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趣說月經與月相

時間: 2012-05-12
趣說月經與月相 發佈時間:2008-6-7 9:15:24

  《紅樓夢》第10回,儒醫張友士爲秦可卿診治“月經不調症”。他在口述的脈案裏,將秦氏患月經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辨證、治則以及疾病的預後等作了詳盡的闡述,開了一劑完整的湯劑處方“益氣養營補脾和肝湯”。在此之前,進出賈府的醫生曾預言,秦氏的病冬至前後可能危重。而張友士也推測說,“過了春分就可望痊癒”。書中還有關於冬至前後,賈母屢次派人去探視秦氏病情的描寫,連秦氏自己也說,過了冬至,便可望痊癒。這些描寫屢屢言及疾病與陰曆節氣的關係,其中包含着現代時間醫學和氣象醫學的內容。
   
  月經與月相的關係如何?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即闡述了“天人相應”的學術觀點。《靈樞?歲露篇》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就是說,在千百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機體與所處環境、自然氣候等,不斷地相適應而生存,從而與自然界確立了生物節律同步的關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中醫學認爲:太陽影響人體同屬陽的物質,如氣、腑、督脈等:月亮則影響人體內屬陰的物質,如血、髒、任脈等。中醫的子午流注學說指出,人體在一天內經脈氣血的運行、穴位的開闔、經脈的交接、營衛的運行等,與自然界具有同步的規律性週期變化,氣血盈日寸而至爲盛,過時而去爲衰;穴位逢時爲開,過時爲閉,這就爲臨牀診斷,鍼灸和服藥治療疾病,預測疾病的轉歸、預後等提供了理論依據。
   
  月亮陰氣對人體影響最明顯的,莫過於婦女的月經了。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說:“女子,陰類也,以血爲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海有潮夕,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現代醫學也認識到這一點,即太陽黑子的變化和月亮的盈缺,與地球的氣候異常、疾病的流行、症狀的發生等關係密切。美國科學家認爲:月亮對占人體80%的體液的影響,是因爲其化學成分與海水相類似的緣故。西德學者比寧在《生物鐘》一書中說:“月光顯然地控制了內生太陰節奏的周相。”認爲人爲地干擾了這個周相關係,就會使人體換去平衡,而使人體的生物鐘紊亂,變生出各種疾病。
   
  人們已經知道月球繞地球一週是29.53天,而女性的月經週期平均爲29.5天。在生命的月生物節律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婦女的月經週期:28天準時來,其時間正好在“恆星月”週期(27天7時43分11.23秒)和朔望月週期(29天12時44分2.78秒)之間。婦女的黃體的形成,正好爲半月節律,時間爲14±2天。因此,不論是體力、環境、氣候、情緒、飲食等各方面的原因,影響到婦女的太陰節奏,都可使月經週期發生變化,從而出現各種月經疾病,如痛經、經閉、崩漏、月經先期或後期等。
   
  根據古老的中醫子午流注學說理論,結合現代的時間醫學,廣州中醫學院的研究生調查了國內3800多名北京、廣州兩地的女大學生的正常月經與月相的關係,發現以朔月(新月)附近月經來潮的人最多。他們根據《黃帝內經》所說的“月生無瀉,月滿無補”的原則,用中藥治療200多例腎虛型閉經的患者。在月相由虛漸盈時,用滋腎養血之法;而月相由盈漸虧時,則用活血行氣通經法,總有效率達85%。
   
  不僅是婦科疾病,子午流注學說在養生、用藥、護理等方面也有指導意義。按照經氣運行的規律,心的經氣午時(11―13時)最強,子時(23一1時)最弱;腎的經氣酉時(17―19時)最強,卯時(5―7時)最弱。臨牀統計也表明,心臟病患者的發病和死亡多在夜間,而腎氣虛的腎炎患者,以早晨時浮腫最明顯。這就爲臨牀用藥,提供了獲得最佳療效的時機。清代名醫徐大椿曾指出,服藥“早暮不合其時……不惟無益,反而有害”。這足以說明,古代醫家已經認識到擇時服藥的重要性。在臨牀上,扶陽益氣、溫中散寒、行氣消腫的藥物,應該早晨或上午服用;滋陰補血、鎮靜安神的藥物,宜午後或傍晚服用,才能收到最好的療效。就連中藥的質量都與採集時間有關,故有“地道藥材”之說。除了產地的要求外,要根據藥性和使用部位來決定採集的時間。以附子爲例,唐朝就記載其質量與“採收時月”有關。
   
  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人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順其自然,頤養保健,是人類健康長壽的方法之一。作爲婦女,更應該節情志、慎起居、調飲食、和陰陽,合體同生物鍾節律規則。避免太陰周相的紊亂。體內的激素週期性地、有條不紊地分泌,就不會發生各種月經疾病了。近些年來,生物鐘養生法被人們所推崇。根據人體陰陽氣血的運行節律,採用運動、飲食、氣功、按摩等養生方法,對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 原所賢 暴連英 責編 許可)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