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對乳腺增生的認識和治療(圖)

時間: 2011-01-29

乳腺增生是婦科的常見病,多見於中青年婦女,與其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是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增生和復原不全所致的乳腺結構在數量和結構上的異常,即非炎症亦非腫瘤。

西醫認爲:乳房是女性激素的靶器官,性激素對乳腺的正常生長髮育及變化起主導作用。雌激素促進乳腺腺管及周圍結締組織的生長,孕激素促進乳腺小葉腺泡組織的發展。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居乳腺疾病首位,約佔60%~70%。主要表現爲乳房脹痛和乳房結塊,並多隨月經週期或情志改變而變化因其病理形態複雜多樣,是一種乳腺結構不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增生與復舊不完全,導致的乳腺結構在數量和形態上的異常變化。從生理變化到生理、病理互更,到病理變化,致使該病名稱多樣,如乳腺小葉增生症、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纖維囊性病、乳腺結構不良症等,1978 年中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將本病定名爲“乳腺增生病”,其後國內大多沿用此名,2000年前後,國家、地方以及行業學會又相繼擬定了辨證、診斷、療效評價標準,業界認爲本病屬中醫“乳癖”、“乳中結核”範疇。

 “乳癖”之名首見於華佗《中藏經》,癖者,痞也。痞者,氣機不暢,脹滿疼痛。《素問・五常政大論》謂:“備化之化……其病痞,”“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而《傷寒論》131條有痞的病因記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隋代《諸病源候論》:“癖者,癖側在於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醫宗必讀》註釋:“癖者,僻也,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明代《外科正宗》描述頗詳:“乳癖乃乳腫結核,形如丸卵,或墜垂作痛,或不作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說明乳癖是患於乳中隱僻之處的結核或痞塊,多由氣機不暢,導致脹滿疼痛。乳腺增生病與臟腑、經絡、氣血關係甚密,見證於經絡之循行、臟腑氣血之相系:足陽明胃經行貫乳中;足太陰脾經絡胃上膈佈於胸中;足厥陰肝經上膈布胸脅繞乳頭而行;足少陰腎經貫肝膈而與乳聯;衝任兩脈起於胞中,任脈循腹裏上關元至胸中,衝脈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增生病多與肝胃兩經關係密切,亦與脾腎兩經、衝任兩脈相關。

歷代醫家對乳癖(乳腺增生病)與臟腑、經絡、氣血關係的認識可見於文獻。《瘍科大全》:“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鬱結而成。”《瘍科心得集》:“乳癖由肝氣不舒鬱結而成。”又進一步闡明肝與胃的生克關係,“乳屬陽明,乳中結核何以不責陽明而責肝?以陽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氣有所不舒,胃見木之鬱,惟恐來克,伏而不揚,肝氣不舒,而腫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腫消”,強調乳癖應予疏肝理氣的治法。《外科醫案彙編》:“乳中結核,雖雲肝病,其病在腎。”《馬培之醫案》:“乳頭爲肝腎二經之衝。”強調由肝及腎在乳癖發病學、治療學上的重要性。《聖濟總錄》:“婦人以衝任爲本,若失於調理,衝任不和,或風邪所客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首次指出“乳癖”之病機在於“衝任不和”,爲後世醫家創用“調攝衝任法治療乳癖”之啓迪。  綜上所述,肝脾、肝腎、衝任、藏腑、經絡、氣血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達到平衡協調和諧的。肝腎同源同爲女子先天,肝藏血及主疏泄功能,脾主運化,生化之源均有賴於腎氣的溫煦資助;腎爲五臟之本,腎氣化生天癸,天癸激發衝任,衝任經脈充盈通盛,上行爲乳,下行爲經,乃爲正常。如若發生藏腑偏勝、偏衰就會發生病態,若腎氣不足,則肝失所養,肝之疏泄失常,肝氣鬱結爲癖;肝氣鬱結,肝病犯脾,或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溼內蘊,亦可致癖;若腎氣失充,肝血不足,則衝任失調,不能充盈胞宮,上無以滋潤乳房,經脈壅阻,氣血不和致癖,亦可能影響肝氣之疏達而致癖。

  乳癖的病機,可單獨藏腑偏勝致病,亦可複合藏腑偏勝、偏衰致病。在臨證中單獨由肝鬱引起的肝不條達脾失健運,痰溼內生的多見於青年婦女;複合因素致病的,肝腎不足、衝任失調的,多見於中年、中年後婦女。

西醫認爲,雌激素過高和黃體分泌過少或者兩種激素之間不協調均可引起乳腺導管上皮和纖維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該病是由於卵巢功能分泌失調,雌激素相對增高,作用於靶器官上的受體所引起的一系列改變,原因是乳腺組織對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孕激素相對分泌不足,失去制約和保護乳腺組織的作用,使乳腺組織在高濃度雌激素的作用下,不能由增殖狀態完全復舊,最終導致乳腺組織增生。

3 乳腺增生病的辨證治療

  中醫諸家對乳腺增生病的辨證與治療應治病必求其本,以求本作爲辨證之標杆進行辨治。乳腺增生病之本,應是肝、脾、腎與衝任。對於情緒抑鬱、心煩易怒,工作壓力頗大的患者歸屬於肝鬱氣滯型,應從肝入手辨治,治則以疏肝理氣爲主,方選小柴胡湯、逍遙散加減;對於工作生活壓力大,長期體力透支,容易疲勞的肝鬱克脾,脾虛生痰,痰瘀互結,留滯乳絡的苔膩納呆患者,歸屬於脾虛痰結型,治療應從脾入手,治則以健脾化痰爲主,方選香砂六君湯、參苓白朮散加減;對於月經不調,經前乳脹結塊加重,腰痠疼或經臨少腹墜疼,情緒不適的,歸屬衝任失調、肝腎不足型,治療應從調攝衝任、補益肝腎入手,方選四物湯、二仙湯加減;如有舌紅傷陰液者可選用二至丸、六味地黃湯加減  臨牀上常出現肝脾腎三者混合的類型,就需三法共進,在辨證治療中,治肝、治脾、治腎(衝任)互有側重,以應對臨牀之複雜多變。又由於乳腺增生病患者年齡跨度大,餘臨證發現肝鬱、脾虛的多見於青、中年婦女;肝腎不足、衝任不調的多見於中年、中年後婦女。由於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證型互參,虛實互見,並伴隨月經週期變化,其多型性、可變性、複雜性,使臨證辨治增加了難度。       

    乳腺增生病還應重視對局部症狀、體徵辨治。

對於局部僅有疼痛與觸痛而無腫塊的,爲無形,屬氣滯,擬選用疏肝理氣的中藥,如柴胡、鬱金、香附、延胡索、佛手等;對於局部有腫塊的爲有形,氣滯久鬱而成形,觸診時腫塊有軟韌感的多爲乳腺囊性增生,質硬韌的多爲纖維化增生或爲纖維瘤化,應分別加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中藥,如丹蔘、參三七、赤芍藥、桃仁、益母草、象貝母、海浮石、龍葵、煅牡蠣等;對於伴有乳頭溢液的,應在辨證與辨病的基礎上辨治,若CT或 X 片證實爲垂體微腺瘤的,而乳頭溢液又多爲雙側的,可用天麻,白芷、夏枯草、殭蠶等;若血檢泌乳素增高的,可加用女貞子、墨旱蓮、仙茅、巴戟肉;若導管鏡檢爲乳腺導管擴張或乳腺導管炎的,可加用鹿含草、蒲公英、皁角刺、忍冬藤、蛇舌草等;若僅僅有乳頭溢液的,可加用白果、龍骨、芡實、烏賊骨等;對於乳癌術後患者對側乳房患乳腺病的,應在全      身扶正祛邪辨治的基礎上進行證治,更應定期檢查防止癌變。  

臨牀上每每遇到乳腺增生病同時伴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的患者,這時可加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之品,如小茴香、金鈴子、當歸尾、王不留行、莪術、土茯苓、菟絲子等。婦人Y瘕與乳癖同系於衝任之脈,猶如並蒂蓮。衝任之脈起於胞中,衝任之氣血上行爲乳、下行爲月水,如若衝任失調,肝鬱氣滯積聚於乳房和胞宮,便可導致乳癖與婦人Y瘕,故其治則是類同的。乳癖兼有癭腫(結節性甲狀腺腫)、癭癰(亞急性甲狀腺炎)疾患的,餘常參合癭疾之辨治而獲效。若伴有癭癰的,可加用清癭消腫之品,如:玄蔘、黃芩、連翹、南沙蔘、夏枯草、大青葉等;伴有癭腫、癭瘤的可加用活血消腫、化瘀軟堅之品,如參三七、當歸片、桃仁、澤蘭、海浮石、萊菔子、山慈姑、八月札等。餘認爲,癭疾位於頸前結喉兩側,是任脈與肝腎兩經所繫,其病亦與肝鬱失養,腎陰不足,氣血瘀滯,衝任失調,痰濁壅阻有關,故其辨治原則亦與乳癖有共同之處。

-------唐漢鈞. 乳腺增生病辨證論治述要.上海中醫藥雜誌2007;41(6):49-51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