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超聲影像表現

時間: 2011-06-18

 

    (一)包膜

    直徑<3cm的肝癌結節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纖維組織組成,其聲阻抗較周圍肝組織及癌

    腫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維聲像圖上可顯示一圈細薄的低迴聲膜包圍整個癌腫節。包膜的厚度估測<0.5mm。聲像圖上包膜比較光滑均勻,形態規則,呈圓形或橢圓形。體現小肝癌膨脹性生長的特點。但聲像圖上的包膜在結節兩側始終顯示中斷,此爲大界面的回聲失落效應。肝癌體積很大時,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結節直徑大於5cm以上時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時,其內側回聲多伴聲暈表現。

    (二)內部回聲

    癌結節內部回聲高低不一,且具多變傾向。除均勻低迴聲結節以外,其他各種癌結節回聲均屬不均勻分佈。<1cm的肝癌結節,超聲檢測的檢出率爲33%一37%。癌結節按回聲的高

    低分類如下:

    1、低迴聲結節

    2、高回聲結節

    3、混合性結節

    4、等回聲結節

    5、結節回聲高低與血供的關係

    (三)癌結節的彩色血流

    肝癌結節及其周圍因血供豐富,而可獲得各種有關的血流信息。二次諧波聲學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組織血流的敏感性高,能準確反映肝癌的血供情況。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識別肝癌結節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內血管,流人血管可爲肝動脈,也可爲門靜脈。流出血管可爲肝靜脈,也可爲門靜脈。瘤內血管表現爲樹幹狀、彩點狀或彩色鑲嵌的“簇狀”斑塊,在頻譜多普勒分析中可爲肝動脈、門靜脈或肝靜脈血流。癌結節周圍的血流可表現爲整圈狀或弧形圍繞,可用頻譜多普勒測出是連續性門脈血流或搏動性動脈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發生癌栓,癌栓可出現在門靜脈系統、肝靜脈系統或膽道系統。

    1.肝靜脈內癌栓肝內靜脈的癌腫浸潤是肝癌的特徵性病變之一 ,使早期病變也不例外。癌栓可從小肝靜脈波及到較大靜脈,亦可因靜脈癌栓堵塞流出道,並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門靜脈、較大門靜脈或門靜脈主幹中。

    2.門靜脈內癌栓門靜脈內癌栓在病理觀察中,凡肝靜脈有癌栓者,其門靜脈內幾乎均受累及。肝癌合併肝硬化的病例,由於硬化致輸出靜脈阻塞而導致癌栓逆行性發展。癌腫若直接侵犯門靜脈內,亦可發生門靜脈癌栓。

    3.膽道系統內癌性膽道系統爲流出性管道,爲膽汁排泄的通道。癌腫若脫落或侵人小肝管後,可順流而下在肝總管或膽總管內形成癌栓,膽道內癌栓亦可從鄰近肝癌或門靜脈內癌栓直接侵人。膽道癌栓常伴有持續性黃疽以及明顯疼痛等症狀。

    (五)淋巴結轉移

    1.第一肝門區淋巴結轉移聲像圖於膽囊頸部、膽總管、門靜脈周圍顯示圓形或橢圓形低迴聲竈0.5-2cm大小,單個或數個。多個腫大的淋巴結可導致膽總管受壓,併發黃疸。

    2.第二肝門區淋巴結轉移肝臟靠頭端、橫隔部的淋巴管匯流至下腔靜脈的3支肝靜脈流人處(第二肝門)的周圍淋巴結。此處因位置較深,常不易檢出腫大的淋巴結。

    3.腹膜後淋巴結轉移腹主動脈與下腔靜脈周圍及胰腺周圍的淋巴結轉移表現爲圓形或橢圓形低迴聲竈,單個或多個。

肝癌的MRI表現

    在T1加權圖像上,原發性肝癌可呈低信號、高信號和等信號。肝癌組織的含水量和脂質含量均比正常肝組織高。水具有長T1和長T2弛豫時間,脂質則具有短T1和較長T2弛豫時間。水分增加將延長腫瘤的T1弛豫時間,而脂質增加則縮短腫瘤的T1弛豫時間。兩者制約肝癌T1弛豫時間的變化至少可有3種結果:腫瘤水分增加較多,而脂質沒有或僅有少量增多,致使這部分肝癌具有較長的T1弛豫時間。在T1加權圖像上呈低信號約佔 2/3的病例;腫瘤水分增加不多,但脂質明顯增多,致使這部分肝癌的T1馳豫時間較明顯地短於正常組織者,而在T1加權圖像上呈高信號,約佔1/3的病例;腫瘤水分增加和脂質增多處於某種比例關係,致使這部分肝癌組織的T1弛豫時間延長的幅度不大或與正常組織十分接近,在T1加權圖像上後者一般呈等信號,而前者的信號強度與所選擇的程序有關。若選擇T1權重較大的T1加權程序,這些肝癌就呈低信號T2反之,若選擇T1權重較小的T1加權程序,這些肝癌可呈等信號。採用自旋迴波短TR、短TE(T1加權)程序,多數肝癌呈不均勻的低信號,少數呈高、低混合信號區、整個病竈顯示爲等信號和高信號的機率不多。其中病竈顯示爲高、低混合信號是提示惡性病變的可靠徵象這些腫瘤內斑片狀的高信號區代表肝癌病理上的壞死出血或腫瘤局部顯著的脂質積聚。高信號的癌結節需與肝硬化的再生結節相鑑別,兩者不同的是在T,加權圖像上再生結節呈低信號而癌結節呈高信號。病竈的邊界一般較清楚,尤其在包膜形成處邊界可很清楚顯示。當腫瘤呈浸潤性生長或瘤周水腫較明顯時,邊界模糊不清。

    在自旋迴波長、多回波圖像上、絕大多數的肝癌呈不均勻的高信號區,並隨回波時間延長信號強度衰減,信號變得更爲不均勻,邊界模糊不清且不規則。產生這一徵象的原理可能是由於肝癌由多種形態不同的肝癌細胞以不同的組合方式構成多樣化的組織學結構。在鏡下可見癌細胞排列成索狀或巢狀;有些癌巢間血竇非常豐富,有些癌巢間血竇則十分稀少,癌組織成實性團狀。原發性肝癌的佔位徵象(如肝裂和肝門的變窄、閉塞、移位,下腔靜脈受壓變形、移位以及肝輪廓的侷限性隆起)、肝門和腹膜後轉移竈以及原發性肝癌患者常伴有的肝硬化,都能在MRI上很好地顯示。

發性肝癌影像學表現     

    在各種影像學檢查技術中,CT最能反映肝臟的病理形態表現,如病竈的大小形態、部位、數目以及病竈內有無出血壞死、鈣化等。從病竈的邊緣情況可瞭解其侵襲性,如病竈邊緣光滑清晰,特別是顯示包膜的,表明腫瘤生長相對慢,侵襲性小;若腫瘤邊界模糊不清,表明腫瘤有較高的侵襲性,易侵犯血管,或在門靜脈內形成癌栓。原發性肝癌根據大體形態一般可分爲4型 :

    巨塊型:癌組織呈大塊狀,可以是單個巨塊,直徑在5cm以上,也可由許多密集的結節融合而成,其周圍有時可有小的散在結節,稱巨大塊衛星型;結節型:癌結節可以是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分佈在肝左、右葉,也有數個結節融合成一個較大結節;

    巨塊結節型(混合型):指巨塊伴單個或多個結節病竈;

    瀰漫型:此型最少見,整個肝臟有瀰漫分佈的細小癌結節。

    按腫瘤的生長方式,病理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浸潤生長型,一種是膨脹生長型。前者病竈與肝實質間計界不清,邊緣模糊;後者病竈邊界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這兩種類型在CT上有不同的表現。肝癌常侵犯靜脈系統,門靜脈較肝靜脈和下腔靜脈更常受到侵犯。靜脈受侵犯可引起癌腫的肝內轉移以及形成瘤栓和動靜脈瘻。生長在肝門附近的肝癌常侵犯膽管,導致阻塞性黃疸。淋巴結轉移並不少見,主要累及肝門和腹膜後淋巴結。肝癌可直接侵犯鄰近器官。轉移至腹膜可引起血性腹水,遠處轉移以肺最常見。肝癌可發生自發性出血,形成肝內和包膜下血腫或引起腹腔內出血。原發性肝癌的CT表現不僅取決於腫瘤的病理和血流動力學特點,還與周圍未侵犯的肝組織狀況有關。CT平掃絕大多數肝癌表現爲低密度,即病竈密度(CT值)較周圍正常肝實質相對爲低,也可爲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平掃不能發現。高密度者很少,常伴有脂肪肝。通常≤1cm的病竈,與肝實質的密度差別很小,平掃檢出率很低(20%-40%)。當肝癌與正常肝組織的密度差別較小時,需用窄窗以及調整窗位觀察。但用窄窗可導致假陽性。肝癌密度常不均勻,在低密度病竈中可見更低密度區,爲病竈內壞死、囊性變或脂肪變性所致。脂肪變性區的CT值常小於-10Hu。病竈內出血較少見,表現爲低密度病竈中有斑片狀高密度區。少數肝癌的密度較均勻,這常見於較小且壞死不明顯的肝癌。位於肝周邊的肝癌可使肝的輪廓侷限性隆起。肝癌的邊緣大多模糊且不光整,癌竈內可有分隔呈條狀低密度影。膨脹生長型的病竈,不論結節或巨塊型,邊界均清晰,大部分有假包膜存在,在CT上表現爲腫瘤周圍一圈低密度的環影(即暈環徵),厚度可從數mm至1cm不等,尤其在小肝癌中較常見。病理上包膜由纖維組織構成。有包膜者的預後較無包膜者好。因爲無包膜的肝癌發現時,即使較小,但往往已有門靜脈及其分支內癌栓形成。肝癌的鈣化並不常見,可呈密集點狀、輻射狀、線條狀或不規則狀。增強後行常規CT檢查,大部分肝癌表現爲輕度強化門有增強的低密度病竈)或不強化,由於周圍正常肝組織強化較明顯,故對病竈的形態、大小顯示更爲清楚。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11-02
只有癌細胞控制住,癌症引起的這些症狀才能真正得到緩解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11-02
超聲爲非侵入性檢查,對人體組織無任何不良影響,其檢查操作簡單、直觀準確、費用低廉,經常用於肝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超聲檢查結果容易受到檢查者經驗和細緻程度的限制,有經驗的超聲醫師使用先進超聲診斷儀能發現1cm以下的病竈,但表現爲等回聲,位於肝膈頂部和肋骨下的較小腫瘤則容易被漏檢。超聲診斷用於肝癌與肝囊腫和肝血管瘤的鑑別診斷較有參考價值,而手術中超聲直接在開腹後的肝臟表面探查,避免了超聲衰減和腹壁、肋骨的干擾,可發現手術前CT、超聲皆未發現的肝內病竈。在肝癌的瘤內無水酒精注射術、射頻消融術、微波固化手術中,採用超聲引導操作簡單、耗時少、費用低,更重要的一點是能實時地監測整個治療過程,大大保證了穿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