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臨牀表現:

時間: 2012-09-10

頸椎病的臨牀表現

一、 頸椎病的主要臨牀表現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40~60歲之間的成人,男性較多於女性。病變主要累及頸椎椎間盤和周圍的纖維結構,伴有明顯的頸神經根和脊髓變性。本病主要的臨牀症狀有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重者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則可出現頭暈、心慌、心跳等相應的臨牀表現。

二、 頸椎病的類型

頸椎病的臨牀表現依病變部位,受壓組織及壓迫輕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狀有的可以自行減輕或緩解、亦可反覆發作;個別病例症狀頑固,影響生活及工作。根據臨牀症狀大致分爲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然而在臨牀上每可見到各型之間症狀、體徵彼此參雜的各種混合型。 三、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牀病象

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起病緩慢,多無外傷史。但是當頭部受到各種原因的外傷時可誘發本病。

主要症狀有頸肩背疼痛及頸神經刺激或者受壓症狀。

頸椎病的臨牀表現及治療:其重要體徵爲:

(一) 頸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現象。

(二) 壓痛點在受累頸脊神經的頸椎橫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區域。

(三)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四) 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

(五) 肩部下壓試驗陽性。 (六) 頸神經受到刺激時,其遠隔部位早期表現爲疼痛過敏;當受到壓迫較重或者時間較久時,其遠隔部位表現爲感覺減退。

(七) 支配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腱的主要神經受到興奮時,腱反射活躍,反之,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八) 神經根受到壓迫後,輕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弱,重者尚可以見到肌肉萎縮。

四、 脊髓型頸椎病的臨牀病象

臨牀上根據壓迫物位於脊髓的中央還是偏於一側可分爲單純脊髓型和脊髓神經根混合型。

頸椎病的臨牀表現及治療:其臨牀症狀有

(一) 上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或兩上肢的單純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者同時存在的感覺及運動障礙。 (二) 下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下肢或兩側下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三) 偏側症狀:出現於同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

(四) 交叉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的感覺或運動障礙。

(五) 四肢症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六) 頭部症狀:主要表現爲頭痛、頭暈或頭皮痛。

(七) 骶神經症狀:表現爲排尿或排便障礙。

五、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牀病象

(一) 椎動脈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狀: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出現噁心、嘔吐,甚至耳鳴、耳聾。

(二) 猝倒。

(三) 腦幹症狀: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 (四) 枕部跳痛。

(五) 發作性昏迷。

六、 交感型頸椎病的臨牀病象

(一) 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1. 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

2. 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視野內冒金星等。

3. 心跳加快,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

4. 肢體怕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

5. 發汗障礙。

(二)交感神經抑制症狀:有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或暖氣等。

 1.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中神經根型發病率最高(50%~60%)。是由於頸椎間盤側後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並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臨牀上開始多爲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放射痛範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皮節。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檢查可見患側頸部肌痙攣,故頭喜偏向患側,且肩部上聳。病程長者上肢肌可有萎縮。在橫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處有壓痛。患肢上舉、外展和後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試驗陽性:術者一手扶患側頸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牽拉。此時因臂叢神經被牽張,刺激已受壓之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壓頭試驗陽性:患者端坐,頭後仰並偏向患側,術者用手掌在其頭頂加壓,X線平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及椎間孔狹窄等退行性改變徵象。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

  2.脊髓型頸椎病 約佔頸椎病的10%~15%。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後突之髓核、椎體後緣骨贅、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鈣化的後縱韌帶等。由於下頸段椎管相對較小(脊髓頸膨大處),且活動度大,故退行性變亦發生較早、較重,脊髓受壓也易發生在下頸段。脊髓受壓早期,由於壓迫物多來自脊髓前方,故臨牀上以側束、錐體束損害表現突出。此時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爲最先出現的症狀。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運動神經原性癱瘓。有時壓迫物也可來自側方(關節突關節增生)或後方(黃韌帶肥厚),而出現不同類型的脊髓損害。

  X線平片表現與神經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顯示脊髓受壓情況。腦脊液動力學測定、核醫學檢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暢程度。

  3.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本型的發病機制尚不太清楚。頸脊神經沒有白交通支,但灰交通支與頸交感神經及第1、2胸交感神經節的白交通支相連。故頸椎各種結構病變的刺激通過脊髓反射或腦-脊髓反射而發生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①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頭痛或偏頭痛,頭暈特別在頭轉動時加重,有時伴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瞳孔擴大或縮小,眼後部脹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痛和血壓升高;頭頸及四肢出汗異常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②交感神經抑制症狀,主要表現爲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及胃腸脹氣等。

  X線、CT、MRI等檢查結果與神經型頸椎病相似。

  4.椎動脈型頸椎病 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突明顯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頸椎退變後穩定性降低,在頸部活動時椎間關節產生過度移動而牽拉椎動脈;或頸交感神經興奮,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等均是本型病因。當患者原有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時則更易發生本病。臨牀表現有:①眩暈:爲本型的主要症狀,可表現爲旋轉性、浮動性或搖晃性眩暈。頭部活動時可誘發或加重。②頭痛。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血管代償性擴張引起。主要表現爲枕部、頂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顳部。多爲發作性脹痛,常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③視覺障礙:爲突發性弱視或失明、複視,短期內自動恢復。是大腦後動脈及腦幹內3、4、6腦神經核缺血所致。④猝倒:是椎動脈受到刺激突然痙攣引起。多在頭部突然旋轉或屈伸時發生,倒地後再站起即可繼續正常活動。⑤其他:還可有不同程度運動及感覺障礙,以及精神症狀。

  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的臨牀表現常爲突發性,並有反覆發作傾向。在復發中其表現可不完全相同,神經檢查可正常。

  頸椎病除上述四種類型外,尚可同時有兩種或多種類型的症狀同時出現,有人將此稱爲“複合型”。但在這類病人中,仍是以某型爲主,伴有其他類型的部分表現,故命名時以“××型伴××型”較“複合型”更明確。少數頸椎病人,在椎體前方有較大而尖銳的骨贅增生,從而壓迫食管產生吞嚥不適,稱爲“食管型頸椎病”,因其少見,這裏從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