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炎、鼻咽炎膏及偏方

時間: 2011-12-25

胃疼靈
炒白朮20g、烏賊骨12g、白豆蔻10g、佛手9g、川楝子10g、霍梗10g、蘇梗10g、砂仁10g、白芍15g、元胡10g、黃連6g、吳茱萸6g、太子參30g、雲苓15g。
水煎服,每日一劑,五劑爲一療程。

自創的胃炎膏

良姜10克,香附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烏藥12克,檀香9克,砂仁6克,五靈脂12克,蒲黃10克,馬錢子12克,阿魏10克,蒼朮10克,白朮10克,厚朴10克。用於各種胃炎病人,特別是胃疼,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做成黑膏藥,一張20克,貼胃脘穴,一帖5天。3貼一個療程。

敷大椎穴療慢性鼻咽炎
我在臨牀上常用細辛3G   冰片1G   薄荷2G   蒼耳子3G.將上藥共爲細粉貼敷大椎,上蓋傷溼止痛膏,日一回,每次敷8小時.我用了七八年,療效都很好

乳腺增生一帖靈 我研究的治療乳腺增生,效果快,消塊快天葵子50克磁粉5克,冰片1克,研成粉,加入黑膏藥內,貼與乳腺疼痛增生處,用量根據腫塊大小用。三天一換。配服逍遙丸。 我的痄腮膏

我的有效良方奉獻出來,與大家共享。花粉50克黃柏50克川軍50克薑黃50克白芷50克厚朴18克蒼朮18克化橘紅18克生牡蠣18克南星18克柴胡9克黃芩9克生石膏50克升麻9克赤芍9克牛子9克。熬膏,貼耳下。

我的經驗是:起疙瘩的腮腺貼,不起疙瘩的那側也要貼,這樣2到3天就可以痊癒了,如果只貼一側,這面好了,那側就又發炎了,顯得你的技術不行。

個人收藏多年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效驗方

活骨鍵髖湯
處方:當歸 山萸肉 山藥 獨活 各12g   生地   熟地   赤芍   川芎 補骨脂   骨碎補   仙靈脾 各9g 附子 肉桂各6g 仙茅4g
主治:1-2-3 期股骨頭壞死   有效率78%
一個月爲一療程,治療早期成人臥牀,扶拐不負重步行;兒童採用牽引配合石膏固定,短期制動,兩年內不負重行走.

【治療寶寶腹瀉方】

【敷臍法】

1.取艾絨少許加少量十滴水,兩藥攪拌均勻,繼之加溫一至二分鐘,以 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適用於急性腹瀉,效果較好。
2.敷臍法:用胡椒末和飯作餅,敷貼臍上,甚佳,主治寒泄。
3.傷溼止痛膏貼臍法:用傷溼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貼,貼於臍部, 4.丁桂散灸臍法:丁香、肉桂、甘鬆、山奈各等分。將上藥研細末,加 艾炷置藥餅上,灸三至五壯,若皮膚的痛,稍移動藥餅。 數月。曾用中西藥物無效,症見:面色萎黃少華,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納少, 灸五壯後,患者感一股熱流於腹中周流,頓感舒適。次日便次減少,但仍脘
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處:《四川中醫》一九八七・九・封三。

5.藥艾絨隔鹽灸臍法:陳艾葉五百克,川烏三十克,草烏三十克,冰片 克,牙皁十克。將上藥共研爲細絨,捏成蠶豆大小的艾柱。用食鹽將臍填平, 邊吹,待其燒盡,再換一壯,連灸數壯至十餘壯,用於暴瀉。 稍覺小腹發脹,當晚下半夜,先覺噁心欲嘔,繼則腹痛泄瀉,初瀉稀便,進 伏,送醫院補液,二小時許,腹瀉如故,瀉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繼續補液的 後,病人眼微睜,可發微弱喉音。在灸神闕穴的同時,以艾條(以上藥艾絨 後以扶脾丸(東垣方)收全功。

出處:《四川中醫》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處。

6.針臍中四邊穴法:臍中四邊穴即臍上下左右各開一寸處,共四穴,患 三至五分深,小兒針二至三分深,不留針。急性泄瀉每日針一次,慢性泄瀉 療效舉例:張××,女,六十二歲,患五更泄瀉四年,近一年來形體消 邊穴五分深,捻轉半分鐘,泄瀉停止六日,繼針八次而愈。

出處:《江蘇中醫》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吳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將吳茱萸研細末,加食醋調成糊狀, 周折起,敷於神闕穴,膠布固定,十二小時更換一次,用於脾胃功能失調的 出處:《江西中醫藥》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吳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許。用米飯搗成餅。貼於臍上,用於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麪粉各等分。用溼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膠布固定。 10.五倍子適量。將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調成糊狀。敷於臍部,用於久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細末。敷幹臍部,炒鹽加蔥熱熨子上。用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2.理中散:黨蔘十克,白朮七克,乾薑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乾, 膠布固封,三至七天換藥一次。用於慢性泄瀉。
出處:《河南中醫》一九八三・一・三十九。

13.隔鹽灸臍法,患者仰臥,將細鹽適量倒人臍部。以填滿臍窩並稍高出 後再換一住,連灸七至十壯,日一次。
出處:湘南民間。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細末。敷於臍部,膠布固定,一日一換,三 出處:《中國灸法集粹》

15.艾絨、十滴水各適量。取艾絨少許,放在金屬小盒內,用酒精燈溫火 出艾絨(此時艾絨已呈溼潤狀),按壓至不滴水,不燙手爲度。放在神闕穴 升,注入雙側足三裏穴(每側一毫升),每日一次,可連用三至四次。用於 出處:《中國鍼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烏梅、川椒、黃柏各等分,鮮生薑適量。前三味共碾爲未,加生薑共 小時,臍腹有溫暖舒適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狀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後 性腹瀉,寒性腹瀉者。
出處:《雲南中醫雜誌》一九八五・四・二十六。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點五克,雞內金三克,枯礬六克,五 與上述藥末拌勻。加適量醋酸調成糊狀,平攤於臍部,用紗布覆蓋井用膠布
貼穩,每天敷二小時即可,每日一次;六次爲一療程。若敷藥後出現發癢、

灼痛等現象,停藥後即消失。用於五更瀉,症見泄瀉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 出處:《湖北中醫雜誌》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涼油適量,搽臍內,用於受涼而引起的單純性腹瀉。 19.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熱, 出處:《理淪駢文》。

20.蒼朮、厚朴、陳皮、山檀炭、車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熱, 出處:《理淪駢文》。

21.車前子適量。研細未,水調成膏。敷臍。用於水瀉。 22.車前子、肉桂各適量。研細末。納臍。用於寒瀉。
23.白芥子適量。研細末。納臍。用於寒瀉。 24.胡椒適量。研爲細末,納臍內。用於寒瀉。 25.官桂、厚朴各適量,薑汁少許。將前二藥研細末,用薑汁調成膏,敷 26.丁香、枯礬各適量。研細末,納臍內。用於寒瀉。 27.胡椒、大蒜、艾葉、吳萸、竈心土各適量,除大蒜外。餘藥研細末, 出處:《理淪駢文》。

28.滑石、甘草、鮮車前子各適量。前二味研細末,用車前子搗汁調成餅; 出處:《理淪駢文》。

29.豬苓、地龍、針砂各適量,蔥汁少許。前三味研細末。加入蔥汁調成 出處:《理淪駢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點五克,丹皮汁適量。 部,用於熱瀉。
出處:《理淪駢文》。

31.硫磺、枯礬各適量,來砂少許,前二味研細末,硃砂爲丸,納臍內。 出處:《理淪駢文》。

32.木鱉仁,丁香各適量。研細末,用唾液調成膏,納臍泄氣愈。用於水 出處:《理淪駢文》。

33.熱瀉散:黃連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吳茱萸十克。共研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注:大腸俞在第四腰椎旁開一點五寸。

34.木鱉仁五個,丁香五個,麝香零點三克,共研細末,米湯調作膏。納 35.暖臍膏:白芥子九克,鮮姜一百二十克,紅皮蒜三個,香油一百八十 滴水成珠。貼肚臍。用於受寒肚痛、腹瀉。
出處:民間驗方。

36.封臍艾:陳艾葉、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鱉子二個(帶殼生用)。共研 腹冷痛或泄瀉。
出處:《東醫室鑑》。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個。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搗爛。 出處:《本草綱目》。

38.食鹽少許。炒熱,布包,熱敷於臍部,用於腹瀉。 39.陳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條。共搗爛如泥,用火烘烤。敷臍眼上, 出處:民間驗方。

40.艾葉適量。以酒炒艾爲絨,作餅,敷於臍部。用於寒瀉。 41.熱柴灰適量,用布包敷於臍上。用於寒瀉。 42.糯米。酒糟、鹽各適量,和勻,炒熱。趁熱敷於臍部。用於寒瀉。 43.胡椒、大蒜各適量,搗作餅,敷於臍部。用於寒瀉。 44.艾葉、竈心土,門斗灰,吳茱萸各等分。共爲末,用醋炒熱,敷於臍 出處:民間驗方。

45.炮姜三十克,搗爛,貼於臍部,蓋過丹田穴(約長二寸五分,寬一寸), 出處,民間驗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將松香研成末,與大蒜同搗爛,敷於臍上,用 出處:民間驗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熱。包肚臍上,用於寒瀉腹痛。 48.松香適量,研爲細未,過篩,用酒或白蜜調成膏,紗布包裹。敷神闕 出處:民間驗方。

49.腎瀉散:吳榮英、補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帶根鬚蔥白十 包裹,熱熨神闕穴,每次三十分鐘,每日一至二次,一劑藥可用三天。用於

五更瀉屬脾腎陽虛者。

療效舉例:周××,男,四十歲,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診,五更瀉了 怕涼,喜溫,舌質淡,苔薄白,舌邊尖有瘀點,脈細弱。證屬腎陽不足,夾 半年後未復發。

50.久瀉膏:生黃芪、補骨脂、烏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殼、肉桂各 成膏狀。填敷神闕穴,用傷溼止痛膏或膚疾寧膏固定,三夭換藥一次,用於 療效:治療頑固性腹瀉三十餘例,無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薑汁少許,調成稠膏狀,敷於臍部,布帶包紮固定; 出處:民間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飯糰少許,拌勻,製成餅狀,貼於臍部,每日換藥一至 出處:民間外治法。

53.透刺神闕法:取三寸毫針從天樞穴(臍旁開二寸)皮下進針,針尖向 用於急慢性腸炎、慢性腸功能紊亂等疾病所致的腹瀉,有顯效。 經多方治療時愈時發,發時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帶有少量粘液,伴腹 次,病癒停針。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一九八三・六・封底。
備註:本法治脫肛效亦佳。氣海透神闕可治膀胱炎,痛經。

54.蚯蚓五條,陳艾六片,米醋適量。將陳艾用醋灸過,然後與蚯蚓共搗 日,以愈爲度,用於腹瀉。
出處:民間驗方。

55.蔥白根適量,黃丹少許。將蔥白根洗淨,搗爛如泥,入黃丹和勻爲丸。 水瀉。
出處:《常見病民間傳統外治法》。

56.神祕萬金膏:草烏、川芎、大黃各十八克,當歸、赤芍、白芷、連翹、 克,(一方加苦蔘、皁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蘇合香零點九克,名萬應紫金膏)。 油再入鍋,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爲度,後入乳香,沒藥末各十二克攪 備註:本方貼患處可治療風寒溼氣所侵、跌打閃創傷損、一切疼痛,並 出處:《膏藥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極細末放膏藥中,貼臍中。用於水瀉。

出處:民間驗方。

58.蔥、姜各適量,黃丹(如豆大)一粒。把蔥、姜打爛、入黃丹和勻。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資料》。
又方:蔥白根搗爛,加入黃丹爲丸,放臍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細末後,用唾液調和如餅狀,敷於臍上, 出處:民間驗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點五克,綠豆粉四點五克。共研末和勻。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61.酒餅丸適量。研成粉末,以醋調成糊狀,敷臍部,外蓋紗布,膠布固 液及糾正酸中毒。
出處:《廣西赤腳醫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連皮放熱灰中煨熟,去皮搗爛,紗布包裹,敷神闕穴。 出處:《中華藥學雜誌》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備註:大蒜治泄瀉許多醫籍均有記載,如《千金方》以大蒜須搗臍中,

《增廣驗方新編》取大蒜須同銀珠同搗敷臍等。現多煨熟後再用,以減少對
皮膚的刺激,延長敷藥時間。

63.生薑、大蔥、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鱉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 膏內,敷臍上。用於夏日泄瀉,敷之即效。
出處:《理淪駢文》。

64.鮮石榴果皮二十克,搗成泥狀,敷於臍部,外蓋錫紙、紗布,膠布固 療效:治療腹瀉二十四例。一次痊癒十二例,二次痊癒五例,三次痊癒 出處:《河南中醫學院學報》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黃),乾薑各十克,吳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細末, 部,膠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換藥一次,連用一至八次。用於腹瀉。效果 出處:《鐵道醫學》一九八○・三。

66.細辛、蕎子粉各三克。共研細末,製成蠶豆大的丸子。放臍眼內,紗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67.總管根皮少許,嚼爛,敷於臍部。用於腹痛便瀉。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細末,水和調勻。每次取三克敷臍眼 出處:《穴敷療法聚方鏡》。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乾,共研爲細末,過篩。用水

或酒調成膏,紗布包裹,敷神闕穴,並敷命門穴。外用膠布固定,一至二日

換藥一次,直至痊癒爲止。 備註:命門穴在與臍相對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療效:治療腹瀉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藥一至二次痊癒。近

百分之五的病人,療效不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