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保健――徐之才逐月養胎法

時間: 2012-05-29
1、:我國的婦產科是從注重婦女生育而開始發展起來的。早在馬王堆帛書《胎產書》中,已記述了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的知識。徐氏將其發展提高,認爲: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成血脈;五月四肢成;毛髮初生;胎動無常;六月成筋;七月骨、皮毛成;八月九竅成;九月六腑百節皆備;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關節人身皆備,即產。徐氏關於胚胎形態發育過程的描述與現代的認識相近,併成爲現代中醫人體胚胎理論知識的主要內容。 徐氏爲了促進胎兒健康發育,更將人體胚胎髮育的理論知識,首先應用於產科,指導研究孕婦的衛生保健,從而創立了逐月養胎法。對孕婦的情志、飲食、娛樂等,都隨着胎兒的發育,逐月加以規定。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爲以下幾點。 (1)注重飲食調攝:孕早期,要求“飲食情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孕中期時,“其食稻穀,其羹牛羊。”“調五味,食甘美”。 (2)注意勞逸適度:“身欲微勞,無得靜處”;要“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或“出遊於野”,“朝吸天光”。要”無太勞倦”,“不爲力事”。 (3)講究居住衣着:要“深居其處,厚其衣裳”,要“無處溼冷”,“避寒殃”。告誡孕婦“居必靜處,男子勿勞。”這對預防流產、早產和產後感染有重要意義。徐氏並指出、孕婦穿衣要“緩帶”,應經常“沐俗浣衣”。 (4)調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中國自古以來,對胎教十分重視,可算是中國醫學一大特色,早在《列女傳》就記載有周文王之母太壬施行胎教的範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據《大戴禮記・保傅篇》記載古人曾把胎教之道“書之於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爲後世戒。”並闡明瞭古代胎教理論的產生與《易經》中“慎始”的哲學思想有關。 徐氏繼承了古代胎教的傳統思想,又在對胎兒發育認識的理論基礎上,十分重視研究孕婦心理精神因素對胎兒的影響,徐氏指出:妊娠三月,“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也”。又說:“當靜形體,和心志”,“應無悲哀,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唐代醫家孫思邈遵循此說,也認爲:應當“居處簡靜……彈琴瑟,調心神,和情志,節嗜慾,庶事清靜,生子皆良,……聰慧。”他們都已認識到孕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影響胎兒,並與生後小兒的智力發育和性格特徵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四)月經常見病 閉經的辨證治療 關於閉經的病因病機,王叔和大致總結歸納爲虛實兩大類。虛者,可因肝血不足:“左手關上脈陰虛者,是厥陰(肝)經也。婦人病苦月經不利,腰腹痛”。實者,或因傷墮瘀積:“女人月事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或因氣血壅阻:“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在治療方法方面,《鍼灸甲乙經》詳述了針刺療法,如針刺陰交、中極、會陰、帶脈、血海、照海等穴治療月水不通;針刺氣衝、行間、臨泣等穴治療月水不利或暴閉塞。 崩漏的預後和治療 王叔和應用脈法診斷婦科疾病、同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次提出了根據脈象變化來推斷崩漏的預後。他說:“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這確是長期醫療實踐的科學總結。對觀察分析大出血患者的病情預後,至今仍具有臨牀實用價值。 在治療方面,《小品方》記載了用生薊根汁,或槐耳,或牡蠣,兔骨,或大棗,黃芪,甘草等藥物治療崩漏的豐富經驗。從用藥中,可看出當時治療崩漏已應用了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益腎固澀、益氣固衝等多種治法。同時,在《鍼灸甲乙經》中,還記載了針刺療法,選用的穴位有天摳、血海、太沖、然谷、陰谷等。
上一篇:產後病中醫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