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大便特徵及便常規說明

時間: 2013-07-10

1、正常糞便

⑴胎便:新生兒出生3日內排胎便,性粘稠,色黑綠或深綠、無臭。是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的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所組成。若哺乳充分2~3日後即轉爲正常嬰兒大便。

⑵人乳餵養兒的糞便:未加輔食的人乳餵養嬰兒的糞便呈黃或金黃色,均勻呈膏狀,或帶少許黃色糞便顆粒,偶稍稀而略帶綠色,不臭、有酸味呈酸性反應(pH4.7~5.1)。每日排便2~4次。但如果平時每日大便1次,忽增至5~6次,應考慮爲病態。如平時經常每日大便4~5次,甚至7~8次,但大便不稀,小兒一般狀況良好,體重增加如常,不能認爲是病態。一般在逐漸增加輔食後,次數即減少,1週歲後減至每日1次。

⑶人工餵養兒的糞便: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或灰黃色、較幹稠、呈中性或鹼性反應(pH6~8)。因牛奶含蛋白質較多,糞便有明顯的蛋白分解產物的臭味。大便每日1~2次,將奶中糖量加多後,糞便可較柔軟,次數亦可增多。鮮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內易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塊。

⑷混合餵養兒的糞便:人、牛或羊乳餵養兒若同時喂澱粉類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稠度稍減,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若增加菠菜、水果等輔食,大便外觀即呈近似成人者。初加菜泥時,常有小量綠色菜泥自大便排出,易被認爲是消化不良,實際這是小兒換食物時的常見現象,如不發生腹瀉,繼用數日,腸道習慣後,綠色即減少。

2、糞便肉眼檢查臨牀意義

根據以上所述,肉眼檢查大便情況,可大致瞭解小兒消化情況:

若有臭味,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

帶酸味多泡沫,表示澱粉類食物消化不良,腸內發酵旺盛;

若外觀呈奶油狀,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糞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塊),多是未消化的脂肪與鈣或鎂化合成的皁塊,若量不多無臨牀意義。

糞便的顏色和其中所含膽汁的化學改變有關。人乳餵養時糞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細菌的作用,氧化爲膽綠素,使大便略帶綠色。牛乳餵養時大便偏鹼,可使膽紅素還原爲無色的糞膽原,故大便色較淡。若牛乳餵養兒大便呈綠色,表示腸蠕動加快,或腸道有炎症,是腹瀉將至的象徵。若膽道有梗阻,則大便呈灰白色。大便呈黑色爲上消化道有出血,或服用鐵劑、鉍劑所致。大便正常或稍幹表面帶有血絲,多系肛門裂口或直腸息肉引起。若出血液外,有大量粘液而糞質極少,如同時伴有陣發性哭鬧,常爲腸套疊。若爲膿血稀便,則應考慮爲痢疾。若帶有粘液或如蛋花湯樣,多見於“秋季腹瀉”。

3、糞便顯微鏡檢查(便常規)

糞便顯微鏡常規檢查主要有白細胞、紅細胞、細菌、寄生蟲等。會以“—”代表正常;以“±”表示可疑;以“+”表示陽性,從“+”到“++++”代表不同的嚴重程度。大便中檢查出有紅、白細胞在“+”至“++”以上,就可以認爲是菌痢;只查出白細胞,說明是腸炎;只查出紅細胞多半是肛門裂或直腸息肉等;檢查蟲卵,可從大便中查出蛔蟲卵等。

此外,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若結果時陰時陽,則潰瘍可能性大。

下一篇:嬰兒大便顏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