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時間: 2012-07-21

    出生12天的小侄兒昨天去醫院測了黃膽,黃膽值是12.4.。醫生要我們住院,不然的話怎麼樣怎麼樣。可我在網上查了很多,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不過還是要注意。
      

    新生兒皮膚髮黃,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大多數都會自行恢復,但 是,也有部分黃疸預示着嚴重的疾病(稱病理性黃疸)。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新生兒黃疸可能是危險的信號呢?

  出現時間不同。大約有80%的足月兒在出生2~3天后會出現生理性黃疸,而病理性黃疸出現時間一般更早,多在產後24~36小時出現,早產兒72小時內出現。

  表現症狀不同。生理性黃疸程度較輕,家長會發現孩子皮膚呈現淺黃,先出現在面部、軀幹和四肢,鞏膜多半不黃,寶寶精神好,能吃能睡。而病理性黃疸的患兒,面部、軀幹、四肢、手心腳心都發黃,鞏膜也發黃,排尿也黃黃的。同時還伴有精神不好,嗜睡,發熱,吃奶少,嘔吐,腹脹,水腫,腹水,肝脾腫大,以及貧血等等,因病因不同,黃疸伴隨的症狀也不同。

  持續時間不同。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5天左右最明顯,7~10天后逐漸消退;若是早產兒,大部分都可能有黃疸,持續時間大約2至3周。而病理性黃疸持續時間要長些,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3周依然沒有減退的跡象;或者黃疸消退後又再次出現,一定引起注意。

  膽紅素指標不同。如是生理性黃疸,足月兒的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05毫摩爾/升;早產兒的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56.5毫摩爾/升。而病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值,足月兒大於205.2毫摩爾/升,早產兒大於256.5毫摩爾/升。

  對父母來說,如果孩子在出生後有黃疸現象,就要格外注意,密切觀察孩子身體狀況的變化,如果黃疸程度較深,持續時間較長或者伴有其他症狀,就應該立即到醫院,讓醫生給予診斷。

  如何防治病理性黃疸?

  凡是以往有過死胎、流產、早產或新生兒出生後很快死亡,或於出生後24~36小時內孩子出現黃疸的孕婦,在孕期都應接受定期檢查,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爲O,父親血型爲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癥的發生。

  對於其他類型的黃疸症,要儘早發現,儘早治療。父母應經常在自然光下觀察孩子有無黃染以及黃疸的部位、程度等。

  黃疸只要早發現早治療,一般是可以治癒的。目前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患兒裸睡於溫箱中,以藍光照射來改變血中膽紅素的結構,促其變爲對神經組織無害的物質並排出體外,同時可結合藥物治療,以加速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極重度患兒需採用換血療法。

  母乳餵養與黃疸

  母乳餵養的好處多,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知道嗎?母乳餵養還可引起新生兒黃疸呢!母乳餵養造成的黃疸有兩種情況,一種稱母乳不足性黃疸,一種稱母乳性黃疸綜合徵,前者是不及時餵養或添加了母乳以外的飲品而造成的,後者是與母乳中某些物質有關。

  母乳不足性黃疸:因爲母乳餵養可以增加腸蠕動,促進胎便排出,而恰恰在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如果母乳餵養不足,腸蠕動減慢,勢必導致胎便排出遲緩。胎便長時間滯留在腸道內,就會增加膽紅素的肝腸循環,胎便中的膽紅素就會重新吸收入血,使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導致黃疸。

  因此,加強母乳餵養,保證乳量充足,在無指徵的情況下,儘量少給孩子添加母乳以外的食品,是減少黃疸的最好辦法。

  母乳性黃疸綜合徵:病因不十分明確,母乳中所含某些激素抑制了參與膽紅素代謝的酶的活性,導致血中膽紅素代謝障礙,使血中膽紅酶增高,導致黃疸。這類黃疸的特點是出現較晚,消退緩慢。停用母乳3~5天,可見黃疸減退。而再重新餵哺後,黃疸會再度出現。

  處理此類黃疸應有醫生指導,因爲,需要先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黃疸。暫停母乳也是一種辦法,但一定要在停哺期間定時將乳汁排出,以保持泌乳,利於母乳餵養的成功,還可適量地口服葡萄糖水。重者需要醫生指導治療。

  ------------------------------------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兒生理特點

  2.1.1膽紅素生成較多由於新生兒紅細胞數目較多,且其壽命短,短期內破壞多且快,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爲成人2倍以上。

  2.1.2肝臟功能不完善肝臟細胞對膽紅素攝取能力差,肝細胞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不足。

  2.1.3腸肝循環特殊性初生嬰兒的腸道內細菌量少,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加之新生兒腸道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後者經腸壁吸收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加重肝臟負擔。

  2.2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細胞受損傷,使肝臟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黃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兒溶血病,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母乳餵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而且發生率較多,達到1%左右。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嬰兒一般狀態良好,黃疸於4~12周後下降,停止母乳餵養後3天,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母乳性黃疸。

  3觀察與護理

  3.1精神狀態觀察新生兒一般精神狀態良好,若出現嗜睡、反應差、擁抱反應減弱等,要注意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可致嬰兒死亡。

  3.2皮膚顏色觀察觀察新生兒黃疸的顏色、部位變化,可判斷黃疸的嚴重程度。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引起臨牀的高度重視。

  3.3餵養奶量觀察生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不影響嬰兒的飲食,這一點也是嬰兒家長不重視的原因,認爲小兒吃奶正常,身體沒有病,其實是家長缺乏黃疸的相關知識,應引起廣大嬰兒家長注意。若嬰兒出現拒乳、餵養困難、吮吸無力等,應予以重視,及時治療,防止核黃疸發生。

  3.4糞便、尿液觀察觀察嬰兒糞便、尿液顏色的變化情況。尿液顏色變化,反映黃疸輕重變化,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糞便由淺黃轉爲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所以,糞便、尿液觀察有助於查找病因及時診斷和治療。

  3.5生命體徵觀察觀察體溫、脈搏、呼吸等變化,判斷有無感染以及有無核黃疸的發生。

  3.6光照療法用藍光照射治療時,嬰兒雙眼應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視網膜受損,除會陰、肛門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餘均裸露,持續時間1~4天。光療時不顯性失水增加,應注意補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發熱、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

  3.7提早人工餵養暫停母乳餵養,提早人工餵養,刺激腸道蠕動,促進大便和膽紅素的排出。本文7名嬰兒均爲母乳性黃疸,停止母乳餵養3~7天后,黃疸下降,認爲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

  3.8健康宣教大多數新生兒家長缺乏對黃疸的認識,思想上不夠重視,要向家長講解黃疸原因及臨牀表現以及治療護理措施,嚴重時可引起核黃疸,致嬰兒死亡,取得家長信任,保持良好醫患關係,他們會主動配合醫護人早做好嬰兒的觀察、治療和護理。本文1名嬰兒家長未予重視,致使嬰兒8周後黃疸才消退,影響嬰兒預防接種,這應引起廣大家長及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上一篇:奶瓶消毒很重要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