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心肌酶改變對心肌炎的診斷價值

時間: 2013-10-21

核心提示:心肌酶的變化是判斷有無心肌損傷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對其臨牀意義要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心肌酶的變化就成爲判斷有無心肌損傷的一個重要指標。但臨牀醫生對心肌酶譜的改變及其臨牀意義要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不能一遇到呼吸道感染或心律不齊患兒,如有胸悶、氣短等自覺症狀,再加上心肌酶一項或幾項增高就診斷爲心肌炎。

當今大多數醫院心肌酶譜檢測包括穀草轉氨酶(AST、GOT)、乳酸脫氫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也有的醫院還另做CK同功酶(CK-MB)及LDH同功酶(LDH1~5)。上述這些酶類在人體內分佈較廣泛,一種酶同時存在於許多器官組織中,缺乏組織特異性。目前十分強調檢測心肌酶“同功酶”對心肌損傷的診斷價值。心肌酶的同功能,主要包括LDH同功酶、,CK同功酶。

(1)LDH同功酶:有LDH1-5,這5種同功酶在各種組織中分佈各異,大致分三類。LDH廣泛存在於人體的多種臟器、組織中,能引起各臟器損傷的許多疾病都可導致血清中LDH總活性升高,而其同功酶在各臟器、組織中的分佈卻顯著不同,具有較高的組織特異性。健康小兒血清中LDH同功酶呈LDH2>LDH1>LDH3>LDH4>LDH5。心肌的LDH同功酶主要由LDH1、LDH2組成,且以LDH1佔優勢。心肌炎時因心肌損傷血清LDH同功酶型式變爲LDH1> LDH2> LDH3> LDH4> LDH5。一般認爲:若LDH1≥40%,LDH1/ LDH2>1.0,則提示多存在心肌損傷。

(2)CK同功酶:有3種異構同功酶:CK-MM(CK3)、CK-MB(CK2)、CK-BB(CK1)。骨骼肌主要含CK-MM,含少量CK-MB;心肌中的CK,70%爲CK-MM,20%-30%爲CK-MB;腦、胃腸、肺、腎臟等主要含CK-BB,也含少量CK-MB。正常人血清中CK幾乎全是CK-MM,約佔94%-96%以上,CK-MB在5%以下,血清中CK-MB明顯增高則多提示心肌受累。與CK總活性相比對判斷心肌損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一般認爲血清CK-MB≥6%是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骨骼肌病變時CK-MB也可增高,但通常<5%。

(3)AST(GOT)同功酶:AST廣泛分佈於人體心、肝、腦、腎、紅細胞及其他各組織中,對心肌損傷診斷的敏感性低於CK,且特異性較差。AST有二種同功酶:S-GOT存在於細胞漿中,m-GOT存在於線粒體中。正常人血清僅有S-GOT,一般無m-GOT。當心肌變性壞死時,血清中m-GOT含量增高,若m-GOT/T-GOT>0.25,多提示心肌損傷。

(4)α-HBDH:實際上用α-羥丁酸代替乳酸或丙酮酸做底物測定LDH總活性。用本法測定的LDH1.2的活性比LDH3-5大得多,因此等於主要間接測定LDH1.2,但其特異性低於用電泳等方法分離的LDH同功酶。凡是由於LDH1.2升高導致LDH總活性增加的病例,α-HBDH也同時增高。測定α-HBDH對判斷心肌損傷並無特殊意義。

一般來說,同時檢測CK-MB及LDH同功酶對判定心肌病變有較大意義,特異性明顯提高。如化驗結果與臨牀不符,爲除外檢測誤差必要時應複查,不能只看一次結果而定。另外根據心肌酶譜增減的動態變化規律,需注意檢測的時間,心肌酶譜增高多在患病後1個月內,部分可延長到病後2~3個月,超過2~3個月再化驗心肌酶譜多恢復正常。如超過2~3個月尤其病程在半年至1年以上者再檢測意義不大。

總之,評價心肌酶譜增高的臨牀意義,一定要結合臨牀和其他檢查所見進行綜合分析,而不能過分強調心肌酶譜的診斷價值。

在1999年“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中,把CK-MB升高或心肌肌鈣蛋白(CTnI或CTnT)陽性做爲心肌炎的臨牀診斷依據之一。但近年來的臨牀資料表明:心肌肌鈣蛋白陽性對心肌損傷的診斷雖較特異,但在心肌炎病例敏感性較差,陽性率較低。

(文/尹振堯)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11-20
心肌酶檢查的結果是正常的。很可能體檢時緊張引起的心率快,自已測一下心率就能解決了。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4-11-20
你這些檢查值都是正常的。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經常熬夜等都可以引起心率加快,好好休息就能使心率下來,沒什麼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