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死亡率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阮祥才 節選)

時間: 2013-11-16
近年來麻醉的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而麻醉對於手術患者死亡率和發病率的影響仍較受關注,本文擬綜述相關文獻,希望能夠分析其影響、找出其原因和採取針對措施,以進一步改善麻醉的安全性。

1麻醉相關死亡率

1999年美國醫學機構(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下屬衛生保健質量委員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麻醉安全得到了顯著改善,已證實的麻醉死亡率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萬分之二下降到二十世紀末的二十萬至三十萬分之一,而且這一數據也不能反映爲一定與麻醉相關,理由如下:①圍手術期死亡的原因經常是很難確定的,很多情況下難以肯定是否一定與麻醉或術中管理有關;②真正手術室中死亡的情況非常少見,而病情很差或很不穩定的病人一般都會轉到ICU進行進一步的監護、治療,如果這類病人在CIU死亡,人們就不太會把死因歸咎於麻醉醫生所負責的麻醉和術中管理了;③病情極差患者或接受複雜的大型手術者,手術後發生併發症或死亡,可能多由其患者本身的生理或病理狀況所致,而較少歸咎於術中麻醉醫生的管理能力。所以說,很難準確判斷麻醉對手術病人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但是這不影響近年來麻醉安全性得到明顯提高的事實論斷。

2手術死亡率的影響因素

心臟的不良事件如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充血性心衰和心律失常,均可導致麻醉時或麻醉後的早期患者死亡,圍術期呼吸系統併發症和輕度體溫下降可增加發病率。一些直接由麻醉引起的意外情況如低氧血癥、氣管導管誤入食管或無法進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等的發生率都很低,而這些意外情況的發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設備的技術性故障或監測不足所致(見表1)。

Fasting等分析了1996年至2000年的5年期間83844例麻醉,發現死亡率低於二十萬之一,這樣低的死亡率,就很難分析麻醉嚴重併發症和預後的影響因素,也就難以提出相應的預防策略。死亡及嚴重併發症等麻醉併發症的發生一般是多因素、進展性的,單一因素逐步加重亦會引起不良事件的發生,這些因素一般是一些嚴重但又不至於致命的問題。爲解決前述的分析難題,大家開始轉而分析麻醉期間相對多見的嚴重但非致命性問題(由高年資麻醉醫生確認),這些問題可能會進展爲不良事件,或者可直接引起嚴重不良事件,也可能根本不會對病人的預後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差一點就出問題(near misses)”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防治性策略的着眼點。在航空、核能源和其他一些高危工業領域,這種“差一點就出問題”分析方法已被證實可有助於分析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和降低事故的發生率,因此,其在醫學領域尤其是麻醉這類低死亡率領域的應用前景亦很被看好。

3術中發生嚴重問題的對策

5年期間83844例患者術中嚴重但非致命性問題的發生率爲0.4%,其中由麻醉方面爲主要原因者大約佔1/3,包括氣管插管問題、全麻甦醒問題、過敏反應、心律失常和血壓過低等,而一些簡單的措施就預防麻醉方面原因的三分之二。研究發現術中嚴重但非致命性問題可使三分之二的病人手術延期或被迫進入ICU。

3.1血壓過低

最常見的術中嚴重問題是血壓過低,但血壓過低的定義在文獻中並不統一,多傾向於以血壓降幅大於基礎值的30%且維持5分鐘以上,或降低50%以上爲標準。有報道患者在手術室出現低血壓,即使只維持1分鐘的時間,也會增加術後1年的死亡率,這一結果仍有待進一步的資料證實。術中低血壓增加圍術期危險的報道已有多年了,但是也有人發現硬膜外麻醉期間,故意將血壓降低使平均動脈壓維持在45~55mmHg水平,並不會增加術後4個月的發病率,該作者認爲低血壓增加圍術期危險的結果,可能與低血壓的誘因如血容量不足、心肌功能障礙、敗血症或麻醉藥物過量等的關係更爲密切。

術中嚴重血壓過低主要原因多爲基礎病情(75%)所致,其次爲手術出血(14%),麻醉因素所佔比例(11%)較小,因此術中嚴重血壓過低有效預防措施是加強圍術期評估、精確調節誘導藥物用量。Fasting等發現麻醉因素所致的循環衰竭案例多見於椎管內阻滯,其中近半是由於阻滯前沒能有效糾正患者的低血容量。

3.2氣管插管問題

沒有預料到的困難氣道患者很可能會發生低氧血癥,並會進展爲嚴重不良事件,而被評估了的困難氣道的危險性卻很小。術前氣道評估方法有很多,其中張口度和頭頸活動度就是簡單有效的方法,而Mallampti評分最爲公認。因此可以認爲術前常規進行氣道評估可降低術中風險。

氣道問題發生率比較高且可引起死亡或嚴重併發症,Rose等報告0.4%的全麻病人需要喉鏡暴露3次以上,0.3%的患者採用喉鏡技術插管失敗;Fasting等發現0.2%的患者會出現氣道問題,但均未引起死亡或嚴重併發症,作者認爲預後良好的原因是其1/3的患者在發現插管困難後就停止插管嘗試,有2例患者選擇氣管切開,因此推薦及早停止困難插管的插管嘗試。

3.3麻醉甦醒問題

關於麻醉甦醒問題的報道較少,因爲麻醉甦醒期間多表現爲氣道或通氣的問題,很多研究將只歸於氣道方面,主要爲麻醉因素所致。氣管導管拔管前錯誤評估殘餘藥物的作用和患者呼吸功能是這些氣道或通氣問題的首要原因,常規進行肌鬆功能監測還有難度,很多病人由於麻醉後恢復室容量有限而只能在手術室拔管,因此可以考慮採用延遲拔管來應對麻醉甦醒問題。報道顯示面罩或喉罩通氣麻醉患者無嚴重的甦醒問題。

3.4心律失常

心動過緩和心搏停頓是術中較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主要原因多爲麻醉因素或患者本身病情,尤其多見於椎管內麻醉,但總體上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低,可能是因爲椎管內麻醉期間出現心動過緩和低血壓多會得到及時處理。有報道局麻藥誤入血管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局麻時亦需要備用復甦設備。因此,根據病情選擇麻醉方式和常規應用基本監測是心律失常的可能對策。

3.5過敏或類過敏反應

Fasting等的統計顯示,近40000例使用肌肉鬆弛劑的全麻患者中有13例術中出現了嚴重過敏或類過敏反反應,其中3例使用琥珀膽鹼,10例使用非去極化肌肉鬆弛劑。嚴重過敏或類過敏反反應的總體發生率介入1:4500到1:6400之間,大約1%的過敏或類過敏反應休克患者會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或死亡,這種休克往往只表現爲低血壓,而沒有其他的過敏或類過敏的症狀,麻醉醫生應謹記給藥後出現嚴重低血壓時要及時排除過敏或類過敏反應。過敏類的問題是很難預防的,但早期診斷、及時有效的處理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4基本監測的應用

人爲錯誤可以減少,但是難以避免,麻醉期間也是這樣,資料顯示術中不良事件常常與人的因素有關。麻醉醫生是麻醉期間病人安全的決定性因素,這就要求麻醉醫生必須瞭解病情和熟悉所有相關設備,很難想象,一個麻醉醫生會將手邊的很有價值的監測棄而不用;更不能想象,一個麻醉醫生對監測或手術具體程序沒有經驗、或不瞭解患者的個體情況。因此說麻醉期間首要的安全因素是人,也就是麻醉醫生本身。……

監測技術和監測儀器的發展並不能防止麻醉病人不良事件的出現,但監測儀所提供的一些數據和報警信息可有助於麻醉醫生予以早期處理,從而減少術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這促進了最低監測標準的出現,美國哈佛醫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術中嚴重不良事件和死亡率明顯下降的原因,主要歸功於採用了最低監測推薦標準。一般的最低監測推薦標準都包括脈搏波氧飽和度(SpO2)和二氧化碳波形圖,每例麻醉患者都應進行SpO2監測基於以下兩個理由,首先,低氧血癥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大腦損傷,引起嚴重後果;其次,多數通氣不足所造成的低氧血癥可以通過SpO2和二氧化碳波形圖發現和早期干預。……

5麻醉深度監測的作用(略)

6加強術中管理

近年來,麻醉管理和圍手術期事件的長期影響較受關注。很多研究顯示術前和術中管理策略可改善術後效果。……

麻醉管理是如何影響術後患者死亡率呢?炎症反應目前被稱爲“祕密殺手”,它與動脈粥樣硬化、癌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等的病理起源均有關係,調查顯示術後1年患者死亡直接原因主要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分別佔52%和17%。術後患者的免疫反應非常複雜,其效果既有對機體有利的方面如促進創口癒合或組織修復,也有不利的方面如使血液高凝或免疫抑制。……

總之,目前麻醉死亡率已經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而麻醉併發症和死亡的三分之二通過一些簡單的措施就可以預防,這些措施和術中的基本監測常規應當日常工作中得到體現,麻醉深度等新型監測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而且在改變着我們的管理理念,術中管理對術後患者死亡率影響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