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與現代營養學“功能食品”

時間: 2011-01-08
的概念不謀而合

21世紀,物資相對豐富的人類社會的特徵是:工業化國家和“西化”(occidental)的國家中,人們對生命的期望值不斷增加。科學知識不斷更新、現代技術迅速發展,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健康產業的產值迅速增長。營養學也隨之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許多研究滿意地顯示了:食品可以對機體的一個或多個靶器官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所以食品被認爲具有功能。對健康的追求、使人們期待對食品功能的認可,1996年,歐洲營養學界提出了“功能食品”的概念,現在已經成爲保健品食品化的有效途徑!

“功能食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A:要求能夠提高或增強已經發現的、有關食品的健康功能;

B:要求通過食用這些功能食品,能夠有意義地減少人體患病的危險。

歐洲營養學界認爲功能食品是21世紀新的發展方向,首先功能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藥品,同時它必須是大衆的消費水平可以承受的食品,由於功能食品可以減少患病的危險,因此可預防某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中國自古的“滋補養生膳”,就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依據天然食物的健康功能,用蔬菜、穀物、豆類、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機體營養平衡,進行食療。中藥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食物同藥物一樣,也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鹹五味以及歸經之說。熟知食物的食性,五味和歸經,對科學運用和指導食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2、食物的寒、熱、溫、涼四性

食物的四性,即寒、涼、溫和熱性。中醫認爲,能治熱證的藥物大多性寒或涼;能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性溫或熱。《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同理,熱性或溫性食物,適宜寒證或陽氣不足之人;寒性或涼性的食品,則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者。也就是說前者忌吃寒涼性食品;後者忌吃溫熱性食物。因爲溫熱性食物具溫補、散寒、壯陽的作用,而寒涼性食品則具有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功效。

不懂得食物的“性”,就很難明白飲食宜忌的原理。清代大醫學家黃宮繡說:“食物雖爲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爲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宜,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凡寒涼性的食品,如綠豆、芹菜、馬蘭頭、枸杞頭、柿子、梨、香蕉、冬瓜、絲瓜、西瓜、鴨肉、螺螄等都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對陽氣旺盛、內火偏重者爲宜。同樣,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薑、茴香、砂仁、肉桂、紅參、白酒等熱性或溫性食物,有溫中、散寒、補陽、暖胃之功,陽虛畏寒的人食之爲宜,熱病及陰虛火旺者應忌食之。

此外,食性還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寒涼季節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要少吃溫熱性食物,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這就是中醫學的“天人相應”觀。總之,食性猶如藥性,飲食宜忌要根據食物的“性”,結合身體素質與四時氣溫變化靈活掌握。

3.食物的辛、甘、酸、苦、鹹五味

五味,就是食物的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此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把淡附於甘味,把澀附於鹹味。辛味宣散,能行氣,通血脈;所以辛味食物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提高澱粉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祛散風寒、疏通經絡的功能。外感風寒者,宜吃有辛辣味的生薑、蔥白、紫蘇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對寒凝氣滯的胃痛、腹痛、痛經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蓽撥、砂仁、桂皮等有行氣、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風寒溼痹患者則宜飲用白酒或藥酒,以辛散風寒、溫通血脈。甘味有補益強壯作用,凡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臟虛羸者比較適宜。甘還能消除肌肉緊張和解毒,但甜食攝入過多容易發胖。酸味收斂、固澀,能增進食慾、健脾開胃、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適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虛汗、尿頻、遺精、滑精等患者食用。但過量食用酸性食物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苦味具有清泄,燥溼的功能,適宜熱證、溼證病人食用。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佐餐,取其清泄之力,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患瘡瘍及癤腫者。茶葉苦甘而涼,有清泄之功,能夠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鹹味能軟堅散結、潤下,凡結核、痞塊、便祕者宜食之。具有鹹味的食物,多爲海產品和某些肉類。如海蜇味鹹,可清熱、化痰、消積、潤腸,對痰熱咳嗽、痰核、痞積脹滿、小兒積滯、大便燥結者最宜。海帶味鹹,軟堅化痰。豬肉味鹹,滋陰潤燥,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祕之人食用。清代名醫王孟英曾有下方:“治液幹難產,津枯血奪,火灼燥渴,幹嗽便祕:豬肉煮湯,吹去油飲。

4.“五味入口、各有所歸”——食物的歸經理論

“五味入口,各有所歸”,描述了食物由於五味不同而各歸其經的營養生理現像。除上述食物的性味學說之外,傳統營養學的食物歸經理論對食物功能的認識更爲深入。肺虛咳喘時,老中醫往往建議病人多吃些百合、山藥、白果、燕窩、銀耳、豬肺、蛤蚧或冬蟲夏草等補品,而絕不會叫病人去吃桂圓肉、栗子、芡實、蓮子、大棗等,這是因爲前者入肺經,能養肺、補肺、潤肺;而腎虛腰痛、腰痠之人,則勸其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藥、桑椹、豬腰子、枸杞子、杜仲等,不會介紹此人去吃百合、龍眼肉、大棗、銀耳、人蔘等補品,這同樣是因爲前者入腎經、能夠補腎壯腰,簡而言之,這就是食物的歸經理論。

食物對人體發揮的作用,有一定的適應範圍。如梨、香蕉、柿子、桑椹、芹菜、蓮心、獼猴桃都是寒涼食物,但梨和柿子偏於清肺熱,香蕉則偏於清大腸熱,桑椹偏於清肝虛之熱,芹菜則偏於清肝火,蓮心偏於清心熱,獼猴桃偏於清腎虛膀胱熱。究其原因,就在於各種食物歸經不同。同爲補益食品,豬心、龍眼肉、柏子仁、小麥則入心經、故補心,可養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藥、扁豆、糯米、粳米、大棗則入脾胃經,故能夠健脾養胃,脾虛便溏者宜之。

四氣、五味、歸經等理論,不僅是中醫用藥的原則,也是中國傳統飲食宜忌的理論依據。這與現代營養學從分析食物營養成分入手、從所含營養素去解釋其營養價值的還原論方法存在明顯的區別。中醫認爲食物的養生調理作用,絕非專指所含“營養素”的多寡,而是根據身體素質及四季天時、環境,並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理論進行綜合選擇。這種辨證科學的飲食宜忌觀,在現代營養學和西醫理論中是很難見到的。而正是這一點,才體現了中醫傳統食療極強的實用性!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和營養學理論的精華所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