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者,人之命脈(圖)

時間: 2011-01-30

飲食者,人之命脈

       “與其救療於有病之後,不如攝養於無病之前”,我們古代有這樣一句話,就是與其你是得了病才治,你不如去想辦法預防疾病。

   我們剛解放的時候,1949年,我們國家當時的居民的平均年齡只有36歲。但是去年5月18號,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最新的統計結果,我們中國通過短短的改革開放,這個歷史時期,我們在人均平均預期壽命方面,我們就進入了世界第二梯隊,而我們國家的香港地區已經排名世界第二。而我們國家目前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1歲,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4歲。我們已經逼近了發達國家。但是我們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現在男性的平均健康年齡只有63歲,女性的平均健康年齡只有65歲,也就是說我們還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八、九年的時間我們是帶病生存。

   帶病生存意味着什麼?它意味着即使生命存在,但生活質量無法保證,不光個人要受罪,兒女要受累,花了大筆醫藥費,還會因此丟掉很多生活的樂趣,所以我們期望長壽,更強調健康。那麼在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世界衛生組織在這個報告中非常明確地強調指出,飲食因素是我們居民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想要健康必須在飲食上下功夫.

   生活方式不健康導致文明病登陸中國,那麼什麼是文明病?文明病又叫“五病綜合症”,就是以肥胖爲核心,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並存。而這些疾病的泛濫,不良飲食是罪魁禍首。“文明人痛快地吞進了文明病,用自己的牙齒在製造墳墓”。警惕中國青少年的體制在下降。

   孩子們爲什麼變得如此之胖?

   沙發土豆文化,威脅人類健康

   吃什麼,怎麼吃,關係到民族的興亡

   生活好了,吃得多了,變得胖了,想吃卻不敢吃,想穿又穿不上。唉,胖人煩惱多呀。胖不光讓人行動不便,穿衣受限,還將付出健康的代價。“吃什麼”和“怎麼吃”可不是小事,它將關係到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命運,一定要引以爲戒。我們到底吃多少肉合適?

   大家知道如果我們現在去考古發掘,我們發現了一個恐龍的化石,我們第一步就要判斷這個恐龍是草食恐龍還是肉食恐龍,那根據什麼呢?我們就根據牙齒對吧。咱們人前邊八顆牙包括門牙,我們叫“切齒”,是切蔬菜和水果的纖維用的;後面兩邊這二十顆牙我們叫“槽牙”,我們學名叫“臼齒”,是磨穀物和豆類用的。您就長了這四顆虎牙是吃肉用的,您吃那麼多肉乾什麼?因爲人是個雜食動物啊,你這個牙的結構是從我們人類進化產生的,所以根據這個四除上三十二,這麼一個比例,就是說你的飲食裏面有八分之一是肉就足夠了。

   資料顯示,從1997年到2002年,中國居民的十大類事物當中穀類和豆類消費都在不斷下降。油脂、肉類、蛋類、禽類、白糖的消費全面增加,而與此同時我國居民代謝類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上升。在享受美味的時候,怎樣最大限度地規避患病的風險呢?

    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人類爲了自身的生存把獲取食物列爲頭等大事,被人們封爲三皇之一的神農所以受到世世代代的崇拜,是因爲傳說他教會了人們種植糧食傳播耕種技術。歷代帝王之所以把社稷比作國家,因爲“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穀之神,沒有了土地和五穀,江山不保。經考古證實,早在幾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久流域的人們已經步入了農耕文明。

   中國傳統的飲食結構的特點,有主副食之分

   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特點:重視蔬菜的作用,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要想健康就要吃菜,我們中國人有句古話“雜食者美食也,廣食者營養也”,也就是說,當你選擇的食物越豐富,就越能實現真正的美食與營養。所以菜籃子裏的顏色越多越好,那麼肉與蔬菜相比,誰更有營養呢?

   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特點,不可一日無豆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一塊豆腐提供的鈣和一杯牛奶的含鈣量基本一致,常吃豆類好處多多,降低膽固醇,有益腸道健康,改善體制,預防骨質疏鬆,減肥與美容。常吃豆類不僅能吃出健康的體魄,還能吃出好的心情。

  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特點:堅持低溫烹飪   讓我們記住先人留給後代的飲食要訣:“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穀治百病”。“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食不可無綠”。“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青菜豆腐保平安”。“堅持低溫烹飪原則,遠離油炸燒烤”。傳統飲食結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活實踐和食療保健經驗祭奠的結晶,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尊重和繼承呢?

   中國傳統飲食帶給現代人的啓示

  

   中國的傳統膳食以穀物爲主,搭配豆類、蔬菜和適當的水果,並且全都是低溫烹飪,形成了這樣一套飲食結構。而正是這樣一種傳統的飲食結構保證了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的繁衍,從古至今,我國民間還流傳着許多養生方面的古語。“欲得小兒安,須帶三分飢和寒”;“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

藥片文化還是飲食文化?

維繫身體健康,是靠藥片還是靠飲食?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其實背後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一種聲音是“一天一片維生素,沒有保險不發愁”,還有一種說法是“是藥三分毒,藥補不如食補”。這兩種觀點截然相反,您更偏向於哪一種呢?以食治疾勝於用藥

中國遠洋船隊爲何不得壞血病?

咱們鄭和下西洋,大家知道,鄭和下西洋下了幾次?七次。咱們整個的船員大概兩萬三千多人,歐洲幾乎各個國家的遠洋船隊全鬧過壞血病,唯獨鄭和下西洋沒鬧過,我查了好多古代記載,發現中國的遠洋船隊在船上種什麼呢?種菜。拿什麼種?拿木盆裏邊擱的土。因爲鄭和下西洋,他的船隊裏邊專門有一條船叫水船,就是拉淡水的,他就拿這個水在那裏頭種菜,同時幹嘛呢?還在船上養雞,養豬,同時每天要吃什麼呢?要吃豆芽,黃豆芽綠豆芽。我後來又到北京查,就是當時明朝配給這個船隊的東西里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綠茶,大家知道綠茶含有維生素C特高,有些含的大概每一克就能到2.5毫克。還有一個就是咱們的豆芽,尤其是綠豆芽,含維生素C特別高。再一個你說在木盆裏種菜,我經常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當然你維生素C的補充就沒有問題了,所以爲什麼中國的遠洋船隊就不得壞血病啊,這就是吃的中國飯啊。現在好多中國人非要吃美國飯,我就不明白,美國才二百年他還沒吃明白呢,你都吃了五千年了,你幹嘛非得吃外國飯呢?

   維生素藥片與食物過敏  

前兩年一個美國雜誌叫《兒科學》,它就公佈了一個研究,是從1991年做的,一直做到現在,他這個研究觀察了八千個嬰兒,就發現在一歲半之前大量吃維生素的孩子,三歲以後,這白種人的孩子,全都食物過敏。現在咱們這有好多小孩食物過敏,後來我看完這個報道以後,我琢磨半天,我悟出一道理,自然界的食物是非常複雜的,那麼咱們人從出生就開始吃天然食物,所以我們就具有比天然食物更復雜的功能,您從小就不給孩子吃天然食物,老給他吃藥片,老給他吃維生素,你吃的都是提取出來的,這孩子老吃這玩意兒,吃到最後他不會處理食物了。咱們中國有一句話叫用進廢退啊,你老不用你這身體功能,就不會了,不會怎麼辦?過敏,就這麼來的。所以這些道理都告訴我們,這些現象都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啓示,就是我們一定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給我們的孩子要吃天然的食物。

  食物是“神”造的,藥片是人造的,藥片永遠不能代替天然的食物,天然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賜,他既美味又安全,我們爲什麼不安心享用反而要求助於藥片呢?而維生素藥片究竟是什麼時候吃?什麼人需要吃?我們不妨瞭解一下。我們應該很辯證地來看吃維生素的問題,第一個,我不反對你吃維生素,問題是你在什麼時候吃。第一個如果這段我們工作很緊張,尤其我們現在很多青年人老加班,那你很可能維生素C不夠,維生素B2這些東西不夠,你又沒有時候去每天好好地做飯,當然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補維生素。如果你長期在外面出差,在很艱苦的地方,你吃不到足夠的蔬菜,那體當然可以吃維生素。但是你在一個正常生活條件下,你沒有任何理由天天在那兒吃藥片。

   周恩來總理對我們的一些教誨。周總理當時說要求我們要爲祖國健康工作50年。所以我覺得我們作爲一箇中國的青年,都應該認真地貫徹總理的這個指示。如何貫徹這個指示呢,我覺得就要考慮在你健康的銀行裏要多存一些錢,就是要“儲蓄健康”。現在很多人都忙着往銀行裏存錢,他覺得在銀行裏存了錢了就有保障了,得了病也不怕了。實際上他所忽視的就是他沒有在他的健康的銀行裏多存些錢。所以現在有句俗話“年輕的時候拿命買錢,老了就拿錢買命”,這樣做是不合適的,所以有四句話供大家參考:第一句話就是聰明人投資健康大家知道這個健康是需要投資的,你要準備一些,比如說有些同志願意游泳,願意運動,你得有一定的投資,這就是聰明人投資健康。 第二句話就是 明白人儲蓄健康就是說你要是明白的話,你平時在健康這個方面,你需要在你健康的銀行裏要儲蓄。第三句話就是  普通人忽視健康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做糊塗人,因爲糊塗人他幹什麼呢? 糊塗人透支健康你好好的生活不去做,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倒接受得挺快,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抽菸喝酒,你這不是在透支健康嗎?所以這四句話大家可以作爲我們一個參考,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志都健康,都能爲祖國健康工作50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