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18當代名中醫冠心病之論治

時間: 2013-01-29

冉雪峯小陷胸湯合活血通脈劑治療心痛

對於冠心病心絞痛,冉氏常診斷爲“卒心痛”,認爲病屬本虛標實。心絞痛發作頻繁者,主張先通後補,先治標定痛,後治本顧虛。由於冠心病患者合併高血壓的很多,又多爲中、老年人,吸菸者也多,除有心痛、胸悶症狀外,常兼有口乾、口苦、舌燥、大便幹、舌質紫暗、舌苔黃膩,脈弦勁或滯澀等表現,辯證多爲:“痰熱內阻,夾有瘀血”。故冉氏常用小陷胸湯合活血通脈劑先治其標,常用藥有:

全瓜蔞、京半夏、川黃連、枳實、制沒藥、當歸須、川鬱金、石菖蒲、琥珀末等。好轉後,再加用當歸、丹蔘以養血活血,並加重藥量,分階段論治。冉氏以小陷胸湯合四妙勇安湯治療心絞痛熱象偏重者,效果也較好。小陷胸湯由瓜蔞、半夏、黃連組成,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本方去黃連加薤白爲瓜蔞薤白半夏湯,能“宣痹陽,溫化痰飲”,用於心痛兼有噁心,胃脘不適,苔白膩者較適合,與小陷胸湯的適應症迥異。

陳耀堂冠心病治療經驗舉隅

心絞痛多發生在胸前部,胸部並陽氣生髮之處,若心陽不振,濁陽凝聚於胸,與致血行不暢,心血痹阻,不通則痛,治宜溫通心陽,宣痹通絡,多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及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陳氏常擬一通用方:

全瓜蔞15克、薤白頭9克、枳實9克、桂枝9克、半夏9克、桔梗4.5克、附片1.5~30克、丹蔘30克。

方中附子爲必用藥,但需根據病情,靈活掌握用藥劑量。一般無明顯陽虛肢冷者,附子用3克左右,以溫通血脈,即使有肝陽上亢者,宜用少量以助它藥之力,並加生地15克、生石決明30克以監製之,但桂枝可去;有陽虛者則附子用量加重,尤對脈遲肢冷者(相當於今之病態竇房結綜合症)則用量更大,常用15克以上,但須先煎1小時以減其毒性反應。由於肥人多痰溼,心絞痛病人多肥胖,故方中也常加川貝、膽星以化痰;有血瘀見症,如舌質青紫、脈澀者,則加重活血化瘀之品,常用失笑散(15克包煎)、桃仁、紅花之類。應用上法,常可使心絞痛停止發作,但不能防止其過勞或情緒激動誘起之復發。

爲治療高血脂症,軟化血管,陳氏試用過不少藥物,最後認爲降低血脂最有效者爲明礬,每日清晨口服米粒大一粒,溫水送服,連服2~3月,有較好降脂作用。動物實驗亦得到證實。

擴張血管常用毛冬青30克,川芎30克。

在緩解期,主張常服首烏片。並取《金匱》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方意,用首烏、杞子、全瓜蔞、紅花浸酒長服,視酒量每日服6~9克,也有預防發作之功。此外陳氏對一些發作頻繁,用一般藥物少效者,用珍珠粉0.3克、參三七粉1.5克、川貝粉3克,作爲1日量,分2次服,連服一月也有效。陳氏不主張用香竄之藥,認爲只能取效於一時,於病無補。

                                            (陳澤霖 整理)

劉惠民冠心病治療經驗拾零

劉氏認爲,本病應屬本虛標實的病症,氣滯血瘀,痰濁內阻,經絡閉塞等皆爲病之標,而其本則爲心、腎、脾等髒的虛弱。故強調補虛治本,認爲這是取得療效的關鍵。常用首烏、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菟絲子、女貞子、石斛、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銀耳、冬蟲夏草、杜仲、桑寄生、等以滋陰、補腎、培元;用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遠志、珍珠母、琥珀、桂圓肉、當歸、白芍等補心養血;用白朮、山藥、砂仁、雞內金、黃芪等健脾益氣;用川牛膝、赤芍、川芎、紅花、雞血藤、三七、丹蔘、元胡、五靈脂、白酒等活血行瘀通絡;用橘絡、半夏、海藻、天竺黃、貝母等化痰;用瓜蔞、薤白、百合等溫中通陽,理氣寬胸,並根據具體病情隨證加減,多能取效。

例1:王ⅹ,男,53歲,1974年1月3日初診。

1960年發現血壓偏高,一般持續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1962年查體發現動脈硬化。1963年心電圖檢查診斷爲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1964年4月曾因突然胸悶,憋氣,心前區痛,診斷爲心絞痛,住院治療3個月,此後病情穩定。1973年12月初及12月底,曾因勞累後發作兩次。每次發作均較突然,胸悶,憋氣,胸窩疼痛難忍,經吸氧或服硝酸甘油後,逐漸緩解。目前仍有胸悶、氣短、心窩部不適,心跳較快,飯後脘腹悶脹不適,煩躁,失眠等症。診見舌質紅,苔薄白,脈沉澀略數。證屬心腎陽虛,氣血瘀滯。治宜補腎養心,活血通絡,佐以行氣健脾。處方:

何首烏15克、山藥24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生熟地各9克、薤白12克、瓜蔞15克、遠志12克、橘絡9克、大腹皮12克、麥門冬9克、白朮15克、煨草果12克、炒酸棗仁30克。水煎兩遍,分兩次溫服。

三七粉2.4克、川貝3克、硃砂0.6克、琥珀2.4克,共研細粉,分兩次沖服。

三七粉31克、冬蟲夏草24克、紅花31克、川芎18克、當歸18克、薤白18克、橘絡15克。上藥共搗粗末,用白酒1斤,浸泡兩週,過濾,藥酒加冰糖90克,溶化,再加水半斤稀釋即成。每次服5毫升,每日兩次。

1月11日二診:服藥6劑,胸悶,憋氣大減,心前區痛未發,心跳較前減慢,入晚仍覺腹脹,睡眠不寧,血壓較前有波動,爲160/100毫米汞柱,舌苔白,脈沉細,數象已減。原湯藥方加枸杞子15克、夏枯草15克、厚朴12克。水煎服。煎法同前。

11月19日三診:藥後心率已恢復正常,腹脹已輕,入晚仍偶覺胸悶,心口處陣發性灼熱,血壓150/100毫米汞柱,舌苔白,脈沉細。原方去何首烏、厚朴,加山梔9克、珍珠母37克、黃精12克、菟絲子31克,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1975年2月20日隨訪:診後服湯藥10餘劑,配服藥酒,胸悶、心前區痛、憋氣等症狀大有減輕,精神睡眠均好。目前仍在繼續服藥中。

例2:畢ⅹ,女,42歲,1958年4月21日初診。

三年前發現高血壓,一般持續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一年前,突然心前區痛、心慌、氣短,赴醫院檢查,診爲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經治療後好轉。但經常於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時胸痛發作,氣短,呼吸困難,甚至需吸氧,上述症狀才能逐漸緩解。近日來發作頻繁。平時時感頭暈,乏力,煩躁,失眠,大便稍幹。診見面色黯黃,形體肥胖,舌苔薄黃而後部微厚,脈沉細弱。證屬心腎不足,痰濁瘀血痹阻經絡。治宜養心補腎,健脾豁痰,行血活絡。方擬:

炒棗仁24克、茯神9克、天門冬9克、蓮子9克、遠志9克、薤白12克、當歸9克、紅花15克、石斛12克、橘絡9克、白朮9克、雞內金9克、生杜仲12克、海藻9克。水煎兩遍,分兩次溫服。

銀耳1.2克、西洋參1.2克、琥珀0.6克,共研細粉,分兩次沖服。

4月30日二診:服藥6劑,心前區痛明顯減輕,仍略胸悶。舌脈同前。原方加瓜蔞12克、半夏9克,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5月27日三診:上藥服20餘劑,症狀明顯減輕,已有10余天未發病。平時略感胸悶,睡眠仍欠佳,舌苔正常,脈沉細。原方加山梔皮6克、白豆蔻6克,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例3:陳ⅹ,男,37歲,1961年2月21日初診。

幾年來常感心前區悶痛不適,時輕時重,經醫院檢查診斷爲冠心病,心絞痛。近年來發作頻繁,疼痛較前加劇,時覺心前區隱痛不適,有時左下肢也疼痛。口乾而苦。診見面色暗紅,舌質紅,苔白,脈沉細澀。證屬脾腎陰虛,心血不足,瘀血痰濁阻閉經絡。治宜養陰和血,豁痰行瘀開竅,痛經活絡除痹。方擬:

炒棗仁18克、柏子仁9克、黃精9克、半夏9克、枸杞子9克、豆豉9克、石斛9克、天花粉9克、橘絡9克、薤白9克、元胡12克、千年健9克、白芍9克、合歡皮9克、石菖蒲9克、麥門冬15克、全瓜蔞12克。水煎兩遍,分兩次溫服。

西洋參1.8克、琥珀0.6克,共研細粉,分兩次沖服。

3月9日二診:服藥6劑,口乾,胸悶,心前區痛,腿痛等症狀均較前減輕。近日口角糜爛,舌尖紅,苔白,上脣小水皰一簇,脈同前。原方加山梔12克,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1961年3月27日三診:服藥6劑,口角糜爛及口脣皰疹均消,胸前悶痛已除,腿痛以減輕,但走路略多仍感疼痛。舌苔正常,脈沉細。原方去山梔,加雞血藤12克、當歸9克、虎骨膠5克、丹蔘9克,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另宗前法配丸藥一料服用。方擬:

炒棗仁37克、山梔31克、石斛37克、柏子仁62克、黃精37克、枸杞子42克、麥門冬31克、天門冬31克、淡豆豉37克、紅花24克、橘絡31克、千年健31克、半夏24克、薤白24克、當歸37克、虎骨膠37克、冬蟲夏草31克、白朮37克、茯神31克、菟絲子37克、白豆蔻24克、西洋參31克、琥珀18克、三七粉31克、炙乳香31克、炙沒藥31克、銀耳37克、十大功勞葉37克、血竭31克、冰片1.2克、細辛1.5克。上藥共研細粉,用豨薟草62克、雞血藤93克、丹蔘93克、桑葚124克。煎水,取濃汁,與藥粉共打小丸。每次6克,每日3次,飲後服。

6月24日四診:服湯藥數十劑及丸藥兩料後,心前區痛未再發作,腿痛亦愈。舌脈已正常。囑繼服丸藥,以資鞏固。

例4:王ⅹ,男,54歲,1973年12月13日初診。

陳發性胸悶,憋氣3、4年,勞累、上樓時更加明顯。一年前開始,常在陣發性胸悶的同時伴有劇烈疼痛,有時休息後可自行緩解,一年來曾發作2、3次,醫院檢查診爲冠心病、急性冠狀動脈機能不全。病後自覺心情煩躁,睡眠不寧,多夢,有時爲陣發性汗出,飲食一般,消化尚好。診見體胖,面色紅潤,舌苔薄白,脈沉細澀。證屬新氣虛弱,血瘀痰濁阻閉經絡。治宜益氣養心,行瘀豁痰通絡。方藥:

炒酸棗仁43克、黃芪15克、枸杞子15克、柏子仁12克、薤白12克、瓜蔞15克、遠志12克、百合15克、五靈脂15克、元胡12克、豆豉12克、橘絡12克、生牡蠣18克、白朮15克、砂仁12克。水煎,分兩次溫服。

三七3克、琥珀1.5克、天竺黃1.5克、冬蟲夏草1.5克,共爲細粉,分兩次沖服。

藥酒方:當歸15克、川芎15克、人蔘15克、紅花12克、冬蟲夏草18克、橘絡15克、薤白15克、三七24克,共搗粗末,以好白酒500毫升浸泡兩週(每天震盪數次),過濾後,藥酒加冰糖90克,溶化,再加水稀釋一倍,放瓶中。每次服5毫升,每日3次,飲後服。

半年後隨訪:服用上藥十餘劑後,症狀減輕,繼之服用藥酒,並配合體育鍛煉。半年來心前區痛未發作,現仍在繼續服藥酒。

例5:雷ⅹ,男,53歲,1972年6月22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三年多,血壓一般持續在160/90毫米汞柱左右,於兩個月前的某日中午,突然胸悶,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繼之失去知覺。急送醫院,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爲機型後壁心肌梗塞,入院治療月餘,好轉出院。現仍感心慌、胸悶、活動略多則下肢浮腫。近日複查心電圖,診斷爲亞急性後壁心肌梗塞。診見面色紅潤,體胖,舌苔薄白,脈沉弱細澀。證屬心腎兩虛,血瘀痰濁閉阻經絡。治宜補腎養心,行瘀豁痰通絡。方擬:

生地15克、丹皮12克、山茱萸12克、桑寄生18克、川牛膝15克、夏枯草15克、珍珠母31克、遠志12克、瓜蔞15克、薤白12克、陳皮12克、山藥24克、丹蔘15克、當歸12克、鮮玉米鬚31克。水煎兩遍,分兩次溫服。

9月6日二診:服藥20餘劑,活動量較前增加,胸悶,心慌減輕,下肢浮腫也有好轉,飲食,睡眠如常。日前除略感輕微頭暈外,無明顯不適。舌苔脈象如前。原方去山茱萸,加枸杞子12克、海藻15克、菊花15克,水煎服。

12月25日三診:又服藥30餘劑,胸悶疼痛已消失,血壓較前下降,飲食,睡眠均好,近日複查心電圖爲陳舊性後壁心肌梗塞。血壓爲150/80毫米汞柱,舌苔薄白,脈沉弦細。仍守原法略行加減,配丸藥一料,以資鞏固。

當歸77克、遠志77克、柏子仁77克、五靈脂62克、山藥93克、丹皮74克、生熟地各46克、枸杞子62克、何首烏93克、元胡62克、海藻77克、麥門冬93克、紅花62克、雞血藤62克、陳皮77克、薤白93克、瓜蔞124克、白朮(炒)93克、砂仁62克、白芍77克、女貞子77克、菊花74克、桂圓肉77克、炒酸棗仁93克、萊菔子(炒)74克、炙甘草62克。上藥共爲細粉,用玉米鬚93克、桑寄生248克、夏枯草248克、水煎兩遍,過濾取濃汁於上藥粉共打小丸。每次9克,每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蒲輔周治療冠心病宜兩和氣血

蒲氏認爲冠心病屬虛證,不是實證,虛多實少。病因是“心氣不足,營氣不周”,病位在心臟。蒲氏根據“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的原則,以補爲本,以通爲用,“通心氣,調營衛”,主張“活血順氣”,不主張“破氣攻氣”。蒲氏曾設計了一個“兩和散”,共十味藥,功用爲兩和氣血。此十味藥爲:

人蔘、丹蔘、雞血藤、血竭或藏紅花、琥珀、石菖蒲、炒沒藥、香附、遠志肉、茯神。

蒲氏指出本方以人蔘爲主藥(也可以黨蔘代替,糖參不如黨蔘),目的是“助心氣”。丹蔘性偏涼,必要時可改用當歸。雞血藤是很好的養血活血藥,功過桃仁。血竭活血而不傷正氣,如缺藥,可改用鬱金。石菖蒲具有“止痛、運中、強心”作用,莖細,味香。據蒲氏經驗,此藥不能用水菖蒲代替。應用此方治療心絞痛有效,沒有副作用,對於需要較長期服用者,也可耐受,是通補兼施的好方子。

鄭蓀謀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蔘飲治療心痛

鄭氏認爲心痛之所作,不外心脈拘急,血氣“不通”所致。古人云“通則不痛”,通者,理氣、活血、解鬱、散寒、通陽也。考《金匱要略》所言之胸痹,多責之胸陽不足,陰寒阻滯。血脈須倚溫煦以運行也,若胸陽不足或胸陽被鬱,均可導致濁陰上逆,阻遏清陽。喻嘉言曰:“胸中如太空,其陽氣所過,如離照當空,曠然無處,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可產生氣滯、血瘀、痰阻、寒凝的病理變化。法當“溫通”以治。取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蔘飲治療胸痹痛症,每多獲效。方劑組成:

瓜蔞、薤白、煮半夏、檀香(若缺檀香可用降真香代)、丹蔘、歸尾、川芎。

頭煎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加白酒10毫升沖服,次煎加水350毫升,煎至200毫升,再加白酒10毫升沖服。向不飲酒者,以2毫升白酒飲餌,衝藥服。臨牀上加酒者較佳,不加酒者較差,屢驗不爽。

方以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寬胸,行氣止痛,消痰散結;丹蔘飲調氣化瘀,去砂仁易川芎、歸尾,旨在歸尾養血活血,川芎養血行氣,可增本方活血祛瘀之功;加白酒一味,借熟谷之氣行藥,助諸藥通經活絡,共奏溫通之功。

若見心痛甚,脈細,肢冷汗出者,此爲陽虛寒盛之候,恐上藥不足以制寒,可加熟附子、生牡蠣;若見神疲乏力,呵欠頻頻,口乾不欲飲者,此氣陰兩虛之候,可加人蔘或黨蔘、麥冬、生地以固氣陰;伴有脘腹脹滿不適者可加蘇梗;心悸,脈來不均加桂枝、炙甘草。

鄭氏體會胸痹心痛證,以陽虛偏寒者居多,亦有陰虛者,然不論那一證型,若見胸悶憋氣,心前區隱痛或絞痛,放射背部,善嘆息,均可使用本方本法。或問:溫散通瘀之品多能耗血傷津,陰血虛者用之,豈不違“勿虛虛”之戒?答曰:本法實乃權宜之計耳,中病即止,蓋痹者,痹塞不通也。瘀滯之邪,非溫不通,非辛不解。古人云“有病則病當之”。倘若其人的確陰血虛甚,不耐溫通,可少加養血滋陰之品稍固其本,但不宜多用,一旦心痛緩解,可轉治本。

心痛緩解後,一定要辯證論治,謹慎用藥,但並非盡用扶本法,當知瘀滯之證難以速決,仍宜於諸法之中佐以通法。

醫案

例1:阮ⅹⅹ,男,62歲,幹部,1986年12月22日初診。

患者胸悶憋氣,善太息,右脅疼痛已10餘年,曾經省某醫院確診爲“冠心病”,“膽囊炎膽石症”。近日來,入夜則發胸痛,痛如針刺並放射背部,每次約持續3~5分鐘,伴胸悶緊束感,痰涕黃稠,咽乾喜飲,大便不成形,日行2~3次,小溲正常,舌淡邊紅有瘀斑,苔薄白,脈澀結代。證屬胸陽痹阻,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治宜溫通心陽,活血祛瘀。方擬:

京丹蔘10克、歸尾5克、降沉香5克、瓜蔞18克、薤白9克、赤芍9克、川芎3克、半夏5克、雲苓10克、蘇梗5克、粉草5克。3劑。

複診:1987年12月25日。藥後胸痛程度及疼疼痛次數均減。3劑盡後,胸痛已除,但仍有胸悶,氣短,痰涕多。苔白厚,脈澀。疼痛既除,治轉求本。析上述諸症乃痰瘀互阻之候,治宜燥溼化痰,活血化瘀。方擬:

半夏6克、陳皮4克、茯苓10克、甘草4克、紫蘇10克、杏仁5克、丹蔘10克、降香5克、川芎4克、川樸5克。

藥後隨訪5個月來胸痛未再發作。

例2:鄭ⅹⅹ,男,63歲,農民,1987年3月9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已多年,一年前曾因“心肌梗塞”住院治療,近2~3個月以來,時感胸悶不適。胸前區刺痛,本月7日因胸痛加劇急診市某醫院。檢查心電圖等,排除了“心肌梗塞”再次發作,提示:陳舊性前間隔心肌梗塞;左心室肥厚;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轉中醫治療。證見:胸悶胸痛,時作時休,痛時放射左肩胛及左手臂內側,善太息,寐可,大便成形日行2~3次,小溲正常,舌質暗紅,苔黃厚,脈細澀。此屬胸陽痹阻,氣滯血瘀,治宜溫通胸陽,活血祛瘀。方擬:

京丹蔘10克、桃仁5粒、蔞實18克、半夏6克、川芎5克、赤芍6克、歸尾5克、降香5克、薤白9克、小桂枝4克、炙甘草5克。5劑。

複診:1987年3月13日。藥後胸悶胸痛有所減輕,但未盡除,考慮到患者久痛入絡,故佐以通經活絡之地龍幹,續服。

藥後疼痛逐漸緩解,前後服藥20劑,諸症完全消失。

                                               (江映紅 整理)

陳可冀心痛須審寒熱虛實,三通兩補辯證應用

辨寒熱虛實

《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一節,曾歸納葉天上的經驗,認爲“胸痹無熱證”,這些見解似欠全面。胸痹不乏熱證,胸陽不宣,氣血瘀滯,痰濁內阻,血絡痹痛,可以耗氣,也可以傷陰,因而也可以出現一派“內熱”徵象。曾診治1例冠心病心絞痛者,喜暖畏冷,服芳香溫通之寬胸丸不驗,需以數根乃至10餘根冰棍方能解痛,顯然是熱證。心絞痛之發作有偏熱痛、偏寒痛、偏虛痛、偏實痛之不同。偏熱痛者,發作時痛區作燒灼感,脈數,舌紅,面赤,涼血活血合小陷胸湯較好;偏寒痛者,痛時肢冷汗出,面色蒼白,脈遲,以溫通類方藥如蘇合香丸較宜;偏虛痛者,形氣較虛,動則痛劇且頻,心悸氣短,脈細弱無力,舌胖苔白並有瘀斑,以生脈散、保元湯合活血藥調治爲好;偏實痛者,形體俱實,易激動,頭暈痛,脈弦而有力,苔黃或燥,多半有高血壓,加平肝熄風潛鎮藥爲妥。

重視心胃同治

曾遇到不少患者餐後痛劇,餐後規律性地發作各類心律紊亂,用調理脾胃之橘枳薑湯、溫膽湯、三仁湯、平胃散、六君子湯分別針對痞滿食滯,肝胃不和,溼熱中阻,脾虛脹滿等發作心絞痛及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常有效果,不僅可以改善症狀,部分心肌缺血所致的心電圖改變也可有所好轉。

注意疏肝解鬱

對痛隨情緒變化而加重變頻,兩脅不適,憋悶不舒,脈弦者,可酌情采用越鞠丸、逍遙散、四逆散等方治療。

三通兩補辯證應用

心絞痛發作頻繁,程度較重時,常爲血絡痹阻,胸陽不宣或寒凝絡脈之候,應先補或通補兼施,即先標後本或標本並治。

通法收效較快,常用的有“芳香溫通”、“宣痹通陽”和“活血化瘀”三種方法。

寒凝脈絡者,根據《內經》“心得炅(指溫通)則痛止”,及“寒則凝,溫則行”的理論,可用芳香溫通法治療,常用成方如蘇合香丸、冠心蘇和丸、心痛丸、寬胸丸、回生丹、麝香含片等。寬胸氣霧劑、複方細辛冰片氣霧劑及麝香氣霧劑止痛也有速效,對亞硝酸鹽類藥物不耐受者尤宜。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選擇性地興奮口腔鼻腔粘膜神經末梢以及呼吸道神經末梢尤其通過冷覺感受器而定痛。一些急性心肌梗塞劇烈心絞痛者,嚼服心痛丸或寬胸丸2粒後常可安然入睡。

胸陽不振,心陽不宣者,可以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片以及進食蔥蒜韭薤定痛。臨牀體會薤蒜確有“走上焦,通心陽,泄濁陰,開胸痹,散結氣”的作用,平素胃寒者更合適。

氣滯血瘀,脈絡痹阻者,根據《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的原則,以活血化瘀的方藥通痹行滯,常可止痛。血府逐瘀湯、失笑散(生蒲黃、五靈脂)、乳沒片(乳香、沒藥)、元胡沉香末、沉香郁金粉、三七粉都可試用。川芎鹼、丹蔘及冠心Ⅱ號等的注射液對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也常有顯效。

在運用上述三類“通法”時,要注意溫通藥不宜過用久用,以免耗傷心氣和心陰,必要時可佐以保元湯加圓肉、柏子仁、棗仁、遠志等藥。通陽宣痹藥應用時也要結合兼證論治。活血化瘀藥的久服也以通補結合,先通後補,或“通~補(或通補)~通”交替應用爲好,一般加用養血活血藥,如雞血藤、益母草、當歸等較妥。人蔘三七琥珀末之配伍,也是應用活血藥而不傷正的很好配伍範例。冠心Ⅱ號中丹蔘、川芎、赤芍、紅花、降香之配伍,也有活血而不破血,行氣而不破氣等優點。

至於“兩補”,主要是指補腎和補氣血,有的人持“痛無補法”的論點,似不全面。張仲景及李東垣治痛就用參芪。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可酌情應用。中醫傳統理論認爲“陽統乎陰,心本於腎”,“心痹者,脈不通”,而腎又爲“脈之根”,所以補益法常從補腎入手。補陽選加仙靈脾、仙茅丸、補骨脂丸,補陰選加首烏延壽丹、左歸丸。補氣常用八珍湯加澤蘭、益母草以及當歸補血湯等。在治療過程中時時結合“補腎”,常有助於鞏固療效。

老年人心腎氣虛或陽虛的證候常較突出,不能溫潤五臟,溫煦心陽,故心絞痛發作時,疼痛症狀可以不重,但體乏無力,畏冷胸悶和氣短自汗卻可能較顯著,以保元湯(人蔘、黃芪、肉桂、甘草、生薑)補益心脾肺腎諸髒,沖服細辛、沉香各0.5克,常有較好效果。老年人舌質紫暗較多,有時可見瘀斑,有心絞痛者其出現率尤高,可用保元湯沖服複方血竭散(血竭、沉香、琥珀、冰片、三七、元胡),以補腎,理氣,活血定痛。

老年人心絞痛發作,常和情志抑鬱不暢,或負重耗傷心氣有關,心絞痛症狀有時並不典型,但發作卻較頻繁,尤其是由於老年人心理每多鬱悶傷感不暢,可損及心腎,並使脈絡瘀滯不行而作痛。疏肝解鬱湯有一定功效,本方由柴胡、鬱金、香附、金鈴子、元胡、青皮、紅花、丹蔘、川芎、澤蘭組成,具有疏肝解鬱、活血行瘀作用,對這類與情志有關而作痛者有防治作用。

此外,血瘀徵象重者,血府逐瘀湯和通竅活血湯也很適用,對心絞痛伴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者有效,可起到心、肝等髒並治的作用。適當較長時間選用,有助於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並可預防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生,能恰當堅持着,急性心肌梗塞的患病率似較低。

陳道隆運用柔肝法治療胸痹的經驗

治療冠心病,陳氏頗重柔肝之法。每於扶正化瘀之劑中,佐以柔肝,進退有法,療效頗佳。

例1:施ⅹⅹ,男,55歲,幹部。

陣發性胸悶、胸痛4個月。患者1972年5月開始發生陣發性胸悶,7月開始發生陣發性心前區刺痛,一般在夜間發作,白天疲勞或飽食時也易發作,每次發作約數秒至4~5分鐘,放射至胸背部,含硝酸甘油片能緩解。過去有高血壓病史。1972年8月做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動過速,雙倍運動試驗可疑陽性。血清膽固醇286毫克﹪。某醫院診斷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連續給服潘丁生等,效果不顯,胸痛發作日益增劇,每天半夜均發心前區劇痛,日間心悸氣急,頭昏心煩,脈搏持續在100次/分以上。

初診:1972年9月10日。六脈俱弦細而數,舌邊尖紅絳,苔薄。素體陰虧陽亢,心氣不足,氣聚血滯,絡道失和。胸腔痞悶,疼痛徹背,頭昏心煩,手心灼熱,面帶浮火之象。理氣疏瘀切忌過分香燥,柔肝滋陰力避膩滯窒塞。既須柔養,又當和絡爲要。

鮮金斛一兩(撕開先煎)、北沙蔘五錢、炙黑甘草一錢、杭白芍三錢、五靈脂三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桃仁一錢五分、甘鬆一錢、白蒺藜三錢、鹽水炒淮牛膝四錢、玫瑰花曲三錢、沉香曲三錢(包)。3帖。

二診:9月12日。脈弦不若前之繃急,數勢較緩,舌邊尖紅絳已淡。陰虧之體,肝腎不足,心氣內竭未復,氣聚血滯未疏,絡道尚未浚和。胸痛雖瘥,脘悶尚作,間或頭昏,手心灼熱已減,戴陽之象漸平。續宜柔肝滋陰,和暢絡隧爲治。

鮮金斛一兩(撕開先煎)、北沙蔘六錢、炙黑甘草一錢、杭白芍三錢、羚羊粉一分(另吞)、雙鉤藤四錢(後下)、五靈脂三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桃仁一錢五分、甘鬆一錢、玫瑰花曲三錢、沉香曲三錢(包)、鹽水炒淮牛膝四錢、荷葉邊四錢。4帖。

三診:9月15日。脈弦已緩,數勢已平,舌尖微紅。肝腎兩虧,陰分失於涵養,心氣尚未充復。氣血凝滯較爲疏通,胸痛已暢,而脘悶尚作,頭昏已減,戴陽之象已瘥。再當柔養和暢爲治。

鮮金斛一兩(撕開先煎)、北沙蔘六錢、破麥冬四錢、炙黑甘草一錢、杭白芍三錢、珍珠母一兩(先煎)、琥珀粉六分(另吞)、、雙鉤藤四錢(後下)、五靈脂三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桃仁一錢五分、柏子仁三錢、沉香曲三錢(包)。4帖。

四診:9月20日。秋分即屆,地氣上升,燥令外刑,體虛者未能適應。心氣難以舒展,胸脘痞悶,未見痛象。頭時昏弦,寐不興酣。脈來濡緩而細數,論脈,陽有下潛之象。舌尖紅亦淡。今當以柔和舒暢爲治。

鮮金斛一兩(撕開先煎)、北沙蔘八錢、炙黑甘草一錢、杭白芍三錢、泡遠志二錢、飯蒸菖蒲八分、片薑黃三錢、五靈脂三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桃仁一錢五分、降香屑一錢、沉香曲三錢(包)、朱燈心五分。5帖。

五診:10月10日。脈兩手數勢已平,重按沖和。舌尖紅刺已淡,並較津潤。諸恙次第摒退。再當柔肝暢氣,養心疏瘀爲治。

鮮金斛一兩(撕開先煎)、北沙蔘八錢、炙黑甘草一錢、杭白芍三錢、羚羊粉二分(吞)、雙鉤藤四錢(後下)、廣鬱金二錢(生打)、片薑黃三錢、泡遠志二錢、幹菖蒲一錢、紫丹蔘四錢、降香屑一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桃仁三錢、黃花菜六錢。7帖。

六診:10月28日。脈來兩手已見平和,趨於坦途,氣血已有協調之機。胃陰已復,心陰得育,虛火自潛,則面龐浮紅之狀漸退。舌尖紅絳已淡,中溝抽心亦能起復。所以治冠心病非僅於溫煦心陽已足勝事,而固心陰亦是一法。心痛回瘥,胸次亦曠若離空。脈證兩參,是臻調理之途。再當養心陰、攝心陽、柔肝疏氣和血斯可耳。

鮮金斛一兩(撕開先煎)、北沙蔘八錢、米炒麥冬三錢、五味子14粒、清炙草一錢五分、杭白芍三錢、紫丹蔘三錢、降香屑一錢、浮小麥六錢、八月札三錢、廣鬱金二錢(生打)、合歡皮六錢、玫瑰花五朵。7帖。

七診:11月4日。浮陽已斂,心營已能涵養。氣機和煦,血無仄滯。諸恙已能從險化夷。脈兩手僅現軟弱,是病去正衰之兆,亦脈證相符之候。今擬養心陰,攝心陽,進一步治之,聊爲就仞之助。

霍山石斛一錢(另煎沖服)、北沙蔘八錢、米炒麥冬四錢、五味子八分、清炙草一錢五分、杭白芍三錢、紫丹蔘三錢、泡遠志二錢、柏子仁三錢、炒棗仁四錢(研)、浮小麥六錢、合歡皮六錢、玫瑰花五朵。10帖。

八診:12月3日。六部脈已平穩,有力而有神。心營已漸涵養,心氣已漸煦復。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津充液濡,灑陳臟腑。舌質滋潤,諸恙獲退。冬令封藏,正可進補。

潞黨蔘三錢、砂仁一錢拌搗大熟地六錢、破麥冬四錢、川石斛六錢、清炙草一錢五分、杭白芍三錢、紫丹蔘三錢、泡遠志二錢、朱茯苓四錢、柏子仁四錢、浮小麥六錢、甘枸杞三錢、淮山藥四錢、陳廣皮二錢。7帖。

本例冠心病的治療,始終運用柔肝養陰,補攝心陽爲主,疏氣和血爲輔的治療法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患者來診前,層連續注射過丹蔘針劑,但胸痛仍日益增劇。丹蔘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有效藥物,但施用於本例患者,又爲何不能取得療效?陳氏認爲,關鍵就在於本例的胸痛發作,不僅由於瘀血阻滯,而更主要的是由於陰虛陽亢,氣機阻遏所引起的。故治療也只有從整體觀點出發,調整臟腑機能的陰陽失調,並舒展氣機的鬱閉,才能加強祛瘀藥物的作用,達到活血祛瘀解除胸痛的目的。本例整個治療過程的處方用藥,既非瓜蔞薤白或旋復代赭湯等方,亦非蘇合香丸或血府逐瘀之類,而是辯證的選用了鮮石斛、北沙蔘、麥冬、白芍、炙黑甘草等既能柔養肝陰,又不膩滯窒塞,及五靈脂、乳香、絲瓜絡、片薑黃、甘鬆、玫瑰花、沉香曲等既能疏氣和血,又不助火耗液等藥物。這樣,根據疾病矛盾的特殊性和藥物的特殊性,組成方藥的特殊配伍,並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有所側重地使用柔、疏、和、養等治法,妥善地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故能使疾病得到化險爲夷。本例所用柔肝養陰,補攝心陽爲主,疏氣和血爲輔的治療法則,有助於探索冠心病的治療規律。

例2:嚴ⅹⅹ,女,50歲,幹部。1964年9月5日心絞痛急診入院,12月19日出院,住院號:A89320。

患者4個月來,胸骨下1/3後持續性壓榨痛,陣發性加劇,向兩側季肋及上胸部放射,服止痛藥及硝酸甘油片不能緩解,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晨起持續性胸悶,伴冷汗,面色蒼白,兩手發麻而急診入院。體檢:血壓190/100毫米汞柱,心率80次/分,心律齊,心尖區Ⅰ~Ⅱ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肝肋下0.5釐米,心電圖V1~V5ST段壓低,T波倒置,膽固醇178毫克,血沉67毫米/小時,診斷爲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給予解痙劑及止痛劑治療。1964年10月12日至11月19日加用中藥治療。

初診:1964年10月12日。脈左手散濡不斂,微細無力,右軟弱而有澀象,但兩手脈俱不現細數,可見營血不足,氣乏鼓動,不能暢通絡道,致瘀滯不利,胸膺疼痛,有時痛引背膂,心臟舒縮不勻,時作驚悸,寤不安寐。擬以疏通絡道,柔肝和營爲治。

紫丹蔘三錢、炒赤芍二錢、凌霄花三錢、桃仁一錢五分、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上沉香片四分、飯蒸菖蒲八分、川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白豆蔻仁一錢拌炒、茯神四錢、泡遠志一錢五分、炒延胡索一錢五分、橘葉絡各一錢五分。4帖。

二診:10月16日。因驚恐而胸膺疼痛如故。心悸不安,寤不安寐,胸次失曠,轟熱上升。脈上散濡不斂,而有澀象。再以安神通絡爲治。

蒼龍齒六錢(先煎)、靈磁石一兩(先煎)、凌霄花三錢、泡遠志一錢五分、炒棗仁四錢(研)、朱茯神四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川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杭白芍二錢、飯蒸菖蒲八分、炒延胡索二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原粒杵)。4帖。

三診:10月20日。心悸較寧,胸膺尚痛,寤寐較安,胸滿悶,轟熱上升,脈尚促。再以養心通絡爲治。

蒼龍齒八錢(先煎)、靈磁石八錢(先煎)、紫貝齒一兩、朱茯苓四錢、泡遠志一錢五分、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川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飯蒸菖蒲一錢、炒延胡索二錢、杭白芍二錢、血琥珀六分(分吞)、橘葉絡各一錢五分、炒川斷三錢。4帖。

四診:10月24日。頭腦昏眩而痛,心悸搖盪,胸膺疼痛已減,盜汗尚泄,氣急較寧。脈轉和緩,苔中黃膩,再以養心和營,暢氣通絡爲治。

紫丹蔘三錢、凌霄花三錢、朱茯神四錢、泡遠志一錢五分、桃仁二錢、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上沉香片四分、川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炒延胡索二錢、雙鉤藤四錢(後下)、明天麻二錢、白豆蔻一錢(原粒杵)、路路通五隻、浮小麥四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4帖。

五診:10月28日。頭昏脹痛已減,轟熱漸瘥,心慌驚恐,盜汗已減,手指麻木,胸次稍舒,胸膺疼痛緩解。脈尚帶弦,黃苔漸化。再當養心和營,暢氣疏絡爲治。

紫丹蔘三錢、朱茯神四錢、泡遠志一錢五分、炒棗仁四錢(研)、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上沉香片四分(後下)、廣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血琥珀六分(研末,分吞)、雙鉤藤四錢(後下)、明天麻二錢、白蒺藜三錢、浮小麥四錢。4帖。

六診:11月1日。受感之後,餘邪未徹,而心氣更衰。汗出上身,心慌驚恐,手指麻木,胸膺疼痛漸瘥,苔厚膩。再以清徹餘蘊,養心和展爲治。

霜桑葉三錢、白蒺藜三錢、泡遠志一錢五分、炒棗仁四錢(研)、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廣鬱金二錢(生打)、雙鉤藤四錢(後下)、穭豆皮四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左牡蠣六錢(先煎)、糯稻根一兩(煎湯代水)、浮小麥四錢、白蔻衣八分。7帖。

七診:11月8日。營血較爲涵養,絡道漸見舒暢。胸膺疼痛已減,頭昏耳鳴,心悸汗泄,驚惶失措,轟熱手麻之象仍未盡徹,脈弦細而小數。擬以柔肝養陰,暢氣疏絡爲治。

生石決一兩(先煎)、靈磁石一兩(先煎)、朱茯神四錢、泡遠志一錢五分、炒棗仁四錢(研)、上沉香片四分(後下)、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川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飯蒸菖蒲五分、炒延胡索二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浮小麥五錢、白蔻仁八分。7帖。

十診:12月5日。迭經柔肝養心,暢氣疏絡之治,胸膺隱痛更見減輕,頭昏耳鳴,心悸汗泄,驚慌失措,轟熱肢麻俱以減瘥。脈弦細而數勢較緩。再以柔肝和展爲治。

靈磁石一兩(先煎)、五花龍骨六錢(先煎)、煅牡蠣六錢、朱茯苓四錢、泡遠志一錢五分、炒棗仁四錢(研)、乳香一錢拌炒絲瓜絡三錢、川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穭豆衣六錢、炒延胡索二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10帖。

本例冠心病患者的主證是胸膺疼痛,痛引背膂,驚悸寐差等。診其脈,左手散濡而不斂,微細無力;右手軟弱而有澀象。脈證合參是屬心氣不足,營血不充,血脈不暢,絡道瘀阻。治法採用和養營血,活血安神相結合的原則。用藥選擇溫而不燥,行而不泄的凌霄花、桃仁、丹蔘、赤芍、乳香、鬱金之類;再以遠志、棗仁、白芍、磁石、貝齒、琥珀、茯苓神等,以柔肝養營,補心安神。以通爲補,通補兼施。既重視了通利血脈,又強調了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例3:張ⅹⅹ,男,46歲,幹部。1964年10月31日因胸悶痛,半身麻木入院,12月25日出院,住院號:8281。

患者有陣發性胸悶、胸痛史3年。每在活動時發作,進食過快或情緒緊張亦可誘發。近來發作加劇,不活動時亦有發作,胸部壓榨感及痛感向肩部放射,發作次數最高每天達50~60次,持續數秒至一分鐘不等。10天前,半夜醒來,突然左側肢體麻木,不能活動約20分鐘。10天來常有發作,左半身肢體活動欠靈及麻木感。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史。入院體檢:血壓190/100毫米汞柱,心界向左擴大,心率76次/分,胸透示左心室肥大。眼底檢查示高血壓眼底動脈硬化。心電圖見T波變化,提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血糖在正常範圍,尿糖++,診斷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病,腦血管機能不全,糖尿病。入院後經各種藥物治療,仍未能控制心絞痛發作。

初診:1964年11月20日。脈弦細數,腎虧陽亢,心氣不足。向有糖尿宿恙及高血壓,頭腦昏眩,目糊耳鳴,有時肢麻,甚至不能屈伸。言語蹇澀,有似類中之象,但少間即瘥。半夜醒後即作胸悶,煩躁不寐,有時心絞痛。又加體肥多溼,舌苔中膩。擬以柔肝益心,兼以暢氣清曠爲要。

紫石英六錢(先煎)、雙鉤藤四錢(後下)、沙白蒺藜各四錢、白茯苓四錢、杭白芍二錢、泡遠志一錢五分、旋覆花三錢(包)、廣鬱金二錢(生打)、八月札三錢、仙半夏二錢(杵)、橘葉皮各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原粒杵)。4帖。

二診:11月24日。脈來弦細而小數。向有糖尿病及高血壓,頭昏耳鳴,心悸汗泄,胸次失曠,煩躁少寐,有時絞心痛。尚有肢麻,不能屈伸,言語蹇澀之象。舌苔已薄,再以柔和爲要。

紫石英六錢(先煎)、蒼龍齒六錢(先煎)、左牡蠣六錢(先煎)、雙鉤藤四錢(後下)、沙白蒺藜各四錢、夏枯草四錢、白茯苓四錢、杭白芍二錢、旋覆花三錢(包)、廣鬱金二錢(生打)、仙半夏二錢(杵)、橘葉皮各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原粒杵)、朱燈心四分。4帖。

三診:11月28日。脈來弦細,頭昏耳鳴,目糊羞明,心悸汗泄,左半身麻木屢爲發作,但不持續,胸悶煩躁,寤不安寐,有時心絞痛,舌苔較薄。再當柔肝熄風,益心安神爲要。

蒼龍齒六錢(先煎)、左牡蠣六錢(先煎)、靈磁石一兩(先煎)、全蠍尾五分、雙鉤藤四錢(後下)、沙白蒺藜各四錢、夏枯草四錢、白茯苓四錢、旋覆花三錢(包)、竹瀝夏二錢、橘葉絡各二錢、明礬水拌炒廣鬱金三錢、八月札三錢、路路通7個。7帖。

四診:12月5日。頭昏耳鳴已減,寤寐尚安,目糊汗泄,心悸煩躁,尚作心絞痛,左半身麻木屢發。脈濡緩。治法用藥,均守前診。7帖。

五診:12月12日。頭昏耳鳴漸瘥,自汗已減,心悸較寧,煩躁轟熱已少,左半身麻木漸瘥,感覺亦較敏捷。脈濡緩。再當柔肝熄風,益心安神之治。

蒼龍齒六錢(先煎)、紫石英六錢(先煎)、左牡蠣六錢(先煎)、靈磁石一兩(先煎)、全蠍尾五分、雙鉤藤四錢(後下)、朱茯苓四錢、旋覆花三錢(包)、竹瀝半夏二錢、明礬水拌炒廣鬱金二錢、橘葉絡各一錢五分、浮小麥六錢。15帖。

本證因肝陽化風,挾溼濁內阻絡道而來,故以平肝熄風,化溼清曠爲主,益心安神爲輔的治療方法。首方經用石英、鉤藤、沙白蒺藜、白芍、遠志、茯苓,柔肝養心;二陳去甘草,加八月札、鬱金、豆蔻、旋覆花暢氣清曠,舌苔漸化,溼濁已有鬆動之機,故二診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原方增入龍、牡以潛陽;夏枯草以清肝火;朱燈心寧心利溼。三診脈已弦細,舌苔已薄,但風陽仍未平熄,心氣尚未充沛,因更入蠍尾以搜風通絡而止痛;磁石鎮心安神;浮小麥養心安神。至四診,五診,諸症方纔遞見減輕,症勢已緩,再以柔肝熄風、益氣安神之法續進。

朱良春心痛不可濫用活血化瘀

朱氏指出,目前有一種忽視辨證論治,濫用活血化瘀法的傾向。須知冠心病有虛有實,既使實證,亦系本虛標實;實證當化瘀宣通,虛證必須扶正養營;若虛實不辨,一味化瘀,徒傷正氣,於病何益?

冠心病病位在心,但與其他諸髒均有密切的關係。必須整體地、辯證地看待,才能使處方用藥吻合病機。《內經》早有“腎心病”、“胃心病”、“脾心病”、“肝心病”、“肺心病”之說,可見五臟之滯,皆可發爲心病。關於心痛的證治大法,《難經》指出:“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清代名醫薛寶田先生推衍其義,謂“榮衛爲血脈之所生,心爲之主;然榮衛起於中州,肝肺脾腎實助其養,養其四髒則心自安也,”。(《北行日記》)。此見甚是。而“養其四髒則心自安”之論,更是發前人所未發,堪作臨牀指南。譬如冠心病伴心氣不足,證見胸氣短,心痛隱隱,心悸殊甚,忐忑不安,口乾少津,苔薄,脈細澀者,治心必先補中。胃之大絡名虛裏,心悸殊甚,乃宗氣外泄。此證忌用活血化瘀法,朱氏常取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加玉竹、桂枝、柏子仁(大量),以益心氣,養心營,通心脈,兼扶中氣,收效較佳。

秦伯未介紹治療冠心病的幾首驗方

秦氏認爲心絞痛的病機是心臟的氣血不利,不通則痛,心以血爲體,以陽爲用,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臟陽氣的鼓動,所以心絞痛的發病既與心血不足有關,又與心陽衰弱有關,治療必須兼顧。主張用仲景復脈湯爲基本方,其中地黃、麥冬、阿膠養心血;人蔘、桂枝、炙甘草扶心陽,益心氣。如症見疼痛明顯,則應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常用的有丹蔘、紅花、五靈脂、三七等;氣爲血帥,故同時應加用溫通理氣藥,如檀香、桂心、乳香、沒藥、元胡、細辛等。

秦氏還注意到心絞痛與其他臟腑有密切關係,由肺氣不暢,胸悶氣窒而致心絞痛者,可加旋覆花、廣鬱金、檀香溫宣肺氣;因胃脘停食,積滯飽脹而致者,加枳殼、砂仁、陳皮調中和胃;因胃腸寒氣阻閉者,可用薤白、瓜蔞、枳實辛滑通陽,開閉降逆;心絞痛在情志怫鬱、氣惱恚怒吋發作,需用香附、鬱金等疏理肝氣;如疼痛已緩,腰膝乏力,則爲心病及腎,需加山萸、熟地等滋補腎氣。心絞痛常伴有各種兼證,遣方時當需兼顧:見心悸、煩躁、失眠,佐以安神寧心藥,如龍齒、遠志、茯神、棗仁;見多汗、盜汗,加浮小麥、碧桃幹、酸棗仁;見肩胛、臂臑、脅肋疼痛,宜酌加通絡藥,如桑枝、絲瓜絡、橘絡、澤蘭等。

根據上述用藥規律,針對心絞痛不同病情和階段,秦氏制訂出幾張自擬方:

用於一般證候方:

麥冬6克、阿膠6克、川桂枝1.5克、炙甘草3克、丹蔘6克、鬱金6克、炙遠志4.5克、炒棗仁9克、浮小麥9克、紅棗3個、三七粉0.6克(分衝)、朝鮮參(也可用紅參)粉0.6克(分衝)。

用於嚴重階段方:

朝鮮參3克、生地6克、當歸6克、丹蔘6克、桂枝3克、細辛1.5克、西紅花3克、廣鬱金4.5克、炙甘草3克、三七粉1.2克(分衝)。

用於鞏固階段方:

朝鮮參1.5克、生熟地各4.5克、天麥冬各4.5克、阿膠6克、肉桂0.9克、炙甘草3克、丹蔘6克、炒棗仁9克、柏子仁6克、龍眼肉6克。

在具體臨牀使用時,仍需注意辨證加減,靈活運用。

                                            (吳伯平 整理)

劉渡舟妙用苓桂劑治療心臟病

劉氏認爲:心臟以陽氣爲本,《內經》稱心爲“陽中太陽”。心臟之所以能不息的搏動,從生到死,無有歇時,賴其有陽氣的運動;心主血脈與神志,也無不依賴陽氣。由於心臟以陽氣爲本,故心之病亦恆多陽氣之病,或陽旺而心火旺,或陽虛而心火衰。但從臨牀實際觀察,心臟病又以陽虛居多。心陽不足,坐鎮無權,不能降伏下陰;若脾腎之陽亦隨而衰弱,則易出現寒水氾濫,發爲水氣上衝,故心臟病又多見水氣上衝之證。

對於心臟病之屬於水氣上衝者,劉氏強調臨牀辨證要着眼主症,把握關鍵。

劉氏認爲本證臨牀表現有以下一些特徵:

水舌:舌質淡嫩,舌苔水滑。這是由於陽氣虛弱、水氣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見水斑。所謂水斑,即見於天庭、鼻柱兩側、兩顴、兩頤、頦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其色暗滯。由於水之色黑,水邪爲患,故面色黧黑;且水寒久客,而心不華面,榮衛凝泣,故面生“水斑”。這種色象在臨牀上往往被認爲是瘀血徵象。

脈沉弦:脈沉主水,弦脈主飲,二者皆屬陰脈,反映水寒爲病。

在主觀感覺方面,水氣凌心則悸,阻閉心胸之陽則胸悶、短氣、喘息。水爲陰邪,陽虛爲陰病,夜晚屬陰而陽氣減退,故胸悶等症有夜間加重之傾向。另外,水氣上衝則頭暈目眩、咽噎耳鳴、臉腫面浮,這是常見表現,故亦可作爲辯證的重要指徵。

對於水氣上衝性心臟病的治療,劉氏主張以苓桂劑爲主方。所謂苓桂劑,是指經方中以茯苓、桂枝配伍爲主藥的方劑,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爲其基本方,是爲苓桂諸劑之冠。全方取茯苓之淡滲,以利水邪之泛;用桂枝之溫通,以制水氣上逆,二藥相伍,溫陽化氣,利水消飲,保養心氣而寧神。白朮協茯苓補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陽以削陰。諸藥合和,與水氣上衝心臟病的病機甚爲適應。無論是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或心肌炎,只要其表現具有水氣上衝特徵,皆可用苓桂劑化裁使用。

在具體使用時,劉氏有這樣一些主要的加減方法。以症而方,若頭暈較甚,其舌胖大者,是爲水溼阻礙清陽,加澤瀉以合《金匱》澤瀉湯之意;若胸悶脘痞、嘔惡苔膩等症兼見,屬痰溼內阻者,加半夏、橘紅;若肝氣激揚,氣衝作噯,頭暈目脹,加白芥子疏肝下氣;若血壓偏高,頭目脹痛不已,加牛膝引而下行或加石決明、夏枯草之類;若胸悶較甚而屬於寒凝者,加重桂枝以通陽,或再加厚朴以寬胸,並去白朮之壅滯;若心前區疼痛控背、手臂麻木,舌有瘀斑,其脈弦遲,加紅花、茜草活血脈而行瘀,是爲苓桂茜紅湯;若心悸明顯,胸悶短氣,入夜尤甚,加炮附子、人蔘、生薑、大棗;心悸而煩躁者,加用龍牡等藥;心悸而伴見氣衝者,重用桂枝平衝降逆。劉氏指出,心悸明顯者應慎用牛膝、丹蔘之類血藥,以免心悸加重。自汗者,輕則化裁原方而合桂枝湯之義;重則仿桂枝加附子湯義而加味;耳鳴重用龍牡,或更加磁石;若少氣者,加太子參或人蔘;其重者,腎不攝納,少氣而喘,甚或面赤如醉,則去白朮,加五味子,或加紫石英及補骨脂之屬。

以脈而言,若脈結代,其屬中氣虛陷者,必須參芪益氣升提;兼見胸痛者,加黨蔘(或太子參)、沙蔘、丹蔘,是爲苓桂三蔘湯;若不效,可加麥冬、五味子,以含生脈散之義;亦可仿炙甘草湯組方之法。若脈結代而舌淡白如紙、下肢浮腫,則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或二方交替使用,並再加入黨參;小便不利者,苓桂術甘湯宜去甘草,而取五苓散之法;氣弱者再加黨蔘則爲春澤煎;若系水中蘊熱,可酌加三石,即寒水石、滑石、生石膏,然此屬權宜之計。若脈見遲緩,屬陽虛寒凝且有水飲阻礙,當加參、附;若寒凝無汗者可酌情再加麻黃、細辛,合麻黃附子細心湯之意;然既已用參,則更加周匝。脈沉遲、身疼痛者,可仿桂枝新加湯之法。脈數者,其出現於水氣上衝證則仍以陽虛居多,乃陽虛陰逼,心陽虛浮所致,加人蔘、附子、五味子斂陰潛陽,故爲必需之藥;其它如龍牡潛鎮之輩,亦可酌情選入方中。

例1:陸ⅹ,男,42歲,因患冠心病住院,經治2月餘,病情未解。其症見心前區疼痛,憋氣,心悸,恐怖欲死。每當心痛發作,自覺有氣上衝於喉,則氣窒殊甚,周身冷汗。脈弦而結,舌淡,苔白。

辯證:此係心陽虛衰,坐鎮無權,水氣上衝,陰來搏陽,而使胸陽痹塞,引起心胸作痛;水氣凌心,則心悸而動;心律失調,則脈弦而結;陰霾密佈,胸陽不振,故胸中憋氣而喉中窒塞;水邪發動,腎陽失於約束(腎志爲恐),則其人恐怖欲死。

治法:通陽下氣,利水寧心。

處方:茯苓18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龍骨、牡蠣各12克。

服3劑,心神得安,氣逆得平,但脈仍結,並伴有明顯的畏寒肢冷現象。轉方用真武湯加桂枝、甘草而逐漸恢復,因而出院。

其病機分析甚精。心痛不用活血化瘀,以其證並無瘀血。苓桂術甘去術者,以其證見胸窒氣憋;加龍牡者,旨在安神定志。後轉以真武與苓桂術甘合方,以其畏寒肢冷,陽虛生外寒也。如此加減,轉方之法,堪資後學。

例2:張ⅹ,男,61歲,患風溼性心臟病多年,現病甚而住院。其證見心悸頭暈,面紅如醉,自覺少腹有氣上衝胸咽,衝時心悸與頭目眩暈爲甚,並且手足發冷,而治療無效。脈弦而結,舌質淡嫩,苔則薄白。

辯證:心陽上虛,腎氣不得潛藏,故衝逆於上,諸症悉生。脈弦爲陰,易動水飲;傳爲陽虛,反使陰邪上逆,此亦病情之常而勢所必然。

治法:扶陽消陰,下氣寧心。

處方:桂枝10克、肉桂3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紫石英10克、人蔘6克。

此方共服8劑,所患諸症明顯好轉,乃出院返家。

此例以腎氣不潛,虛陽上越爲突出。劉氏用《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復加人蔘補元氣,益肉桂、紫石英納衝氣,收效甚佳。

評按:現代醫學之心臟病多屬祖國醫學“胸痹”、“心悸”範疇,近年來報道本病病機多是從虛、瘀立論。虛者,或爲陰虛,或爲陽虛,或爲陰陽兩虛;瘀者,瘀血內阻也,而劉氏慧眼獨具,師尊仲景之旨,對心臟病的論治頗多建樹。《金匱要略》雲:“師曰: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者,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劉氏承仲景經旨,認爲“心臟以陽氣爲本,其致病又以陽虛居多。心陽不足,坐鎮無權,不能降伏下陰;若脾腎之陽亦隨而衰弱,則易出現寒水氾濫,發爲水氣上衝,故心臟多爲水氣上衝之證。”因而,劉氏指出:心臟病多屬心陽虛弱,水氣上衝,治宜溫陽化氣,利水平衝,故以苓桂術甘湯爲基本治方,臨證化裁,隨證變通,頗多效驗。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