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認識胰腺癌

時間: 2012-09-09

  胰腺癌指發生於胰頭、胰體及胰尾部等外分泌系統的惡性腫瘤,同時也包括壺腹部癌,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較爲常見。胰腺癌被稱爲“癌中之王”,其惡性程度非常高,臨牀治療難度大,病人死亡率高,腎癌和腎盂癌。
  近年來胰腺癌的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在歐美多數國家中,胰腺癌的發病率每年約爲9~10/10萬人口,自1930年以來,美國的胰腺癌發病率增加了3倍,而英國同期增加了2倍,日本增加了5倍。在中國,胰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據上海市統計,1974年胰腺癌的發病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爲第14位,至1984年則上升到第7位,1990年發病率達到5.1/10萬人口,己與日本相近。我國某省級醫院統計表明,近十幾年來因胰腺癌住院的病人增加了3~4倍。
  胰腺癌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醫學中屬“腹痛”“黃疸”“症瘕”“積聚”等證範疇。根據其病因病機,中醫通常採用健脾和胃、清熱利溼、行氣活血、軟堅消症及益氣養血等治法,治療不同表現、不同病程的胰腺癌病人,取得較滿意療效。有人報道,用中醫藥治療42例中、晚期胰腺癌,其1年生存率爲90.5%,2年生存率爲50%,5年生存率爲4.5%。此外,應用中藥外治法還能明顯緩解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其不良反應小,療效亦優於西藥止痛劑。
  中醫學對胰腺的認識始於金、元時期,李東垣《脾胃論》記載:“脾長掩一尺,掩太倉。”《十四經發揮》也有:“脾廣三寸,長五寸,掩手太倉,附於脊之第十一椎。”其實都是對於胰腺的描寫。到清代,隨着中醫解剖學的發展,對胰腺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寫到:“津管一物,……總提俗名胰子,其體長於賁門右,幽門之左,……,接小腸”,“胃外津門左名總提,肝連於其上。”然而,中醫對胰腺癌的病症表現及其病因病機的認識卻早在《黃帝內經》及以後的歷代醫籍中都有所記載和描述。如《難經·五十五難》中所說:“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還根據五臟不同,分爲五種積,其中“脾之積爲痞氣”,在胃脘部,覆大如盤,可以出現黃疸,飲食不爲肌膚,與胰腺癌有所相似。此外,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中說:“症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髒氣相搏結所生也。”《醫學入門·丹臺玉案》也雲:“有寒客之則阻不行,有熱內生鬱而不散,有食積、死血、溼痰結滯妨礙升降,有怒氣傷肝木來克土,有傷勞倦、血虛、氣虛則運化自遲,皆能作痛。”以上論述指出了胰腺癌的發病可能與飲食失節、七情不遂、寒溫失調、諸般內傷等因素有關。
  關於本病的病因病機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情志鬱怒,肝鬱氣滯,致氣機不暢,脾溼鬱困,鬱久化熱,溼熱蘊結,日久成毒,積結成癌;
  2)飲食不節,醇酒厚味,過嗜肥甘,致脾失運化,溼熱內生,阻滯氣血,積久化毒,瘀結形成本病;
  3)寒溫失常,調攝失宜,宿毒內熱壅滯,氣鬱血瘀,溼毒瘀結,耗血傷陰,致Y瘕積聚內生。
  總之,胰腺癌的形成,在病因上與情志、飲食關係最爲密切,在病機上主要表現爲溼熱、痰結、血瘀相互搏結,影響氣機的暢達,而形成癌腫。在病位上與肝、膽、脾等臟腑的關係較爲密切,有時也會因宿毒內熱,血熱妄行,形成心脾實熱的病機。在胰腺癌的病程中,初起多表現爲實證,而中、晚期則以虛實相夾,本虛標實爲主要表現,甚至可以表現爲以虛象爲主。因此,對胰腺癌的治療,要在全面審視病症病機的基礎上,予以選方立法,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