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胃炎患者嗎?

時間: 2011-07-24

  什麼是胃炎?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是什麼?有哪些類型及其病理變化?結局又是什麼?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可分爲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常見以下四種:一,急性刺激性胃炎,多因暴飲暴食,食用過熱或刺激性食品以及烈性酒所致。胃鏡可見黏膜潮紅,充血,水腫,有黏液附着,或可見糜爛。二:急性出血性胃炎,多由服用不當或過度酗酒所致,創傷及手術等引起的應急反應也可誘發,病變可見胃黏膜急性出血合併輕度糜爛或可見多發性應急性淺表潰瘍形成。三:腐蝕性胃炎:多由吞服腐蝕性化學試劑引起。胃黏膜壞死,溶解,病變多較嚴重,可累積深沉甚至穿孔。四:急性感染性胃炎:這種比較少見,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大腸桿菌等化膿菌經血道(敗毒症或膿毒血癥)或胃外傷直接感染所致。

  而發病率高的爲慢性胃炎,平均發病率爲20%左右,50歲以上的發病率爲50%左右。它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較複雜,目前尚未完全明瞭,大致分爲以下四類:一:幽門螺桿菌感染,人羣感染率爲70%左右,它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而非唯一性病因,是一類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幽門螺桿菌分泌的尿素酶,細胞毒素相關蛋白,細胞空泡毒素爲致病物質。二:長期慢性刺激,如長期飲酒吸菸,濫用水楊酸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對胃黏膜損傷嚴重),喜愛熱燙或濃鹼及刺激性食物,急性胃炎反覆發作。三:十二指腸液反流對胃黏膜屏障的破壞(胃泌素,胰泌素分泌失衡,幽門括約肌鬆弛),四:自身免疫性損傷。

  慢性胃炎常見類型爲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鏡檢出率高達20%一40%,胃竇部常見。病變多呈竈狀或瀰漫狀分佈。通過胃鏡可以看到:病變部胃黏膜充血,水腫,呈淡紅色,可伴有點狀出血和糜爛,表面有灰黃或灰白色黏液性滲出物。鏡下觀察具有淺表性,病變主要位於黏膜表層上三分之一(胃膜肌層以上固有層)胃黏膜充血水腫,固有腺保持完整,並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當淋巴細胞,漿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慢性炎症急性發作,這種情況叫做慢性活動性淺表性胃炎。結局:大多慢性淺表性胃炎經治療或合理飲食而痊癒,少數會轉變爲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爲特徵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較複雜,部分因與吸菸,酗酒或用藥不當有關,另一部分由慢性淺表性胃炎遷延發展而來,還有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通過胃鏡可以看到:胃黏膜由正常的橘紅色變爲灰色或灰綠色,黏膜層變薄,皺襞變淺,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透見。表面呈顆粒狀,偶有出血或糜爛。有時,萎縮不均勻,有些沒有萎縮,甚至可以看到息肉狀。此類胃炎臨牀上都要進行活體組織檢查。鏡下特點爲:一,萎縮: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或減少,胃黏膜變薄,腺體變小,數目減少,胃小凹變淺,部分腺體有囊性擴張,常出現腸上皮化生(病變區胃黏膜上皮被腸型腺上皮替代的現象。在胃竇部病變區,胃黏膜表層上皮細胞中出現分泌酸性黏液的杯狀細胞,有紋狀緣的吸收上皮細胞和潘氏細胞等)。二固有層充血水腫,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纖維組織,淋巴組織及黏膜肌出現增生。結局:這種胃炎有明顯的症狀如消化不良,食慾不佳,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如不治療,難以康復。嚴重時甚至會發生癌變,特別是出現腸上皮化生的。

下一篇:關於淺表性胃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