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的解釋月經不調及表現

時間: 2015-08-12

  中醫一般將月經失調稱爲月經不調,又將月經不調歸納爲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過多或月經過少。但臨牀上往往不是單純一種症狀出現,如月經過多常與月經先期並見,月經過少常與月經後期並見。

  月經先期和月經過多常由血熱,熱擾衝任,或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或腎虛沖任不固所致。屬於血熱者,又應區分實熱、虛熱。

  常見證型有:

  ①陽盛血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色鮮紅或紫紅,伴有面赤,煩躁易怒,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清經散、丹梔逍遙散等。

  ②陰虛血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不多,甚至減少,色鮮紅質稠,伴有面潮紅,手足心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方用兩地湯、清化飲等。

  ③氣虛不攝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色淡,質清稀,伴有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慾不振,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治宜補氣攝血,方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

  ④腎虛不固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先期,月經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質稀薄,伴有腰脊痠痛,腿腳無力,舌淡,脈細弱。治宜補腎固衝,方用“鹿胎”類調理補益等。

  月經後期和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爲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鬱等引起。

  常見證型有:

  ① 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治宜補血益氣,方用人蔘營養湯、歸芍異功散等。

  ②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痠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治宜補腎養血,方用左歸丸等。

  ③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方用溫經湯、大營煎等。

  ④氣鬱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烏藥湯等。

  【中國鹿胎網 】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