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

時間: 2012-07-11

糖尿病人在被確診爲糖尿病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心理行爲改變。其類型一般分爲以下兩類:

1、出現外向透射性心理反應

外向投射性心理反應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意念、慾望或遭到精神挫折時,將原因完全推諉於客觀情況,責己少、責人多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雖然在少數正常人身上也常有表現,但糖尿病患者中這種心理反應的比例遠大於正常人。糖尿病患者的這種心理反應表現在他們對身體方面的微小變化非常敏感,常提出過高的治療和護理要求,經常責怪醫生未精心治療,或責怪家人沒有對其盡心護理,遇事好挑剔、任性,易動感情,人際關係比較緊張。

2、出現內向投射性心理反應

內向投射性心理反應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種心理反應,他們同樣不能正確理解和處理客觀環境、他人與自我的關係。他們與外向投射性心理反應者相反,表現爲自我壓制,壓抑不能接受的意念、感情和衝動。若患者在發病前屬於性格內向者,或遇事對己嚴、對人寬者,則極容易產生較深的自責,常感到自己患病給家庭和他人帶來很大的負擔,對疾病治療逐漸失去信心,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產生厭世消極情緒,呈現抑鬱、自責、自卑、退縮,甚至產生自殺行爲。

在實際生活中,由於病程的不同,生活經歷的不同,認知能力的不同,糖尿病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是比較多樣化的。

由於對糖尿病的認識膚淺,症狀輕微的患者要麼懷疑本病診斷的正確性或者忽視其嚴重後果,因爲糖尿病在沒有出現併發症的早期不會有任何不適的自覺症狀,僅只是意外地檢查出血糖不正常,卻又能吃能睡,所以很多患者都不會去主動節制飲食,如果你詢問一個糖尿病人如何控制飲食,他的回答基本就是“少吃點”。即或是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也期望服一陣藥將血糖降到正常就行了,同樣忽視飲食的有效控制。只有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時纔來後悔。

也有一部分患者,十分懼怕糖尿病,一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即喪失治療的信心,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或採取自欺欺人的方式,用“要死活不了”的宿命論來麻痹自己,以達到心理解脫的目的。

此外,還有的患者存在錯誤的認識,如不願節制飲食,認爲只要增加降糖的藥物就可以達到穩定血糖的目的等。結果併發症反而更快產生。

由於相對多的患者病程已經較長,產生徹底根治的心理,故容易聽信一些所謂的“偏方”,或對一些商業廣告輕信其宣傳的療效,中斷了正規的治療計劃。

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真是不勝枚舉。但要應對這些心理問題,都必須要注意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因爲自我管理是所有慢性病人都應該習得的主要手段,患者通過自我管理來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積極配合治療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患者要獲得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教育是必要的前提。當然自我管理既需要患者本人的努力,也少不了家人的幫助鼓勵和醫生的治療合作。

首先要讓糖尿病患者明白,雖然糖尿病現在還沒有根治的手段,但只要能長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照樣可以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應該知道:

1、什麼是糖尿病;

2、糖尿病的症狀如何;

3、併發症的危險性,特別是足部護理的重要性;

4、個體化的治療目標;

5、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飲食方案;

6、心理調適對糖尿病治療的積極意義;

7、有規律的鍛鍊在治療中的重要性;

8、飲食、體育活動、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包括使用方法和如何調整用量)或其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9、血糖和尿糖的自我監測,監測結果的意義以及需要採取的措施;

10、如何應對其他患病、低血糖、應激及需要外科手術的緊急狀態。

    糖尿病患者對以上問題都清楚了,也就容易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疾病了。

下一篇:糖尿病併發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