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患者常吃紅棗好還是不好?

時間: 2012-01-28
慢性胃炎各種治療方法 [方一]
雲豆500克,紅棗250克,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將雲豆以水泡發後,放在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爛,待冷卻後包在潔淨的布里揉搓成泥,備用;把紅棗以水洗後除核,煮爛,趁熱加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拌壓成泥冷卻後備用;再把雲豆泥攤在案板上,用菜刀手抹成等厚的長片,上面再攤拌一層棗泥,縱向捲起,垂直方向切成“回”形卷塊,即可食用。 [方二]
粳米100克,生薑9克。將粳米用水浸泡後,用麻紙5---6層包好,燒成炭,研成細末;用生薑煎水,沖服粳米炭粉末6--9克,早晚各1次。服藥後1周內以流食爲主,忌吃生冷油膩等食物。 [方三]
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匙。
將蓮子開水泡脹,剝皮去心,人鍋內加水煮30分鐘後加粳米煮沸,慢火燉至米爛蓮子酥,早餐服食。 [方四]
黨蔘10克,白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陳皮9克,廣木香5克,砂仁4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方五]
柴胡10克,香附6克,綠梅花9克,佛手15克,枳殼、陳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方六]
沙蔘10克,麥冬15克,玉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藥、扁豆各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方七]
陳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丹皮9克,梔子6克,黃連5克,蒲公英、白芍各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方八]
丹蔘10克,赤芍9克,五靈脂6克,生蒲黃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方九]
竹茹12克,蘆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殼、石斛各10克,麥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300毫升,早晚分2次飯前溫服,每週服5劑。 [方十]
麥芽、谷芽各30克,雞內金、山藥各15克,黨蔘10克,甘草8克。前藥加清水超過藥面l寸(指—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一沸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每日一劑,一日二次,飯前一小時服。本方爲福建名老中醫趙榮經驗方。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療效。 柴胡6克,炒黃芩、炒白朮、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香谷芽各6克。水煎,分2次,飯後1小時溫服。 [方十二]
黨蔘、炒白朮各10克,炮姜、黃連、木香各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方十三]
火腿肉250克,姜、蔥、花椒、食鹽適量。將火腿肉洗淨,切成薄片放碗中,加入姜、蔥少許,水適量,置蒸籠上用旺火清蒸至熟爛。將花椒研碎,鐵鍋燒熱後,放人花椒翻炒,再加入鹽,繼續翻炒至花椒香味四溢,鹽粒散開即可。服用時,將火腿蘸椒鹽,佐餐食用。 本方溫胃,理氣。適用於中焦虛寒經常上逆打呃者,可輔治寒性胃痛。 慢性胃炎的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長期的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②細菌感染。③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障礙,導致慢性炎症。④膽汁返流,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⑤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原因。本病多屬於中醫“胃痛”、“胃痞”、“反酸”、“嘔吐”等病證範疇。 [臨牀表現] 1.臨牀相關症狀及體徵。
2.依靠胃鏡檢查及活檢病理組織可確診。胃液分析,幽門彎曲菌檢查,胃分泌功能測定,X線檢查,有關抗體的檢查可作爲本症診斷的參考,應除外消化性潰瘍、胃癌及慢性肝、膽、胰疾患。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飲食療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療措施,飲食宜易於消化,避免刺激性,進食應細嚼慢嚥以達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藥物、戒除菸酒、治療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 (2)對症治療:腹痛時可給予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品0.3mg,每日3次,或普魯苯辛15mg,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較高者可用鹼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lOml或碳酸鈣0.5g,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鹽3~5mi,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劑lOml,每日3次;貧血時可以口服鐵劑及肌肉注射維生素B12;胃鏡下有膽汁返流時可用胃復安(滅吐靈)lOmg,每日3次。 (3)抗菌治療:適用於有局竈性感染或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者。慶大黴素2萬u,每日4次;鏈黴素0.25g,每日4次;痢特靈0.1g,每日3次;甲硝唑0.25g,每日3次;呋喃唑硐0.1g,每日3次。選擇其中1~2種服用。 (4)其他治療:與自身免疫有關的低酸性慢性胃炎,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如強的鬆5mg,每日3次或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但應在嚴密觀察下慎用,疑有消化性潰瘍者應禁用。低酸性慢性胃炎可因細菌繁殖易致病情加重,可於短期內試用抗菌藥物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脾胃溼熱:胃脘脹痛明顯,暖氣,嘈雜,口中黏膩,或口苔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後脹痛加重,舌質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泄濁,和胃消痞。 方藥:蒼朮10克、厚朴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白豆蔻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3克。 (2)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乾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方藥: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龍膽草6克、青皮10克、浙貝母10克、白芍藥10克、川楝子6克,黃連6克、蒲公英12克、吳茱萸2克。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3)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祕,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枳殼10克、川芎10克、大腹皮10克、陳皮10克、白芍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4)脾胃陰虛:胃脘隱灼痛,煩渴思飲,口乾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乾結,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 方藥:北沙蔘10克、麥門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生地黃10克、淡竹葉6克、白扁豆10克、清半夏10克、甘草6克、大棗2枚。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5)胃絡淤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加重,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有淤魔,脈弦澀。 治法:活血通絡,化淤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10克、當歸10克、川芎6克、三七5克、柴胡10克、赤芍6克、烏藥6克、元胡6克、甘草6克、香附6克、紅花10克、枳殼6克。 (6)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沮,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方藥:黃芪12克、桂枝6克、芍藥10克、生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3枚、飴糖30克。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預防與調養]
患者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食生冷辛辣之物,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多吃易消化營養價值的軟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