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食療

時間: 2011-12-31

嬰幼兒寶寶腹瀉的食療方
嬰幼兒寶寶腹瀉的食療方
  腹瀉是嬰兒時期的常見病,一年四季都會發病。引起此病的最主要原因是餵養不當。
  以下幾個食療方,可供父母參考:
  1、小米紅糖粥
  配方:小米30克,紅糖3克,清水適量。
  小米:味甘、鹹,性微寒。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腎不足所致納呆、煩渴、反胃嘔吐、小便不利以及病後、產後體弱等症。
  紅糖:味甘,性溫。有補脾養肝、散寒祛風、補血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反胃呃逆、瀉痢、傷風咳嗽、產後腹痛、惡露不盡、閉經等症。
  做法:
  (1)先將小米淘洗乾淨,晾曬至半乾。
  (2)用文火炒至焦黃,加適量清水煮至成粥,加入紅糖攪勻,略煮片刻即可食用。
  每日一劑,分二次服用,連服五天。本品具有補脾益腎、散寒止痛之功效,適於脾胃虛寒所致腹瀉患兒食用。
  2、雞內金山藥糯米粥
  配方:雞內金1個,山藥30克,糯米50克,清水適量

  雞內金:味甘,性平。有健胃消食、固精止遺、化堅消石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食積不化、嘔吐泄痢、小兒疳積、肝膽結石、石淋、砂淋、遺精、遺尿等症。
  山藥:味甘,性平。有益氣養陰、補益脾腎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白帶過多、小便頻數等症。
  糯米:味甘,性平。有補脾和胃、益精志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煩悶、消渴等症。
  做法:先將雞內金、山藥炒香研成末,每次取5克,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再把淘淨的糯米放入砂鍋,一起煮至成粥食用。
  用法與功效:每天一劑,病好爲度。本品健脾,消食。適用於脾虛所致腹瀉患兒食用。
 3、涼水梨汁飲
  配方:涼水(深水井的涼水)、梨汁各適量。
 涼水:味甘、淡,性涼。有下熱氣、生津液、利小便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症。
  梨汁:味甘、酸,性寒涼。有清熱降火、消痰止咳、潤肺清心降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傷寒發熱、咳喘、消渴、高血壓等症。
  做法: 將梨汁和涼水混合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1劑,分3次飲用。
  4、芹菜葉湯
  配方:芹菜葉100克,清水適量。
  藥性:芹菜葉味甘、辛,性平。有清熱止咳、健胃、祛風利溼、平肝明目、養精益氣、健齒利喉、降壓之功效。可用於高血壓眩暈頭疼、咳嗽痰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小便不利、痛腫等症。
  做法:將芹菜葉洗淨,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煎煮10分鐘,去渣留汁即可飲用(可加適量紅糖調味)。
  用法與功效:不拘時間和用量,當茶飲,連飲3天。本品具有止嘔止瀉之功效,適於腹瀉患兒飲用。

溼熱型腹瀉有大便如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黃少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烏梅湯:烏梅10只,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數次。

  橘棗茶:取紅棗10只,洗淨晾乾,放在鐵鍋內炒焦,取潔淨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後代茶飲,每日分2次服。

1、傷食瀉:多由飲食不節引起。臨牀表現爲瀉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肚腹脹痛,惡 心嘔吐,舌苔厚膩。治宜消食導滯。
(1)山楂蘿蔔飲:生山楂15~30克,白蘿蔔250克,切碎煮汁,頻服。
(2)麥芽、神曲各15克,萊菔子6克,水煎頻服。
(4)蘋果1個,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泥,嬰兒可擠果汁飲服。
(5)家庭常備中成藥:小兒消食片、小兒化積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溼熱瀉:夏秋季節多見,特點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樣便,常伴有腹痛、腹脹、發熱口渴、小便黃少、肛周發紅等,治宜清熱利溼。
(1)馬齒莧粥:鮮馬齒莧250克(或幹品60克),洗淨,切碎,水煎10~20分鐘,去渣,加入適 量大米,煮成粥,頻服。
(2)茶葉10~15克,開水沏飲;或水煎加紅糖30克,煎至發黑分服;或茶葉適量,食鹽少許 ,水煎分服。
(3)烏梅10克,煎湯代茶飲。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調服。
(5)胡蘿蔔250克,搗碎,水煮開10分鐘後,過濾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適量,煮頻飲。
(6)家庭常備中成藥:黃連素等。
3、寒瀉:多由飲食過涼或腹部着涼引起。表現爲大便清稀,日久難愈,夾有不消化物,臭氣不甚,腸鳴隱痛,手足發涼。治宜溫中祛寒止瀉。
(1)鍋巴炭:飯鍋巴50克炒成炭,研細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餅2個,放米飯上蒸熟,分兩次食用。
(3)薑糖飲:生薑5片,紅糖50克,清水適量,煮沸即可,趁熱飲用。
(4)糯米固腸粥:炒糯米30克,淮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加糖或鹽食用。
(5)綠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開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許放於膏藥上貼臍部,或大蒜頭搗爛,貼足心或臍部。
(7)家庭常備中成藥:藿香正氣液、蒼苓止瀉口服液等。
4、脾虛瀉:多見於久瀉之後。特點爲便稀,多飯後即瀉,不臭,有不消化物,時輕時重,伴 面黃體弱、睡時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瀉。
(1)山藥羹:炒山藥研粉,每次10~15克,開水調糊,沸水沖服,每日服2次。
(2)山藥蛋黃粥:生山藥(幹)30克研細粉,溫水調成稀糊狀,煮沸,加熟雞蛋黃2個,調勻, 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湯:大米適量,洗淨,曬半乾,炒至焦黃,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時,加食鹽少許,飲湯。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鍋內炒成焦黃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餘的粗殼,每次3克, 水沖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適量水煎,加紅糖,頻服。
(6)無花果5~7個,水煎服。
(7)家庭常備中成藥:參苓白朮口服液。平胃散、嬰兒散等。
此外,家庭常備藥物中,還應包括米雅、斯蜜達等胃腸黏膜保護劑。

嬰兒腹瀉有傷食型、風寒型、溼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症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有腹脹腹疼、瀉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薺菜湯:取鮮薺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蘋果湯:取蘋果1只洗淨,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適用於1歲以內的兒童,大於1歲者,可吃蘋果泥。
 風寒型腹瀉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氣少、腸鳴腹痛,或伴有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薑茶飲:取綠茶、乾薑絲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代茶隨意飲服。
    糯米固腸湯:糯米30克(略炒),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調服。
溼熱型腹瀉有大便如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黃少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烏梅湯:烏梅10只,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數次。
    橘棗茶:取紅棗10只,洗淨晾乾,放在鐵鍋內炒焦,取潔淨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後代茶飲,每日分2次服。
脾虛型腹瀉有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後便瀉、面色蒼白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胡蘿蔔湯:取鮮胡蘿蔔250克洗淨,連皮切成塊狀,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欽.每日分2~3次。
    栗子湯:取栗子3~5枚,去殼搗爛,加適量水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味,每日分2~3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