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醫論治

時間: 2012-03-19

 “糖尿病”是西醫術語,多屬於中醫“消渴證“範疇。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對“糖尿病”的認識是不同的,而且古中醫與“現代中醫”認識也有不同。在此,我原汁原味地摘錄古中醫的論語,供大家參考。

  《醫學入門》:消者燒也,如火烹燒,物理者也。

《李東垣》:《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注曰:二陽結,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則消水谷。又,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熱則目黃口乾,是津液不足也。足陽明主血,所生病熱則消谷善飢,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爲病也。

《內經》:(病單)成爲消中。注曰:(病單)謂消,熱病也。多飲數溲,謂之熱中。多食數溲,謂之消渴。注曰:食肥則(月奏)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幹;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轉爲消渴。

《內經》:心移寒於肺爲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注曰:金受火邪,肺臟消爍,氣無所持,故飲一溲二也。又,心移熱於肺,傳爲膈消。注曰:心肺兩間,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際,內連於橫膈膜,故心熱入肺,久久傳化,內爲膈熱,消渴而多飲也。

《聖惠方》:喜渴者。由心有熱也。心主便汗,便汗出多則腎中虛燥,故令渴。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則小便少;冬月不汗,故小便多,皆平人之常也。

《直指方》:消渴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又,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脣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又,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谷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不甚煩,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又,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疼痛,,精走髓虛,引水自救,飲水不多,隨即尿幹,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又。自消腎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石勢獨留,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也,消腎又腎也,若強中則可斃可立待也。

《易老》:上消者肺也,又謂之膈消,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又,中消胃也,渴而飲食多,小便赤黃。又,下消者腎也,小便淋瀝如膏淋之狀,而黑耳而形瘦。

《醫學綱目》:渴而多飲爲上消,消谷善飢爲中消,渴而尿數有膏油爲下消。

《醫方類聚》:五臟六腑皆有津液,熱氣在內,則津液渴少,故爲渴。夫渴者,數飲水,其人必頭目眩,背寒而嘔,皆因裏虛故也。

《醫方類聚》:歌曰:消渴消中消腎病,三焦五臟生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意中飲水無休歇,小便晝夜不流通,骨冷皮焦心肺裂,本因飲酒灸(火)多,酒餘色慾無節,飲水吃食日加增,肌肉精髓轉枯竭,漩甜如蜜滑如油,口苦咽乾舌如血,三消病狀最爲危,有此仙方真妙訣。

《本事方》: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必甜,以屋裏推之,淋煬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炎氣,化爲精氣,下入骨髓,其次爲脂膏,又其次爲血肉,其餘則爲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五臟之氣成潤者則下味也,若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化谷氣,盡下爲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

《本事方》:肺爲五臟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潤,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故肺幹而渴。易乾上坤下,其卦爲否,陽無陰不降,陰無陽不升,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升,此板不得潤。火力者,腰腎強盛,常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之患,宜服八味腎氣丸(即八味丸加五味子也)。

《世醫得效方》;強中證多因耽嗜色慾,或服丹石,真氣既脫,熱邪獨盛,飲食如湯消雪,肌膚日削,小便如膏油,陽強興盛,不交精泄,三消之中,最爲難治。

《世醫得效方》:酒渴,嗜酒積熱,津液枯燥,煩渴引飲,專嗜冷物。

《丹溪心法》:醇酒之性,大熱,有大毒,清香美味既適於口,行氣和血,亦宜於體,由是飲者不自覺過於多也。不知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尿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必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鬱,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痍,或鼻齇,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發散而去之,及其久而病深,則爲消渴,爲黃疸,爲肺痿,爲內痔,爲鼓脹,爲失明,爲哮喘,爲勞嗽,爲癲癇,爲難明之疾。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活人心》:當酒未醒。大渴之際,不可吃水及啜茶,多被酒引入腎臟,爲停毒之水,令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水腫消渴,攣L之疾。

 消渴傳變證

《東垣十書》:消渴之疾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爲不治之證。張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蔘湯,或加減白虎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加葛根與之,或加減白朮散。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

《東垣十書》:或曰:未傳癰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未傳中滿者何也?如上消中消。制之太急,寒藥傷胃,久而成中滿之疾。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也。

《直指方》:甚而水氣浸漬,溢於肌膚則脹。爲腫滿。猛火自炎,留於分肉,則發爲癰疽。此又病之深而證之變者也。

《聖惠方》:渴利者,謂隨飲即小便也。由腎氣虛不能制水液,故隨飲即小便也,以其內熱,故小便利,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榮衛不行,榮衛不行則熱氣滯留,故成癰疽。

《醫方類聚》:消渴久病,變成癰疽,或成水病,或雙目失明。

《醫學入門》:消渴之人,常須慮患大癰,必於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

 治法

《諸方》: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膈消是也,白虎加人蔘湯主之,治能食而渴。若不能食而渴,宜加錢氏白朮散。又,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所謂(病單)成爲消中者是也。調胃承氣湯、加減三黃湯主之。又,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腿膝枯細,所謂焦煩水易虧者是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丹溪心法》:三消多屬血虛不生津液,宜以四物湯爲主治。上消加人蔘,五味子,麥冬,天花粉,煎入牛乳汁,生地黃汁,生藕汁,酒客生葛根汁調服。中消加知母,石膏,寒水石,滑石。下消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又,養陰降火生血爲主,分上中下治之。

張仲景:消渴病,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簡評】糖尿病的治療至今爲止仍然是中西醫的“難題”。之所以難治,有幾點:(1)病因複雜,(2)病理不明確,(3)傳變證衆多,(4)兩難症難治,(5)後期易致殘致命。也由於“難”,若要在此詳細論治,也是不可能的。根據本人的認知以及行醫經驗,只能簡要提示幾點:

(1) 關於病因,糖尿病病因複雜,但常見有幾個:(1)恣食肥甘,(2)酣酒,特別是醉後飲水,(3)色慾,特別是酒餘色慾,(4)脾傷,特別不吃早餐者,(5)肝氣鬱結,(6)外感未愈,(7)素體腎虛。

(2)關於病位,病情牽涉五臟六腑,但主要病位在脾、腎、肝。我認爲病因多從脾、腎而起,治亦從脾、腎,中、後期則要考慮肝的因素。

(3) 糖尿病有三期。其病變迅速,病證變化較大。古中醫把“消渴”分爲三消,注意到上中下三焦消渴的區別,但是多論述“燥熱”的病機,後來也認識到“陰虛”的病機病理。事實上,糖尿病初期,“燥熱”症狀明顯,到了中期,“氣陰兩虛”比較突出;到了後期,痰濁血瘀則比較嚴重。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只是提示每個時期治療應有側重,不應“一方通治”,而是要“辨證論治”。

(4)糖尿病有許多“兩難症”。譬如,“胃強脾弱”,胃強,消谷善飢;脾弱,運化虛弱。“腎陰虛脾陽虛”,腎,陰虛火盛;脾,氣陷無力蒸化。“腎熱膀胱冷”,腎,陰虛火盛;膀胱,冰寒溲數。同爲表裏,卻截然不同。

(5)  糖尿病治療,西醫只着眼“血糖”,注重降血糖;中醫多從脾、腎論治,注意補氣養陰。至今無人注意到,糖尿病其實是一種“溼熱證”。溼熱難除,正是糖尿病難治的根本原因。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