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淺談頸性高血壓

時間: 2013-09-07
著名中醫藥學者 宋一夫
宋一夫:著名中醫藥文化學者,弘醫大講堂創始人,多年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對中國古代文化頗具研究,提出修身之前必先修心。
在我接診過的很多患者中,都存在着一個普遍的現象,大家上來就問,“宋老師,我這血壓就是高啊,而且頭暈的厲害,吃了各種降壓藥也不見好啊!這是爲什麼呢?”我給他一量,高壓165,低壓110,確實高,可按理說高血壓用降壓藥應該可以降下去啊,爲什麼患者依然有頭暈的現象呢?當我進一步的問診之後,發現他有頸椎病的歷史,搭手一抹,問題來了,頸椎確實存在問題。而這,也就是爲什麼患者服用降壓藥之後依然頭暈不適的原因。這種情況,屬於頸性高血壓,說白了,也就是由於頸椎病引起的高血壓。
說到這,很多朋友可能都不信,說着頸椎病還能引起高血壓?沒錯!所謂頸性高血壓,是指因頸椎勞損、退行性病變、外傷等原因,使頸椎間組織失穩及錯位,產生無菌性炎症,直接或間接刺激頸交感神經節或椎動脈而引起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腦內缺血,從而導致的中樞性血壓異常。臨牀研究發現,大約有15%的高血壓患者與頸椎病相關。但是在臨牀上,這種高血壓往往會和其他病症混淆,造成誤診。
頑固性高血壓。大多數高血壓病患者經過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後,血壓可以控制在滿意水平,而少數高血壓病患者儘管接受了較大劑量藥物聯合治療,其舒張壓仍持續增高,保持在115mm Hg以上,這就是頑固性高血壓。這一點與頸性高血壓一樣,即使使用了降壓藥,降壓效果也不理想是非常相似的。
情緒性高血壓。當年在前蘇聯衛國戰爭中,法國人包圍了斯大林格勒,城內許多蘇聯人面對法國人兵臨城下,一夜之間患了高血壓。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城高血壓病”,實際上就是因爲情緒過度緊張而導致的。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也是非常普遍的。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人情緒激動時,面色發紅、發白、發青,甚至在盛怒之下猝然昏倒而發生中風,這都是劇烈情緒變化引起血壓突然升高的緣故。這一點與頸性高血壓發作時伴有頭暈、頭痛等症狀極爲相似。
那麼頸性高血壓有哪些臨牀特點呢?主要表現爲頭痛、頭暈、頭昏、失眠、健忘、耳鳴、勁肩背部疼痛、上肢酸困不適及麻木等。多呈陣發性、血壓波動大,每因頭部位置改變而誘發或加重。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爲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在判斷自己是否患有頸性高血壓的時候,我們可以依據以下幾點。
血壓的升降與頸椎疾病的發作及緩解同步。當病人頸椎病發作時往往出現頸項疼痛、僵硬、頭痛、頭暈等頸椎病症狀,這時的血壓升高;頭頸部症狀緩解後,血壓亦隨之下降。這是頸椎病性高血壓最典型的特點,在發病早期尤爲明顯,隨着病程的延長,這種現象逐步減低。這是因爲高血壓與椎體不穩或脫位程度有關,在一定程度上,骨質增生或前縱韌帶骨化增強了脊柱的穩定性,減輕了機體異常增生物對於局部神經血管的影響。
藥物對原發性高血壓治療效果好,但繼發的頸椎病性高血壓對於降壓藥大多不敏感,反而降血壓要從治療頸椎病入手。隨着頸椎病情況的改善,血壓基本也會趨於穩定。在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觀察中,在牽引、手法治療頸椎病時.患者血壓可下降20-30mmHg,治療間歇期血壓又會有所升高,足見,頸性高血壓的治療重點在於頸椎,而非血壓。
各種形式的高血壓和頸椎病在病程的發生發展中,都可能出現血壓波動、頭昏腦脹、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全身無力等症狀。所以對於高血壓藥物治療血壓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尤其是家庭中又沒有高血壓家族史,症狀發作有類似頸椎病特點者,要考慮先照頸椎X線片或頸椎CT掃描或磁共振MRI,排除繼發於頸椎病的頸椎病性高血壓。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