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用內窺鏡診斷早期大腸癌

時間: 2012-01-19

    標籤: 大腸癌

     內窺鏡是發現及診斷早期大腸癌的重要手段。近30年來,隨着內窺鏡的普及及其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內鏡器械的開發進步,使早期大腸癌的發現和診斷成爲可能。
放大內鏡 (亦稱擴大內鏡):可將黏膜影像放大100倍以上,可重複觀察結腸隱窩開口改變。
  染色內鏡:近常用靛胭脂、美藍作爲灑布劑(一般用1%輕靛紫或1%美藍液噴灑)。通過色素的分佈而對炎性病變、微小息肉及息肉癌變等作出診斷。
將放大內鏡與染色內鏡結核應用,可觀察到早期大腸癌黏膜先關開口呈溝紋型和不規則型,利於檢出早期病變。
  熒光內鏡:利用卟啉生物在腫瘤組織中蓄積,並經激光誘發熒光,一邊指示重點觀察和取組織活檢的部位,提供陽性發現。
  超聲內鏡:通過內鏡超聲可測定腫瘤部位、範圍及深度。一般認爲,超聲內鏡對腫瘤深度判定準確率可達到80%以上,同時還可以測定淋巴結及遠處臟器有無轉移。此有助於提高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和術前診斷率,對改善大腸癌的預後有重要意義。
  磁共振內鏡:指示一種新的檢查技術,它可掃描所得的影響用於術前分期,特別是對遠端大腸癌的術前分期診斷是一種簡便途徑。
  CT結腸鏡:這是一種用CT技術對結腸各角度,即二維、三位所得的數據成像。
  近年來,由於染色內鏡和放大內鏡在臨牀上應用,以及對早期大腸癌小病變採用EMR或EMPR行病變全切除,既明顯提高了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又達到內科治療治癒的效果,從而使大腸癌5年生存率明顯提高。但是在我國,這些新的方法在臨牀上還沒有廣泛應用,因此,提高內鏡醫師的內鏡診治水平和運用新方法對大腸微小病變的識別是大腸癌早期發現的關鍵。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