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歲內嬰兒的生理特點(全納教育供稿)

時間: 2011-11-16

    一、生長髮育迅速
    1歲內的嬰兒體格生長和神經精神發育比出生後任何時期都快,稱爲小兒生長髮育第一個高峯期。
    (一)體重
    體重爲身體重量的總和,是反映嬰兒營養狀況的最好指標。在這一年當中嬰兒的體重共增長6 000千克,前半年比後半年增長快,出生後前3個片平均每月體重增長700-800克,3個月的嬰兒體重約6 000千克是出生時的2倍,出生後4-6個月體重平均每月增長500—600克,6個月以後體重增長速度減慢,平均每月增長300—400克。因此,1歲時嬰兒的體重約10千克左右爲出生時的3倍。
    (二)身長
    身長是從頭頂至足底的長度,反映嬰兒骨骼發育情況,也反映嬰兒長期的營養狀況。3歲內的嬰兒身長應採取臥位測量。嬰兒出生時的身長一般在50釐米左右,出生後前3個月身長可增長11~12釐米,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長2.5釐米,後半年共增長10釐米。因此,在出生後頭一年中身長可增長25釐米,1歲時嬰兒的身長爲75釐米,  比出生時增長了50%。
    (三)頭圍
    頭圍可反映嬰兒顱骨和腦的發育狀況,是從頭的枕部最高點(枕骨粗隆)向前經過眉弓(在眉毛上通過)一週的長度。嬰兒出生時頭圍的平均長度爲34釐米,一年當中增長12釐米,前半年增長9釐米,後半年增長3釐米,,在嬰兒一週歲時頭圍平均爲46cm。有些嬰兒的前囟門很小,甚至在7、8個月時就已經閉合了,這時只要定期觀察頭圍的增長情況,是否按照頭圍的增長規律在長大,就不會影響腦的發育。
    (四)神經精神發育
    在嬰兒時期,視聽等感知覺、動作、語言的發育迅速。
    1.視聽感知覺。嬰兒出生時即可聽見聲音和看見周圍的事物,2個月可以協調地看到物體,眼睛在水平面上跟隨物體水平移動90度,3個月時頭可跟隨移動的物體水平移動180度,4個月能看到母親、玩具、奶瓶等做出大笑出聲的反應,8、9個月時可以看到細小的物體。在嬰兒3個月時聽到聲音後會將頭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6個月時對叫自己的名字有一定的反應;8個月能區別語言的意義;1歲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2.語言。4、5個月可咿呀作語,8、9個月時可理解大人說話,如說再見、歡迎時嬰兒可用動作來表示,1歲開始會說幾個單字。
    3.大動作。大動作發育迅速,如3個月會把頭豎直,5個月會翻身,6、7個月會坐,9個月會爬、11個月會獨站,1歲左右會走。動作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
    4.精細動作。3、4個月時兩手相握舉在胸前,並觀看玩耍,6、7個月時,可將玩具從一隻手傳遞到另一隻手上去,8個月可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抓到細小的物體,9、10個月可將食指單獨伸出來並指點某一個物體,可用拇食指捏起細小的物體。
    二、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高
    嬰兒生長髮育非常迅速,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更多的營養物質和熱能來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如餵養不當,未能及時添加輔助食品時就易發生營養不良、發育落後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症及鋅缺乏等。熱能主要用於嬰兒的生長髮育、基礎代謝、活動和排泄,熱能由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在嬰兒所需要的總熱能中有一定的比例,分別是11%—15%、20%—30%、50%—60%,當熱能供給不足時,嬰兒的體重、身高增長減慢,營養不良,不愛活動。熱能攝人過多又可發生肥胖。嬰兒腦發育較快,需。要較多的蛋白質以構成和修復身體的組織,年齡越小蛋白質的需要量越多,嬰兒每日需要.2—4克/千克體重。脂肪可以爲嬰兒提供較多的熱能,而且必需脂肪酸對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有重要作用,母乳中的脂肪爲嬰兒提供的熱能佔總熱能的50%,保證了嬰兒的需要。嬰兒對維生素D、維生素A、維生素B以及微量元素鐵、鋅等需要量相對較多,但食物中含量較少而且體內又不能合成,需要另外補充。
    三、消化系統及其功能發育不完善
    嬰兒在出生後3個月內口腔唾液腺分化不全,唾液分泌,量較少,澱粉酶含量不足而且活性較低,因此,不宜過早喂澱粉類食物。嬰兒的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發育不完善,關閉作用不夠強,吞嚥過多空氣後易發生溢乳。胰腺可分泌較多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澱粉酶;對蛋白質和脂肪消化能力較強,應以乳類爲主食,人奶中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因此,應當母乳餵養。嬰兒在出生後4-6個月乳牙開始萌出,這時應逐漸添加糊狀食物和固體食物。隨着嬰兒消化功能的不斷完善,膳食內容和餵養方法要不斷改變,注意膳食平衡,供給各種營養素,利用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保證嬰兒營養需要。避免因餵養不當而發生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等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
    四、免疫功能低下
    嬰兒從母體得到的免疫力,在出生6個月後將逐漸減少,而後天自身產生的免疫力很弱,遠遠不能滿足抗病能力的需要。因此,易患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風疹和小兒麻痹症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等,影響嬰兒的生長髮育。小兒的免疫特點如下:
    (一)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發育未完善
    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及其分泌液、單核—巨噬細胞吞噬殺菌功能、補體因子,淋巴結功能均屬於非特異性免疫系統。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發育未完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屏障的作用差。嬰兒尤以新生兒皮膚黏膜嬌嫩,屏障作用差。
    2.補體含量,吞噬細胞功能不足。新生兒補體及有關體液因子含量低,加之補體不能通胎盤,到出生後4、5個月以後接近成人水平。吞噬細胞的活性需通過補體和調理素的作用而加強,血清溶菌酶含量與成人無明顯差異,但分泌液中溶菌酶含量明顯低於成人,故嬰兒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
    3.淋巴結功能低下。單核巨噬細胞吞噬殺菌功能不全,對病原菌的濾過作用均低於成人。
    (二)特異性免疫功能發育未健全
    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屬於特異性免疫系統,新生兒出生時特異性細胞免疫已基本發育,但功能不健全缺乏致敏的細胞,出生後初次接觸抗原需較長時間才能致敏,因而對病毒、黴菌感染的防禦功能甚差。
    1.細胞免疫。由於維持妊娠期母親與胎兒共存的生理關係,出生後仍爲抑制性T細胞(Ts)的數量多和活性高,而輔助性T細胞(Th)不足,這是導致嬰兒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2.體液免疫。免疫球蛋白有五類,即IgG、IgM、IgA、IsD和IsE。免疫球蛋白從出生至成人有一個變化過程。IgG能通過胎盤,但早產兒從母體獲得的IgG不足,因此,容易發生感染。嬰兒自母體獲得的IsG在體內存留的時間隨抗原種類不同有一定差異,如麻疹抗體可存在6個月,百日咳抗體僅存留4周,故嬰兒於出生後8個月接種麻疹疫苗,生後2-3個月接種百白破疫苗。3—6個月的嬰兒IgG含量減少,出現相對的生理性抗體低谷。隨着環境中抗原的刺激,逐漸合成IgG,使IgC含量升高,到2歲時已達到成人水平。IgM很少通過胎盤,出生後3個月僅爲成人的50%,1歲時達到成人水平。IgM是抗革蘭氏陰性桿菌的主要抗體,故嬰兒容易患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屬的感染。胎兒發生先天性宮內感染時,可產生少量的特異性lgM,當懷疑新生兒患有先天性鉅細胞包涵體等病毒感染時,只要測定血清中IgM含量多少就可做出診斷。IgA、IgD、IgE不能通過胎盤獲得,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分泌型IgA抗體,成熟母乳含量很少,故新生兒出生後攝取母乳尤其是初乳能提高新生兒對腸道、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力。

下一篇:打噴嚏和打嗝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