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中藥方

時間: 2012-05-07

引用

採桑子 的
慢性盆腔炎多由於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或病人體質弱、病程遷延而來。慢性盆腔炎最常見的病理改變是盆腔結締組織尤其是子宮旁結締組織和子宮骶骨韌帶因充血、水腫,繼而纖維組織增生而成片狀增厚,有些還可使輸卵管管腔阻塞管壁增厚並與周圍組織粘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故爾出現小腹部、腰骶部墜脹、疼痛、月經失調、痛經、帶下、包塊甚至導致不孕等,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     中醫認爲,本病的發病機理有溼熱瘀結、寒凝氣滯兩大類。     1、溼熱瘀結 主證:常有低熱,腰痠腹痛,月經期或勞累時加重,胸悶食少,口乾不欲飲,月經提前,帶多色黃穢臭,大便或幹或稀,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治以清熱利溼,活血化瘀:蒲公英15克,黃柏10克,魚腥草15克,土茯苓15克,敗醬草15克,桃仁10克,紅花8克,血竭10克,川牛膝10克,生甘草8克,共煎水內服。每日一劑,每劑服2-3次,最後可用藥渣再煎水薰洗或坐浴。月經期或孕婦忌用。     2、寒凝氣滯 主證:小腹脹痛有冷感,月經期或勞累、受涼後加劇,得溫則減。經行乳房脹痛,月經期後,量少,色紫有塊,帶多清稀,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治以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烏藥10克,香附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炮姜10克,五靈脂10克,生蒲黃6克,赤芍10克,炙甘草5克,共煎水內服。每日一劑,每劑服2-3次。最後的藥渣仍可再熬水坐浴或薰洗,但應熱洗,水涼後不宜用。月經與孕期忌用。     3、保留灌腸方:紅藤、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鴨跖草各3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三棱10克,玄胡索10克,香附10克,共加水熬至100毫升,用5號導尿管或小兒肛管,插入肛門14釐米以上,在30分鐘內灌完,灌完後臥牀30分鐘,一月1次,連用5-7天爲1療程。     4、中藥熱敷方:烏頭10克,艾葉12克,雞血藤30克,益母草20克,紅花8克,白芷10克,川椒10克,羌活、獨活、伸筋藤、透骨草、玄胡索各12克共研細末。用法:將藥末噴溼後,裝入紗布袋內,放入鍋中隔水蒸30分鐘後,趁熱敷於疼痛或有包塊處,冷後撤去,第二天蒸熱再用,每袋連用1周。夏天可用塑料袋將藥袋裝好放進冰箱內,以免變質。
   藥帶療法
     取位:腰間     操作方法:取當歸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15克、劉寄奴30克、敗醬草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桂枝10克、山慈菇15克,研細末,做成藥帶,繫腰間(帶脈循行線上,即平時繫腰帶處)。      中藥灌腸    主方爲化瘀寧坤湯;敗醬草、三棱、莪術、赤芍、丹皮、紅藤、木香、檳榔、昆布、大黃。
偏寒者加桂枝、附子、小茴香;溼熱下注加黃芩、黃柏、龍膽草;氣虛加黃芪、白朮;包塊、粘連者加水蛭、虻蟲、海藻;腹痛甚者加乳香、沒藥、烏藥、元胡;腰骶痛重者加蘇木、狗脊。    本方以行氣活血、祛溫化瘀爲主,並根據臨牀表現,隨證加減。
  
  方法:灌腸液濃煎100-150ml,溫度39-41℃,14-16號導尿管插入肛門15釐米,緩慢灌腸,保留40分鐘以上,每日一次,十次爲一療程,經期暫停。中藥外敷:   方藥組成:透骨草20~60g,紅藤30g,三棱10g,莪術10g,桃仁10g,紅花10g,昆布20g,皁刺20g,路路通20g,尋骨風15g,伸筋草15g,海藻20g。加減:腰痛明顯加威靈仙20g,狗脊10g;下腹脹滿、冷感明顯加桂枝15g,細辛10g,小茴香10g;經量過多去紅花;附件增厚、有包塊加水蛭10g,土元10g。使用方法:將上藥用溫開水拌潮,再拌入50°以上白酒50~100g,裝入布袋,縫好,隔水蒸半小時,趁熱敷於下腹或腰部,待稍涼後移去(約需半小時),每日2次,每劑藥可用1周,3劑爲1個療程,月經期禁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