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兒腹瀉

時間: 2011-01-10

從發病原因上分析有下面幾種因素:
一.體質因素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週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餵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佔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水、電解質酸鹼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二.感染因素
分爲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爲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餵養兒。哺餵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爲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爲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爲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羣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羣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三.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爲“風、寒、暑、溼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四、生理性腹瀉
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8個月內小兒,其外觀虛胖,常有溼疹,出生後不久即腹瀉,大便次數多且稀,但食慾好,無嘔吐及其他症狀,生長髮育不受影響,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恢復正常。生理性腹瀉是某些小兒的正常現象,不屬病態,無須用藥。
分析:
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其臨牀表現主要爲:大便次數增多,稀或呈“蛋花湯”樣,每日10餘次或更多,輕症一般情況良好,重症常伴發熱、嘔吐、食慾減低,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低鈣血癥、低鎂血癥)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已達到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快,說明有酸中毒。應儘快查血氣分析和糾酸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互相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益菌就會被抑制,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腸內菌羣發生混亂,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對於病毒性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以對症處理爲主,確診爲病毒性腸炎如輪狀病毒腸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其病程短,可以自愈;對於細菌性腹瀉中產生腸毒素而致病者,可不必用或少用抗生素;對於大便中混有粘液血便、大便鏡檢白細胞明顯增多、伴有腹疼裏急後重者需要用抗生素;一旦出現腸道菌羣紊亂或繼發真菌性腸炎時,應停用抗菌素,給以微生態製劑,以便扶植腸道正常菌,恢復正常生態平衡,抵禦外來病原菌入侵。合併真菌性腸炎,還可加用制黴菌素口服。
治療:1、飲食調整。
2.根據病原選擇抗生素治療。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靜脈補液。
4.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細菌性腸炎選用1~2種抗生素,如慶大酶素(小兒不建議使用)、氨S青毒素、新青酶素Ⅱ。黴菌性腸炎選用制黴菌素、克黴唑、裏素勞等口服。輪狀病毒性腸炎口服潘生丁,或靜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腹瀉時間長,體質虛弱者予支持療法,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中毒症狀消失,大便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球,但腹瀉不止者可用止瀉劑,嘔吐、腹脹者對症處理 ,重型腹瀉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即應進行液體療法,輸入各種組成液,如2:1溶液、1/2張液、2/3張液,酸中毒嚴重者補充鹼性溶液,如出現低鈣抽搐者,可補鈣。
  目前,治療小兒腹瀉常用的藥物,比較安全有效的有: 1 蒙脫石粉,即思密達 ,具有加強、修復消化道粘膜的屏障作用,並能固定、清除各種病毒、細菌及其毒素,適用於各種腹瀉。 2 微生態調節劑,如雙歧桿菌製劑 ,療效較好的製劑有培菲康、麗珠腸樂、金雙歧,可調節腸道內環境的穩定,保護腸道內有益菌羣,有利於腹瀉的治療。(藥品具體名太多,恕不一一列舉)也可在中醫辨證指導下服用中成藥或方劑治療:屬傷食型,宜消食化積、和中止瀉。可用保和丸、大山碴丸、化積散、小兒化食丸等。屬風寒型,宜疏風散寒,化溼祛邪。可用藿香正氣散、暑溼正氣丸、暖臍膏、健胃止痛片等。屬溼熱型,宜清熱利溼。可用加味香連丸、香連丸、木香檳榔片、胃生力片等。屬脾虛型,宜健脾止瀉。可用七味白朮散、小兒參苓白朮散、小兒止瀉片、小兒香橘丸、啓脾丸等。屬脾腎陽虛型,宜補脾溫腎。可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補脾益腸丸等
目前收集到的不宜使用的治療小兒腹瀉的有:
1:易蒙停
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其作用強烈,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等,加之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道,故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如我國易蒙停使用說明書中就規定5歲以下兒童禁用。
2:複方苯乙哌啶
適用於急慢性功能腹瀉及慢性腸炎的治療。該藥每片含有鹽酸地芬諾酯2.5毫克、硫酸阿托品0.025毫克,其中地芬諾酯對腸道作用類似嗎啡,可直接作用於腸道平滑肌,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應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道(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2歲嬰幼兒),又因該藥小兒用藥劑量至今尚無統一標準,因此2歲以下嬰幼兒禁用,2歲以上小兒若用亦須謹慎,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
3:氟哌酸
對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牀應用廣泛,爲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骨病變的可能,因此,16歲以下小兒不宜選用。
4:四環素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8歲以下小兒應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黴素、強力黴素、美滿黴素等可致恆牙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因此8歲以下的小兒應避免應用此類藥物。
5:藥用炭
能吸附導致腹瀉及腹部不適的多種有毒與無毒刺激物,減輕對腸壁的刺激,減少蠕動,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且無選擇性,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活性均有影響,長期應用可致小兒營養不良,故3歲以下小兒不宜長期應用
下一篇:包皮包莖密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