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的綜合治療

時間: 2012-07-16

原發性肝癌組織類型包括肝細胞性肝癌和膽管細胞性肝癌,前者佔我國原發性肝癌的90%以上。因此,要提高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效果,關鍵在於對肝細胞性肝癌的進一步研究。肝細胞性肝癌的治療策略強調以手術爲主的綜合治療。近十年來,隨着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對肝癌生物學特性的不斷認識,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方法日趨成熟,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手術治療的缺陷和不足,並使原發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然而,肝細胞性肝癌畢竟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相對於其他消化系統腫瘤,肝癌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糾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肝癌的手術切除率低、高度轉移復發的傾向及對放化療的不敏感。爲了提高肝癌的治療效果,策略上無非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率;二是加強以手術爲主的綜合治療。研究表明,肝癌的分化程度隨腫瘤的生長而降低,有學者認爲,肝癌發展到一定程度,其血管新生的“開關(Angiogenic Switch)”被打開後,轉移的傾向就會增強。這從肝癌的生物學角度解釋了早期肝癌預後較好的原因。另外,從外科治療角度,早期肝癌更易獲得根治性切除。肝癌的綜合治療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努力提高肝癌的手術切除率,二是要合理應用各種綜合治療手段。

一.  努力提高肝癌的手術切除率

大量臨牀資料表明,手術切除對肝癌預後的改善起主要的作用,努力提高手術切除率是提高肝癌治療效果的關鍵。得益於對肝臟解剖認識的加深以及外科技術的進步,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肝癌手術切除率大大提高,特別是各種無血切肝技術的發展,使得肝臟外科的一個個“禁區”被打開,肝切除的術中出血大大減少,而手術安全性則大大提高。

控制術中出血一直是肝臟切除的首要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肝臟外科的進展就是一個挑戰和戰勝術中出血的過程。傳統的控制入肝血流的Pringle法對於周圍型肝臟腫瘤的切除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但對中央型腫瘤,源於肝靜脈系統的出血則需要阻斷出肝血流才能得以控制。目前,常用的無血切肝技術包括:常溫或低溫灌注下全肝血流阻斷技術,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斷技術,半離體切肝術,全離體切肝術等。在國內,肝癌病人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症,大量側枝循環的形成使腹主動脈的阻斷較爲困難。因此,由筆者首先倡導的結合Pringle法和出肝血流阻斷的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斷技術目前應用最爲廣泛。

近年來,在無血切肝技術方面的發展主要是半肝血流阻斷技術,這種方法是通過解剖第一和第二肝門,阻斷擬切除的左半肝或右半肝的出入肝血流,實施無血切肝。這種技術避免了全肝血流阻斷,對保護餘肝的功能具有積極意義,但該技術相對複雜,推廣上受到一定限制,特別是肝靜脈的側枝較多,很多情況下仍需要行全肝血流阻斷才能很好地控制出血。應當指出,半肝血流的阻斷有利於防止由於術中擠壓引起的腫瘤在肝內的擴散。

肝癌的肝切除策略上包括局部切除(做小)和規則性切除(做大)。國內病人由於基礎肝臟病變,肝臟儲備功能有限,局部切除較多地保留了功能性肝實質,對於減少術中出血,防止術後肝功能衰竭,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規則性肝切除是基於肝臟的功能性分段行肝臟的段或葉切除,切除的肝實質較多,對術後肝功能影響相對較大。理論上,肝癌在肝內的轉移主要通過門靜脈系統,早期的肝內轉移常侷限在腫瘤所在的段或葉,規則性肝切除有利於預防肝內復發。然而,循證醫學也表明,肝切除術後的復發的主要相關因素是腫瘤的切緣(Free Margin),相對於局部切除或規則性切除,腫瘤的切緣更爲重要,只要能夠保證腫瘤具有足夠的切緣,是否規則可能並不重要。對於是局部切除還是規則性切除目前仍未定論,有待於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報道。

由此引申出的問題爲肝臟儲備功能的評價,如肝臟具有足夠的儲備功能,鑑於理論上的優勢,規則性肝切除當爲首選。目前臨牀上通用Child-Pugh分級系統評價肝臟的儲備功能,其對肝臟切除手術適應證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其準確性有待提高,有必要聯合其他肝臟儲備功能檢測手段,如吲哚箐綠(ICG)負荷試驗等,以適應肝臟切除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爲了提高肝癌的切除率,有報導用術前患側門靜脈支的栓塞,以促進餘肝增生者,現已證實這種辦法確能誘導切除以外肝臟的代償性肥大。

肝癌手術切除的另一個問題是二期切除和復發腫瘤的再切除。所謂二期切除是指對不能切除的肝癌經姑息性外科治療(包括肝動脈結紮、插管、冷凍治療等)或TACE治療,待腫瘤縮小後作序貫切除。二期治療已被證實能提高肝癌的生存率。肝癌切除後的復發實際上包括了兩方面的來源,一是“肝內轉移”,即首次手術後的殘留,常發生在術後1~3年,約佔複發性肝癌的80%~90%。另一種實質上是新生的腫瘤,其發生機理與首次原發性肝癌相同,這類復發約佔複發性肝癌的10%~20%,通常在術後5年以上發生。資料顯示,複發性肝癌再切除後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肝臟移植是近年來肝癌治療的主要進展之一。目前對肝功能不良、晚期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選擇肝移植治療已被大多學者接受,在小肝癌,肝切除的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爲58%~89%和35%~51%,而肝移植的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可達到80%~87%和60%~72%。在複發率方面,肝移植(0%~43%)也優於肝切除(19%~65%)。但該結果並未考慮到供體來源等方面的社會因素。但是,對肝功能良好(Child A)的肝硬化肝癌患者,特別是那些單個、邊界清楚、可切除的腫瘤,是選擇肝移植還是選擇肝切除目前仍缺乏統一的認識,考慮到供體因素,大多仍主張肝切除。影響肝癌肝移植效果的因素包括腫瘤的大小、數量、分級、血管浸潤程度、有無肝外淋巴結轉移等。目前對於肝癌的肝移植的適應證把握包括有Milan 標準、UCSF 標準和Pittsburgh 標準,國內有資料顯示,從術前評估角度,腫瘤的最大直徑超過5釐米和存在門靜脈癌栓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UCSF標準可能更適合我國國情。

二.  合理應用各種綜合治療手段

肝癌的綜合治療手段包括經導管動脈內化療栓塞(TACE)、姑息性外科治療、局部治療、及放射、化學、生物治療等。姑息性外科治療包括肝動脈結紮、插管、冷凍治療等,局部治療的方法較多,常用的有經皮乙醇瘤內注射、微波治療、射頻治療等。鑑於手術切除率在肝癌預後中的關鍵作用,肝癌經綜合治療後一旦獲得可切除的機會,即應即時採取手術治療。

TACE是當前多數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選療法,尤其適合於Child A或Okuda I期的多結節肝癌。TAE對肝癌自發性破裂,肝癌伴動靜脈瘻者也有用。對有門靜脈主幹癌栓的多結節肝癌,如病人肝功能好、側枝循環豐富,TACE基本上是安全的。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按需進行TACE的效果比按計劃進行TACE的效果要好,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TACE在肝癌治療中的輔助地位,過分積極的TACE治療有時適得其反。TACE的另一個問題是適應證的掌握。TACE的途徑是肝動脈,而大多數肝癌具有高動脈性血供的特性,在影像學上表現爲動脈期的強化,這就爲TACE適應證的把握提供了基本的依據,對於部分無動脈期強化的肝癌,TACE治療就缺乏理論上的依據。

各種局部治療的共同問題是治療的不徹底性。至於不同局部治療手段之間孰優孰劣,缺乏大樣本的對照研究,並無定論。有認爲經皮乙醇瘤內注射(PEI)對較大的肝癌具有優勢。也有認爲經皮微波治療優於PEI的,5年生存率爲78%對35%。經皮射頻治療適用於直徑小於3.0cm的肝癌,但也有在全麻下多點穿刺射頻治療大肝癌的報導。

局部治療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大量的組織壞死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如大範圍冷凍治療後可導致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的上升,引起肝臟的冷凍損傷。大量的組織壞死還有可能激發腫瘤局部的血管新生機制,加速腫瘤轉移的發生。

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仍有一定地位,尤其是三維適形放療可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有報告部分緩解率爲58%(Cheng等1999)。干擾素-α(IFN-α)在肝癌的作用近年引起注目,認爲可通過抑制血管新生預防肝癌的轉移復發。肝癌的化療目前較有希望的是抗腫瘤血管新生化療的臨牀研究,代表腫瘤化療的新模式之一。許多化療藥,如環磷酰胺、長春花鹼、紫杉醇、泰素帝、優氟定、羥基喜樹鹼-10、羥基喜樹鹼-11、拓撲替康等,通過遠低於最大耐受量的劑量高頻度方式給藥,均已明確具有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文獻主張多種姑息治療手段聯合應用。 Allgaier等(1998)比較了TACE+PEI和單用PEI或TACE對不能切除肝癌的治療效果,中位生存期分別爲25、18和8月。國內資料顯示,5年生存率三聯治療(肝動脈結紮HAL + 肝動脈插管HAI + 放療RT / 放射免疫治療RAIT / 冷凍治療)者爲33.5%;二聯治療(HAL + HAI,或HAL / HAI + RT / 冷凍治療)者爲17.9%;而單一治療(HAL或HAI或冷凍治療)者爲16.7%。這個順序和各組的二期切除率相關,分別爲34.8%、13.1%和1.6%。

總之,原發性肝癌的治療強調以手術爲主的綜合治療,努力提高肝癌的手術切除率,聯合、序貫應用各種綜合治療手段是提高肝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徑。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