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兒 推 拿 治 療

時間: 2012-03-17

[轉]

轉載自 n放、卟下    轉載於2009年11月30日 12:05 閱讀(1)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舉報

小兒推拿療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小兒推拿治療範圍很廣:呼吸系統如小兒感冒、咳嗽、支氣管哮喘;消化系統如嬰幼兒腹瀉、小兒腹痛、小兒嘔吐、小兒疳積;泌尿系統如小兒遺尿、膀胱溼熱;其它系統如驚風、夜啼、小兒麻痹症等均都適用。

小兒推拿療法的應用範圍頗廣,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證:如烈性傳染病、開放性損傷、惡性貧血等。1、脾經

(位置) 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或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爲補,稱補脾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爲清,稱清脾經。補脾經、清脾經統稱推脾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腹瀉、便祕、痢疾、食慾不振、黃疸等。

(臨牀應用)

(1) 補脾經能健脾和胃,補氣養。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慾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經能清熱利溼、化痰止嘔。用於溼熱燻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

(3) 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穩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經

(位置) 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爲補,稱補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爲清,稱清心經。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

(次數) 100到500次。

(主治) 高熱昏迷、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心血不足、驚煩不安等。

(臨牀應用)

(1)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常用於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經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補法,恐動心火之故。若血氣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臥漯晴等症,需要補法時,可補後加清,或以補脾經代之。

3、肝經

(位置) 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旋推爲補,稱補肝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爲清,稱清肝經。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 煩躁不安、驚風、目赤、五心煩熱、口苦咽乾等。

(臨牀應用)

(1) 清肝經能平肝瀉火,息風鎮驚,解溼除煩,常用治療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症。

(2) 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經虛應補時則需補後加清,或以補腎代之,稱爲滋腎養肝法。

4、肺經

(位置)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旋推爲補,稱補肺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爲清,稱清肺經。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等。

(臨牀應用)

(1)補肺經能補益肺氣。用於肺氣虛損,咳喘氣喘,虛汗怕冷等肺經虛寒症。

(2)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用於感冒發熱及咳嗽、氣喘、痰鳴等肺經實熱症。

5、腎經

(位置) 小指末節落紋面。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爲補,稱補腎經;向指更方向直推爲清腎經。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腹瀉、遺尿、虛喘、膀胱蘊熱、小便淋漓刺痛等。

(臨牀應用)

(1)補腎經能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症。

(2)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溼熱。用於膀胱蘊熱,小便赤澀等症。臨牀上腎經穴一般多用補法,需用清法時,也多以清小腸代之。

6、大腸

(位置)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爲補,稱補大腸;反之爲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推大腸。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腹瀉、痢疾、便祕、脫肛。

(臨牀應用)

(1)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

(2)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多用於溼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祕結等。

(3)本穴又稱推三關,尚可用於診斷,詳見診斷章節。

7、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從指尖推向指根爲補,稱補小腸,反之爲清,稱清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稱推小腸。

(主治)小便赤澀、遺尿、尿閉、水瀉等。

(次數)100到300次。

(臨牀應用)清小腸能清利下焦溼熱,泌清別濁,多用於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症。若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熱利尿作用。若數下焦虛寒、多尿、遺尿則宜用補小腸。

8、腎頂

(位置)小指頂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腎頂。

(次數)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盜汗、解顱等。

(臨牀應用)揉腎頂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對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療效。

9、腎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稱揉腎紋。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等。

(臨牀應用)揉腎紋能祛風明目,散痰結。主要用於目赤腫痛或熱毒內陷痰結不散所致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

10、四橫紋

(位置)掌麪食、中、無名、小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拇指甲掐揉,稱掐四橫紋;四指併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稱推四橫紋。

(次數)每條橫紋各掐5次;推100到300次。

(主治)疳積、腹痛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驚風、氣喘、口脣破裂。

(臨牀應用)本穴掐之能退熱除煩,三瘀結;推之能調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臨牀上多用於疳積、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與補脾經、揉中脘等合用。

11、小橫紋

(位置)掌麪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操作)以拇指甲掐,稱掐小橫紋;拇指側推,稱推小橫紋。

(主治)煩躁、口瘡、脣裂、腹脹等。

(臨牀應用)推掐本穴能推熱、消脹、散結。主要用於脾胃熱結、口脣潰破及腹脹等症。臨牀上用推小橫紋治療肺部乾性羅音,有一定療效。

12、掌小橫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小掌橫紋。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

(臨牀應用)揉掌小橫紋能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於喘咳、口舌生瘡等,爲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臨牀上用揉掌小橫紋治療肺部溼性羅音,有一定的療效。

13、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

(操作)旋推爲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爲清,稱清胃經。補胃經和清胃經統稱推胃經。

(次數)100到500次。

(主治)嘔呃噯氣,煩渴善飢,食慾不振,吐血衄血等。

(臨牀應用)

(1)清胃經能清中焦溼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亦可用於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臨牀上多與清脾經、推天柱、橫紋推向板門等合用,治療脾胃溼熱,或胃氣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症;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熱煩渴、便祕納呆,多與經大腸、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骨等合用。

(2)補胃經能健脾和胃、助運化,臨牀上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裏等合用,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納呆腹脹等症。

14、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食慾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

(臨牀應用)

(1)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多用於乳食停積,食慾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症。

(2)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

15.內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爲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所作圓周。

(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內八卦。

(次數)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

(臨牀應用)運內八卦能寬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滯消食。主要用痰結喘咳。乳食內傷、腹脹、降悶、嘔吐等症。多與推脾經、推肺經、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

16、小天心

(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關節或屈曲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次數)揉100到300次;搗5到20次。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斜視、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臨牀應用)

(1)揉小天心能清熱、鎮驚、利尿、明目、主要用於心經有熱而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煩躁不安或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而致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對新生兒的硬皮症、黃疸、遺尿、水腫、瘡癤、疹痘欲出不透等亦有效。

(2)掐、搗小天心能鎮驚安神。主要用於驚風抽搐、夜啼、驚燥不安等症。若見驚風眼翻、斜視、可配合掐老龍,掐人中,清肝經等合用。眼上翻者則向下掐搗;右斜視者則向左掐搗;左斜視者則向右掐搗。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