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胃下垂應該吃什麼藥或怎樣調理呢?

時間: 2013-08-02
胃下垂
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常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全身其他病狀,並有腹肌鬆弛,體重減輕等體證。
(病因病理)現代醫學認爲,胃下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乃由於胃平滑肌或韌帶鬆弛所致。患者因長期勞累,大腦過渡疲勞,強烈的神經刺激和情緒波動不斷作用於大腦皮層,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逆使胃緊張力減弱,蠕動緩慢,機能減退。但少數患者,因胃腸蠕動亢進,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較短,營養物質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漸消瘦,也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內臟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後天兩種。
1.先天性多見於無力型體形者。身體素若,胸廓狹小,皮膚蒼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營養不良,第十肋遊離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併發其他內臟(如腎、肝、脾、橫結腸、子宮等內臟下垂),所以又叫全內臟下垂。
2.後天性多與慢性消耗病合併存在或在大病初癒之後;爲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併發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潰瘍等;腹肌鬆弛或腹內壓降低,如婦女多次生育,腹部腫瘤切除術,體重突然減輕,或胸腔內壓增加,如長期咳嗽、悶氣、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國醫學雖無“胃下垂”病名的記載,但認爲此症乃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以降爲順;脾主運化,以升爲和。兩者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將水谷精微輸佈於全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
由於稟賦不足,機體素弱,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臟器下垂。
(臨牀表現)
1.消化系統症狀患者食慾減退頑固性腹脹,以食後症狀尤爲突出,經常噯氣不止,左腹有下墜感和壓迫感,且於食後或行走時加重,平臥時減輕。有時便祕,有時腹瀉,或有腹瀉便祕交替出現。胃部多有悶痛、隱痛,劇烈疼痛比較少見,患者食慾明顯降低,並有畏食、厭食的表現。
2.全身症狀 多表現爲逐漸消瘦,可伴有眩暈、乏力、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3.體徵患者身體瘦長,皮下脂肪缺乏,肌張力低下,直立時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顯振水音,腹肌鬆弛,左下腹觸壓明顯疼痛。少數患者可見肢體多關節鬆弛。
4.X線檢查 X線觀察一般可見胃的位置下降、緊張力低下蠕動波稀疏,滯留物較多,胃由膨大型變爲袋形或其他胃形。
胃下垂的診斷標準,一般以胃距髂嵴連線4釐米視爲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爲輕、中、重三度,5到8釐米爲輕度下垂;9到十二釐米爲中度下垂,十三釐米以上爲重度下垂。
根據病史,消化系統典型症狀及全身情況,結合體徵預X線檢查,對其診斷並不難。根據X線鋇餐透視與攝片,還可與吸收不良綜合徵、惡病質、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相鑑別。
(辯證論治) 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氣虛下陷所致。治療當以溫中健脾,益氣升舉爲原則。
(基本手法)
1.推揉背俞健脾法單掌或掌根交替推顫,雙拇指重疊頂推,疊掌上行攏揉,雙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經內側線大腸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頂推時應重點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側爲主,反覆操作約十分鐘。
2.壓推三穴提胃法 單肘按壓三焦俞,在保持壓力的前提下,緩慢上推至脾俞,熱後輕輕擡起,再重複以上動作。
3.揉壓腎俞固本法 雙掌根同揉,對擠、按壓雙側腎俞。亦可左右撥動。
4.推顫腹部益氣法兩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顫至左上腹,兩手多指揉撥腎區後,捧攏腹肌向上推顫;單手多指左右輕撥腹直肌,自下而上;疊掌上行揉左側腹部胃經路線,掌根揉關元,拇指揉脘,單指壓顫膻中穴等;以上手法應反覆操作約8分鐘。
5.牽拉肢體升舉法雙拇指分拿患者雙合谷或雙行間,令患者肢體屈曲,待肢體伸展時加外力牽拉抖動,患者應配合深呼吸,反覆十次;平復後揉孔最、足三裏,按壓公孫。
6.對症處理手法若患者伴左下腹墜疼,可按壓大腸俞、中脘、重壓粱丘;腹瀉者可採用掌搓八繆;便祕嚴重可側指敲擊結腸部位;腹脹嚴重者可握拿背肌;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時按壓雙神門,交替壓兩側枕骨下緣;合併腎下垂者,可採用上摩百會,中按揉關元、擦搓、揉涌泉穴。
【附】胃下垂醫療體操
1.腹式呼吸舉腿法
(1)兩腿交替擡舉法配合腹式呼吸,兩腿交替伸直,擡舉90度停片刻放下,反覆數次。
(2)兩腿一齊擡舉法配合腹式呼吸,雙腿伸直,一齊擡舉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覆數次。
2.雙足空中蹬車法屈膝曲髖在空中作蹬自行車動作1~2分鐘。
3.雙手抱膝屈腰法雙腿舉至90度屈膝,然後兩手抱膝,屈髓擡髖使腰部屈曲,復原休息片刻,反覆數次。
4.仰臥起坐收腹法雙下肢伸直靠緊,兩手十指在枕部交叉,腹直肌用力收縮,同時上身擡起坐立,再慢慢躺下還原,休息片刻並逐漸增加其次數。
5.收腹擡臀縮肛法屈膝擡臀,足蹬牀面,然後收腹擡臀,肛門緊縮停半分鐘後,臀部着牀,腹肌放鬆,休息片刻,復作數次。
6.靜臥雙掌摩腹法雙掌緊貼下腹部,循順時針方向掌揉全腹部(自下腹起經右下腹向上,橫過上腹,轉向左側,向下至左下部,循環全腹部),連續摩揉10至20遍。
注意:此醫療體操,有利於鞏固療效,但在進食前後一小時內慎用。
【附2】 腎下垂醫療體操
第一節腹式呼吸
口呼鼻吸,呼時收腹,吸時鼓腹。
第二節仰臥半坐
拾起上身至半臥位,兩臂前平舉,呼氣,躺下,吸氣。
第三節單擡腿
兩腿伸直,輪流擡高和放下。
第四節挺胸
頭和兩肘支牀面,擡起胸肩部,臀部不動。
第五節轉體
仰臥,兩臂側平舉,輪流向一側轉體,同時一臂經體前擺,至對側擊掌。
第六節雙擡腿
兩腿併攏伸直上舉到垂直位,呼氣;放下,吸氣。
第七節“半橋”
兩腿屈曲,足踩牀面,擡起臀腰,同時收緊肛門,吸氣,放下,呼氣。
第八節仰臥起坐
兩臂舉向頭側,掌心向上,起坐,儘量以手抵足。
第九節舉腿側倒
1.兩腿伸直上舉至和地面垂直;
2.兩腿併攏向左側倒下;
3.還原到1:
4.兩腿併攏向右側倒下。
第十節擡腿剪交
1.兩腿伸直拾起約30度,然後左右分開;
2.兩腿伸直交叉,右腿在上;
3.兩腿伸直分開同1;
4.兩腿伸直交叉,左腿在上。
第十一節“全橋”
頭、兩臂、兩足撐地,擡起臀、胸及肩,吸氣,放下,呼氣。
第十二節蹬“自行車”
兩腿擡起,交替屈伸,模仿踏自行車動作。
說明:
1.體力較差時先練1至5節,1至2周後加6至8節,以後酌情增加11、12節,最後加9、10節。
2.每節重複1至2個八拍,逐步增加至3至4個八拍。
(附3)胃下垂的叩壓診檢查法
仰臥位患者飯後屈膝仰臥,醫者立於其側,沿左鎖骨中線自上而下叩診。正常人胃部呈濁音,腸曲呈鼓音。如胃內氣體充盈,胃部可出現鼓音,腸曲鼓音相對減弱,兩種不同叩診音的分界線,即爲胃下界。沿叩診線稍用力觸壓,可觸及到一半圓形囊體,用手撥動明顯上移,此囊體的最低點即胃下界。以上叩壓診所得胃下界距髂嵴連線的釐米數(橫指),即胃下垂的實際度數。
站立位患者頭、臀、足根緊貼牆壁,(方法同上)。所得結果比仰臥位檢查的胃下約低2至3釐米,這與站立時胃自然下垂或腹肌鬆弛有明顯關係。
以上檢查方法對於腹壁菲薄者準確率較高。
胃小彎角切跡低於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時,稱爲胃下垂。胃下垂的程度不一,且常伴有其他內臟下垂,多見於瘦長體型者。
(1)臨牀表現胃下垂的主要表現有:消瘦、乏力、胃部脹悶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墜,平臥時減輕,腹痛無週期性及節律性,常有嘔吐、噯氣,飽餐後臍下部可見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捫及強烈的主動脈搏動。X線胃腸鋇餐檢查可幫助確診。
(2)治療 包括
1) 飲食 少吃多餐,食後平臥,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熱量。
2) 胃託 安置胃託。
3) 鍛鍊 加強腹部肌肉的鍛鍊,每天堅持做仰臥起坐,以增強腹肌張力。
4) 對症治療 ①每餐前皮下注射正規胰島素4-8單位;或用甲苯磺丁脲0.5克,每天3次,飲前半小明服用,以促時食慾。②苯丙酸諾龍25毫克肌內注射,每週2次。
5) 中藥 補中益氣丸或補中益氣湯。
6) 外敷法 五倍子10克,蓖麻子仁克,搗爛後以紗布包裹,敷貼臍區
西藥治療:腹痛者口服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次。泛酸、胃酸分泌較高者用氫氧化鋁凝膠10毫升或碳酸鈣0.5克,每日3次。胃酸低或缺乏者用胃蛋白酶合劑10毫升,每日3次。上腹飽脹者口服胃復安10毫克,每日3次。
中藥治療:
1.中氣下陷
表現:脘腹墜脹痞滿,食後則甚,平臥減輕,飲食減少,面色萎黃,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舌質淡,脈沉弱。
中成藥: ①補氣升提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淡薑湯或溫開水送服。 ②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時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豬肚1具,內外洗淨,黃芪200克,陳皮30克,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用線紮緊,加水文火燉煮,熟後去掉藥包。趁熱食肚飲湯,分作4~6次食完,2具肝爲1療程。 ②豬脾、豬肚各100克,漂洗乾淨,切成條塊,加水煮至八成熟,再入粳米100克煮成粥,加糖適量,分頓隨意食用。以上爲1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1療程。
2.飲停腸胃
表現:脘腹脹滿,胃中有振水音,或腹部有水聲漉漉,噁心,嘔吐清水痰涎,或不欲飲水,或飲水後馬上吐出,心悸氣短,頭暈眼花。舌苔白滑,脈弦細滑。
中成藥: ①五苓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肥。 ②六君子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砂仁5克,生薑汁1湯匙,同置盅內,加清水半碗,隔水燉半小時,去渣緩緩飲用。 ②橘皮10克(新鮮30克),粳米50~100克,生薑汁少許。先將橘皮煎取藥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之時,加薑汁,粥成食用。
3.肝胃不和
表現:胸脅、胃脘脹滿疼痛,情志不舒則加重,呃逆,噯氣,胃脘嘈雜,吐酸水,性情鬱悶或煩躁易怒,喜長嘆氣。舌邊紅,苔薄黃,脈弦。
中成藥: ①調胃舒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②開鬱順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食鹽醃楊梅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開水泡服。 ②砂仁1.5克,木香1克。共研細末,加適量藕粉、白糖,開水衝調服食。
家庭自療:
1.按摩:用拇指點按百會、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裏,每穴半分鐘。然後患者平臥,用手掌在腹部外緣作逆時針方向按揉摩擦,約5分鐘。緊接着患者雙手十指交叉,用小指側着力上託小腹部,呼氣時,由下向上托起至臍部,吸氣時慢慢放下,重新托起,反覆操作10次。最後,施術者提拿患者脾俞、胃俞處5次。
2.灸法:①取樑門、中脘、關元、氣海、足三裏穴,按艾條灸法常規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15~20分鐘,10天爲1療程。各型均可用本法。②取百會、足三裏、關元、脾俞、胃俞、中脘穴,按艾條灸法常規操作,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10次爲1療程,療程間隔5~7天。
3.刮痧:重刮大椎、膏盲、神堂、大杼經穴部位,中等強度刮拭中脘,內關、足三裏經穴部位,輕刮脾俞、胃俞、章門經穴部位各3~5分鐘。
4.拔罐:取中脘、天樞、關元穴,每穴施行閃罐20~30下,然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症狀緩解後改爲隔1~2日施術1次。
5.敷貼:①將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搗爲泥糊狀,敷於臍部,每天早、中、晚各熱敷1次,隔4天換藥1次。孕婦及吐血者忌用。一般敷藥6次可愈。②五倍子、升麻、枯礬、五味子各等量,研細末,水調敷貼於鳩尾穴、第二反應點(從鳩尾沿任脈往下摸到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每天換藥1次,連用20~30次。
6.保健功法: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雙上肢放於身體兩側,腹部用力,使上身和雙下肢離開牀面,僅臀部着牀,堅持一會兒,再慢慢恢復到平臥位,反覆作20次。然後雙膝屈曲,雙足踏牀面,將臀部擡起,越高越好,使背部和雙足着牀,堅持1分鐘,恢復原姿勢,休息一會再做,反覆10次。
生活提示:
胃下垂患者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菸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鬱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鍊,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