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雖小,卻可要人命

時間: 2011-09-19
 結腸息肉,有變“壞”的可能

  結腸息肉是指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好發於直腸及乙狀結腸,也可廣泛分佈於全部結腸。

  從肉眼來看,結腸息肉大小可以從數毫米到2~3釐米;多數是單發,也可多發;有的帶蒂,有的不帶蒂,較扁平;息肉表面可發生糜爛或潰瘍。大腸息肉通常分爲兩大類:一類屬於腺瘤,這種息肉有癌變的傾向,因此也稱爲腫瘤性息肉,需要定期密切觀察它的演變,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第二類息肉叫做非腫瘤息肉,這類息肉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惡變成癌。不過,即便是腺瘤,也並非全部會發展成癌,只有其中一種被稱爲絨毛腺瘤的,最具有癌變的傾向。所以,一旦發現結腸息肉,檢查醫生總要在發現息肉的附近夾取少許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如果被告知是屬於有癌變趨勢的大腸息肉,患者不可掉以輕心,應採取治療措施,或者定期複查,密切注意病變動態。

  此外,患者及其家屬拿到檢驗報告後,對什麼樣的報告結果應引起高度重視呢?一是息肉體積較大;二是不帶蒂的息肉;三是息肉呈多發性;四是息肉形態扁平,或者呈現分葉狀。以上狀態的息肉癌變可能性較大。

  便血,當心結腸息肉在作怪

  大腸息肉患者,往往沒有任何不適感,多數是因爲其他病因,如慢性腹瀉,或者排便習慣改變,或者便血等,行結腸鏡檢查時被發現的。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家族中有好幾個人患有息肉病,這種病稱爲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有一定的遺傳性。一旦發現這種情況,醫生便會建議家族裏所有的人到醫院檢查,很多人就是在這種體檢中發現有息肉病的。即使當時沒發現病變,醫生也會建議他們定期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患有結腸息肉者可出現便血,這是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臨牀症狀,鮮血沾染在糞便表面,量不多。若是帶蒂的直腸息肉,可在排便的時候脫出肛門外,呈新鮮櫻桃狀,便後可自行復回。爲此,凡是便血者,在排除痔瘡肛裂等常見的肛腸疾病後,應早期行纖維鏡結腸鏡檢查。

  根據息肉的種類,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分爲外科治療和內科治療。外科治療有經肛門做摘除術的,也有經內窺鏡做電灼或冷凍術的,甚至上手術檯做開腹手術;內科治療主要針對炎性息肉,利用藥物治好原發病,如結腸炎等。部分患者只要定期進行復查即可。

  結腸鏡檢查,緣何做“全麻”

  布什做結腸鏡檢查,爲何要實施麻醉呢?這要從結腸息肉的診斷手段說起。

  診斷結腸息肉最常做的檢查是鋇灌腸和結腸鏡檢查。鋇灌腸是從肛門灌進鋇劑,在X光下顯示腸管的形狀,可以瞭解息肉的分佈情況;結腸鏡檢查是經肛門沿着腸管插入一條探頭,可以直接在鏡下觀察息肉的外型,並可取出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這兩項檢查對腸道清潔要求均很高。

  在美國及一些醫學發達的國家,因爲醫療設備先進及醫療技術高超,醫院設施完善,任何具有創傷性的檢查如內窺鏡、刮宮等,均需要在全身麻醉狀態下進行,這樣既可減少病人的痛苦及恐懼感,醫生也可以從容地進行操作,檢查效果好。而且,在麻醉條件好、技術高超的前提下,全身麻醉對人體幾乎無副作用,甦醒後便可恢復原來的狀態,做一些日常活動。因此,布什總統可以在檢查結束後兩分鐘便甦醒過來,到室外逗愛犬玩,兩小時後收回總統權利。

  目前我國在施行結腸鏡檢查前一般採用灌腸或喝瀉藥來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檢查之前注射鎮靜。在這些準備下接受結腸鏡檢查,患者意識是清醒的,所以難免會有輕度的不適和緊張。但這種方式簡單,不需要復甦,而且經濟,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更樂意接受它。

  隨着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有最新消息說,已有一種膠囊式內鏡誕生,患者只需像服藥那樣吞進一粒膠囊,醫生便可觀察到他的胃腸腔內情況了。

  預防措施,一個都不能少

  由於目前對大腸息肉生長的確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估計可能與腸道的慢性炎症、、機械性刺激以及進食習慣有關(如吃肉較多等)。爲此,提醒大家,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海鮮,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少吃辛辣食物,勿長期飲酒等,有助於預防大腸息肉的產生。對已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檢查,也是發現息肉癌變的重要措施。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