛裂(以上內容來自崔玉濤微博)

便祕的原因:

引起小兒便祕的原因有器質性和功能性,大部分爲功能性原因,但要除外器質性疾病。常見有:肛門狹窄、肛瘻,肛門前置,骶部畸胎瘤等;代謝或胃腸道疾病,如甲減,低鉀血癥,囊性纖維化,乳糜瀉等;神經系統疾病如脊髓發育異常或外傷;小腸神經或肌肉發育異常,如巨結腸等。

孩子比大人容易發生便祕的原因如下:直腸相對長,造成大便容易在此積存;直腸功能不成熟,造成排便功能弱。“()

【處理方式】

“隨着孩子年齡增長功能會逐漸增強。孩子會因爲疼痛而“故意”憋着不排便,以致形成不良循環。建議使用軟便劑調整後重新培養孩子的排便習慣,3歲以下的孩子不能使用蜂蜜。(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飲食調整是治療便祕很重要的一部分。建議多攝入水果或生蔬菜、麥麩、全穀物麪包或米粉;多攝入纖維類食物;保證足夠的液體入量;懷疑牛奶蛋白不耐受者在飲食中避開牛奶成分;益生菌可能會有作用。針對便祕的幼兒要詳細詢問餵養史、輔食添加史、排便訓練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家族史。(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嬰幼兒治療便祕常用的藥物有:滲透性緩瀉劑有效,如乳果糖或山梨糖醇等。不推薦使用礦物質油,因爲易引發胃食管反流。儘量避免使用灌腸或刺激性緩瀉劑,如番瀉葉等。常用的軟便劑包括杜祕克、乳果糖等,這類藥物建議短期使用,如2周或2個月,大便性狀變軟並且規律後再逐漸停用。(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預防和治療便祕都應增加食物中纖維素入量。纖維素不被胃腸內消化酶分解,直接到結腸,才被腸道內正常菌羣敗解成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可吸收很多水分,致大便內水分增加,從而預防和治療便祕。青菜中纖維素含量多,所以必須鼓勵孩子吃青菜。乳果糖口服液等藥物性纖維素只應暫時替代

孩子大便偏幹或乾燥,是否需多喝水?這是經常被問及的問題。大便乾燥說明大便中水分不足,但不能說明喝水不夠。喝的水會在右側結腸以上被腸道回吸收——多喝水只有多排尿。大便中的水分是腸道中的細菌敗解纖維素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所攜帶的水分。腸道細菌+食物纖維素是預防和治療便祕的基礎()

若孩子,特別是嬰兒出現便祕,可服益生菌。對1歲以內或本身有牛奶過敏的孩子,用益生菌製劑時,一定要注意製劑中是否含牛奶,更不要選擇酸奶等牛奶製品。服益生菌同時,加上益生元(比如:乳果糖口服液),效果更佳。僅僅靠多喝水來解決便祕,其效果甚微。治療同時應尋致便祕的原因。(以上內容來自崔玉濤微博)

添加輔食階段由於輔食添加不恰當容易導致腹瀉和便祕的出現。4~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內容包括米粉、蔬菜和水果三大類。寶寶只出現綠色便,而大便性狀正常,次數正常,生長髮育正常,不意味着消化不良。如果孩子腹瀉後出現綠色便,與消化功能沒有完全恢復正常有關。(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引起孩子便祕的原因中,纖維素攝入量不足是其中一個。建議多攝入水果或生蔬菜、麥麩、全穀物麪包或米粉,也就是飲食調整爲主。如果飲食調整失敗,可以適當使用纖維素藥物,但不建議長期使用。(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添加輔食期間出現的便祕,要注意除外有無食物不耐受甚至過敏的原因存在。牛奶、雞蛋、魚蝦、堅果、芒果、菠蘿、蘆筍、洋蔥等食物都會導致不耐受甚至過敏的出現。建議可將食物簡單化,再逐一引入尋找可疑食物。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的表現可以有腹瀉、便祕、皮疹甚至於咳嗽等表現。(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正確地進行排便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便祕發生。一些發育特徵可以識別孩子是否已做好準備。15個月排便後有意識、18~24個月能區分並說出小便和大便、24個月表達排便需要、30~36個月要求在自己的馬桶或衛生間排便。訓練中不要懲罰孩子,如果發現無進展可以暫緩2~3個月。(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對於便祕的孩子不要忽略排便習慣的培養。應用軟便劑幫助建立正常排便習慣的孩子,在逐漸停藥後,很重要的一點是重建排便規律。也就是說,在孩子應該排便的時間,即便沒有排便意圖,也建議坐在馬桶上3~5分鐘。(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對於慢性便祕的孩子,開塞露並不是最好選擇,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建議首選口服軟便劑,如乳果糖類。在口服藥物期間也要讓孩子養成相對固定的排便時間,再慢慢減少藥物的攝入量,而繼續維持相對固定的排便時間。(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孩子的正常排便規律?

孩子正常的排便規律是什麼?新生兒生後36小時內排便,90%足月兒生後24小時內排胎便,早產兒會相應延遲;1周內排便平均4次/天,有的母乳餵養嬰兒便次可多達8~10次/天,;3個月內排便平均2~3次/天,或7~10天排便1次不等,後者多見於母乳餵養嬰兒;2歲時,排便2次/天(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孩子隨着年齡增長排便次會減少,這與進食食物種類的改變和胃腸道排空時間延長有關。胃腸道排空時間如下:1-3月,8.5小時;4-24月,16小時;3-13歲,26小時。尤其在容易發生便祕的三個階段要尤其注意,如添加輔食、排便訓練和幼兒園階段,才能更好地避免便祕的發生

(以上內容來自和睦家塗繪玲微博)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