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不光是頸背疼痛(圖)

時間: 2013-07-13

汪士超

一般人認爲頸椎病無非是頸背疼痛,沒什麼了不起。殊不知頸椎上承頭顱下接軀幹,神經血管分佈交錯密集,處於人體神經中樞的重要部位,還是腦血循環的必由之路,故而是人體事故的多發地帶。一旦發生疾病,必然會影響到心腦血管和中樞神經,造成各類頸源性疾病,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人過中年以後,頸項部慢性軟組織損傷及頸椎間盤退變加重,導致骨質增生及椎體錯縫,引起毗鄰的神經、血管和脊髓受壓,發生錯綜多變的症狀,即爲“頸椎病”。頸椎的前屈活動以4—5和5—6頸椎爲中心,後伸活動以4—5頸椎爲中心,而且下頸段在頸椎活動中所受的應力最大和較集中,故臨牀上4—5、5—6及6—7頸椎間盤變性最早和最常發生。椎間盤遭受急、慢性損傷後產生損傷後修復反應,可形成骨贅與破壞的椎間盤組織和後縱韌帶組成的混合性突出物。其向後外側突出時,壓迫神經根,產生神經根壓迫和刺激症狀;向側方突出,壓迫椎動脈或刺激交感神經,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症狀或交感神經症狀;向後方突出,壓迫脊髓,失代償後產生脊髓壓迫症狀;當突出物介於上述不同部位之間,同時壓迫、刺激不同組織時,即可產生混合型症狀。故臨牀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爲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和混合型五種類型。

此外,還有一些並非罕見的類型會出現一些似乎與頸椎病“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撲朔迷離的症狀,常常導致誤診、誤治,具體如下:

1.頸源性高血壓因椎—基底動脈供血失常,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導致功能紊亂,除頸椎病一般症狀外,還有高血壓。此類病症按高血壓治療多不見效,而頸椎病症狀被控制後,血壓即隨之下降。

2.頸源性腦血管疾病全國每年近100萬腦血管病人中,26%是因頸椎病而誘發。這是由於椎—基底動脈受壓,造成腦供血不足,長期維持這種狀態,就會出現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失明、耳鳴、手足麻木、走路不穩等,甚至發生腦血栓、腦梗塞,有些病人可因此導致偏癱。如及時治療頸椎病,就不會惡化爲中風偏癱等嚴重後果。

3.頸源性心絞痛如果你患“心絞痛”,一般藥物治療無效,應想到是否爲頸椎病所致。這是因支配橫膈及心包的頸椎神經根受到損害,或心臟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所致。病人可出現心前區疼痛,按壓頸椎附近的壓痛區可誘發疼痛,當頭部處於某種特定的位置和姿勢時可使症狀加重,改變位置後則減輕,按頸椎病治療就能收到明顯效果。

頸源性胃炎由於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或損傷,導致機能亢進,通過大腦皮層和丘腦反射性地引起胃腸交感神經機能興奮,出現幽門括約肌過度緊張,舒縮無力,以致胃、十二指腸逆蠕動,促使膽汁返流而損傷刺激胃黏膜,從而引起胃部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4.頸源性抽動症筆者所遇3例,2例爲男性成人,1例爲13歲兒童。病人頭向一側偏斜且頻頻抽動不止,最短一例抽動了4年,最長一例抽動了13年。筆者所遇首例,也差點誤爲帕金森氏綜合徵,但經仔細檢查,發現頸椎病變,即試按頸椎病治療,採用針刀鬆解術治療結合手法正骨及適當的中藥內服,結果一週後病人即中止抽動,不到一月奇蹟般地康復了。

5.頸源性吞嚥困難此類病症是由於下部頸椎椎體骨質增生速度過快,骨贅過大,壓迫緊貼前方的食管,發生炎症、水腫而引起狹窄之故,臨牀上極易誤診爲食管疾病。

由此可見,當一些患者經常出現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眩暈、噁心、嘔吐、失眠、煩躁或有精神抑鬱、視力及聽力障礙、味嗅覺及皮膚感覺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而又久治無效時,不妨查查頸椎,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爲病變很可能在頸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