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有關的飲食

時間: 2012-07-09

            這裏介紹一些溼疹患者應注意的不可以吃和可以吃的食物,僅供參考!糯米
性溫,味甘,滋膩黏滯。《得配本草》中記載:“多食昏五臟,緩筋骨,發風氣,生溼熱。”皮膚溼疹多爲溼熱纏綿,多食久食,溼熱之邪益甚,故當忌之。 羊肉
清・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瘡疥初愈忌吃羊肉。皮膚溼疹亦屬瘡疥範疇,多爲溼熱內蘊之患。《金匱要略》中認爲“有宿熱者不可食之”。因此,患有急性皮膚溼疹之人,忌食爲好。 雞肉
性溫,味甘,雖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作用,但皮膚溼疹者多屬溼熱之邪爲患,雞肉爲肥膩壅滯的溫補食物,應忌之。《隨息居飲食譜》還說它“多食生熱動風”。《飲食須知》亦云:“雞肉,善發風助肝火。”皮膚溼疹之人食之更易引發皮膚瘙癢,加重病情,故當忌食。 雞蛋
甘平補虛之物,但皮膚溼疹以及各種瘙癢性皮膚疾患,勿食之。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指出:“雞子動風氣,不可多食。” 鴨蛋
性涼,味甘,能滋陰,凡患有皮膚病者,包括皮膚溼疹、疥癬、瘡瘍等,皆當忌之。正如《日用本草》所說:“發瘡疥。”《食性本草》中亦云:“生瘡毒者食之,令惡肉突出。” 鵝肉
民間至今仍視爲發物性食品,歷代醫家也視爲大發之物。如明・李時珍曾說:“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莫此爲甚,火薰者尤毒,曾目擊其害。”凡慢性皮膚溼疹及瘙癢性皮膚病患者,切忌服食。 馬肉
性寒,味甘酸。《食療本草》中曾有告誡:“馬肉,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飲食須知》亦說:“馬肉,患疥瘡下痢者,食必加劇。”故凡患有皮膚溼疹,疥瘡瘙癢之人,不宜食之。 驢肉
古代醫家認爲驢肉屬發物。如《本草衍義》中說:“驢肉食之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驢肉,酸平有毒,動風。”所以,凡患有瘙癢性皮膚病者皆當忌之。 雉肉
即野雞肉。性溫,味甘酸,早在唐代即認爲吃野雞肉會“發瘡疥”。《日華子本草》也認爲“有痼疾人不宜食”。所以,患有瘡疥溼疹性皮膚瘙癢之人,應忌食之。 醍醐
是用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屬於一種高脂肪低蛋白食物。其中脂肪含量高達20%,這對原本內溼偏盛的皮膚溼疹之人極爲不利,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告誡:“中虛溼盛者均忌之。” 螃蟹
性寒,民間及古代醫家均視之爲發風動疾的大發之物。如《本草衍義》中說:“此物極動風,體有風疾人,不可食。”皮膚溼疹之人誤食多食之,會加重或誘發皮膚瘙癢的病情,切勿服食。 蝦子
性溫熱,味甘鹹,能補腎興陽,但又是一種發物食品。清・王孟英指出:“蝦,發風動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飲食須知》亦載:“多食動風助火,發瘡疾,有病人勿食。”凡患有皮膚溼疹疥瘡頑癬瘙癢之人,切勿食之。 蚶子
其肉性溫,味甘,能補血、溫中、健胃,是屬一種溫補性食品。清代醫家王孟英曾告誡:“蚶,多食壅氣,溼熱盛者忌之。”皮膚溼疹多屬溼熱侵淫肌膚,多食蚶肉,會加重病情,切勿多吃。 牡蠣肉
性涼,能滋陰養血。《七卷食經》中指出:“有癩瘡不可食。”慢性皮膚溼疹癩瘡之人,宜食清淡滲溼食品,不宜滋陰柔膩之物,故當忌吃牡蠣。 鰱魚
性溫,味甘,有溫中補氣作用。清代食醫王孟英曾指出:“多食令人熱中,動風,發疥。”所以,皮膚溼疹者當忌食之,以防動風發疥,加重皮膚溼疹病情,或引起慢性皮膚溼疹的復發。 帶魚
是一種高蛋白高脂肪的海腥發物食品。如《藥性考》中說:“帶魚,多食發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也告誡:“帶魚,發疥、動風,病人忌食。”尤其是皮膚溼疹及皮膚瘙癢過敏之人,更應忌食之。 青魚蚱
俗稱糟魚、醉鯗,是用青魚(其他如鯇魚、鰱魚亦可)以鹽糝醞釀而成的。根據前人經驗,糟魚醉鯗即屬發物食品。如《隨息居飲食譜》中說:“既經糟醉,皆能發疥、動風,諸病人均忌。”故皮膚溼疹,疥瘡瘙癢者勿食。 石首魚
俗稱黃魚。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開胃作用,但它又是一種發物食品,多食會加重皮膚病的病情。如《本草匯言》中曾說:“石首魚,動風發氣,起痰助毒。”或曰“多食發瘡助熱,病人忌之”。凡皮膚科疾病,包括慢性瘡瘍、蕁麻疹、疥癬、溼疹之人,切勿服食。 鱭魚
俗稱刀魚、鳳尾魚。甘溫補氣,但前人多視之爲發物。如唐・孟詵曾說:“鱭色肉發疥,不可多食。”清・王孟英亦云:“多食發瘡、
助火。”《食物本草》中告誡:“有溼病瘡疥勿食。”所以,患有皮膚溼疹疥癩瘡癬者,切勿食之。 白魚
性平,味甘,能健脾開胃,但民衆及醫家多視之爲發物食品。如《隨息居飲食譜》中即有記載:“白魚發痘排膿。多食發疥,動氣,生痰。”患有皮膚疾病,包括疥癩瘡癬、蕁麻疹、溼疹瘙癢等,皆不宜食之。 章魚
性寒,味甘鹹,能養血益氣。民間多視之爲動風海味食品。《泉州本草》中曾說“有蕁麻疹史者不宜服”。所以,患有皮膚疾病,如慢性溼疹疥癬及蕁麻疹、慢性皮炎者忌食之。 鰣魚
性平,味甘,能補虛損,但它又是一種發物,多食容易發動病氣,加重病情。《本草求原》中就曾說它“發疥癩”。《隨息居飲食譜》也明確告誡:“諸病忌之,能發痼疾。”尤其是像慢性溼疹、皮炎、疥癩等瘙癢性皮膚病人,更應忌食。 鯉魚
性平,味甘,其性主動,發風動疾,民間及古代醫家均認爲它是發物。唐・孟詵曾說:“天行病後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清・王孟英亦有告誡:“鯉魚,多食熱中,熱則生風,變生諸病。”凡患有頑固性皮膚病者,皆當忌食鯉魚。 鯧魚
性平,味甘,亦屬海腥發物。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曾說:“鯧魚,多食發疥,動風。”尤其是患有慢性瘙癢性皮膚病,如溼疹、疥瘡、牛皮癬、蕁麻疹等,切勿多食,否則會誘發病情,瘙癢更劇。 鱒魚
俗稱赤眼魚,生於江河湖泊中。性溫,味甘,能補虛暖胃。根據古代醫家經驗,鱒魚有動風發瘡之性。如《七卷食經》中說“多食發瘡”。《本草綱目》也認爲它“動風熱,發疥癬”。《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動風、生溼。”因此,凡皮膚溼疹以及蕁麻疹、疥癩瘡癬之人,皆不宜食。 黃鱔
性溫,味甘,雖能添精補髓,但又是一種動風食品。如《本草衍義》中說:“鱔魚,世謂之黃鱔,又有白鱔,皆動風。”清・王孟英也認爲“多食動風、發疥”。患有皮膚病瘙癢者,包括皮膚溼疹之人,當忌之。 黃顙魚
俗呼黃刺魚。甘平補虛,前人視之爲發物食品,有發動病氣之力,可加重皮膚病情。《隨息居飲食譜》中就說它“發痘瘡”。《日用本草》也認爲“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因此,患有皮膚溼疹、疥癬、瘡瘍或蕁麻疹者,皆不可食。 櫻桃
性質溫熱而澀,又易導致內熱。唐代孟詵指出:“有暗風人不可食,食之立發。”頑固性皮膚病,多屬暗風之疾。《飲食須知》還說:“櫻桃味甘澀,性熱,宿有溼熱病者,食之加劇。”患有皮膚溼疹之人,法當忌之。 蔥
性質偏熱,有辛溫助熱之弊,且有香竄刺激性氣味,升散而不收。《履峻巖本草》中還說:“蔥,尤發痼疾,狐臭人不可食。”對慢性頑固性皮膚溼疹等皮膚病,忌多吃久吃大蔥,以防誘發或加重病情。 茄子
民間多視之爲發物食品,古代醫家馬志也說它“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本草求真》亦指出:“茄味甘氣寒,服則多有動氣,生瘡。”《飲食須知》也認爲“多食動風氣,發瘡疥”。因此,患有慢性頑固性皮膚病人,切忌多食之。 芫荽
又稱香菜,也屬辛辣溫熱的刺激性發物食品。如《千金・食治》中說:“食之發宿病,金瘡尤忌。”《食療本草》中也認爲:“根發痼疾。”尤其是各種慢性皮炎溼疹之患,更應忌食之,否則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芥菜
民間及中醫多視之爲“發物”食品。如宋代醫家就說:“芥菜,多食動風。”清代醫家王士雄也認爲:“春芥發風動氣,病人忌之。”尤其像皮膚溼疹之類的瘙癢性皮膚病,切勿多食之,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 香椿頭
民間及古代醫家均視之爲發物,有誘發和加重皮膚瘙癢之弊。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指出:“多食壅氣動風,有宿疾者勿食。”凡患有皮膚瘙癢病者,包括各種皮炎溼疹疥瘡之類,皆不宜食。 此外,皮膚溼疹患者還應當忌吃洋蔥、大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花椒、桂皮、韭菜、竹筍、萵苣、蘑菇、烏賊魚、鱸魚、鰷魚、鱅魚、牡蠣肉、海帶、海蜇、淡菜、紫菜、大棗、桂圓、荔枝、飴糖、蜂蜜、王漿、豬頭肉、肥豬肉、公雞、白酒、人蔘、黃芪、黃精、紫河車、銀耳、燕窩等 赤小豆
根據歷代醫家的經驗,赤小豆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清熱去溼、健脾止瀉的功用,皮膚溼疹多因脾虛失運,溼毒爲患,藉助赤豆健脾利溼、清熱利水的作用,皮膚溼疹患者食後有利於康復痊癒,故無論急慢性皮膚溼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將赤小豆研爲極細粉末,撒患處或用雞蛋清調和塗患處,亦頗適宜。 薏苡仁
性涼,味甘淡,有健脾、利溼、清熱的作用,皮膚溼疹,溼熱爲患,食之頗宜。《本草新編》雲:“凡溼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陰陽不傷,溼病易去。……用薏仁一、二兩爲君,而佐之健脾去溼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溼而健脾,利溼而不傷正,補脾而兼能利溼,藥食兼用,最爲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藥亦食,能補脾胃、化溼熱。皮膚溼疹者食用,有藥療食療之效,有藥補食補之功。《藥品化義》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串,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皮膚溼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運而溼熱去,有利於治癒溼疹頑症。 綠豆
性涼,味甘,有清熱、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醫家認爲它可以“主丹毒煩熱,風疹”,“治痘毒”,“療癰腫痘爛”等皮膚疾患,均借其清熱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膚溼疹者食之,有助於祛溼清熱。 冬瓜
性涼,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熱作用。《本草從新》說它能“利溼去風”,故對急慢性溼疹者有益。 瓠子
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溼。有醫藥書中說它治“瘡毒”,皮膚溼疹也可以說是一種瘡毒之病,食用瓠子清利溼熱則溼疹可愈。《滇南本草》載:“治諸瘡膿血流潰:瓠子用蕎麪包好,以火燒焦,去面爲末,服之。”這與頑固性溼疹伴感染相似。簡單有效的食法以煎湯服用爲宜。 絲瓜
性涼,味甘,皮膚溼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熱、涼血、解毒的效果。《醫學入門》中曾說:“治男婦一切惡瘡,小兒痘疹餘毒,並乳癰、疔瘡。”這類病症,多因溼熱爲患,同皮膚溼疹一樣,食用絲瓜,均能達到去溼熱、解溼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膚溼疹者宜食,可使溼熱之邪從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飲,同樣可以收到清利溼熱的效果。 山藥
性平,味甘,功在補脾胃、健脾運。中醫認爲,脾爲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溼,皮膚溼疹患者緣於脾失健運,溼熱內生。常吃山藥健脾胃而水溼漸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湯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滲溼,故皮膚溼疹者宜食。《用藥法象》中說茯苓淡能利竅,益脾逐水,除溼之聖藥。《藥品化義》中說它:“治下部溼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這些都與下肢皮膚溼疹一樣,同爲溼熱爲患,故皮膚溼疹者宜常食之。 馬蘭頭
性涼,味辛,有涼血、清熱、利溼、解毒的作用。《四川中藥志》稱“除溼熱,利小便”。《本草正義》認爲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所以,溼疹患者,食之最宜。 枸杞子
性涼,味甘苦。《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消熱毒,散瘡腫”。皮膚溼疹患者如感到皮膚瘙癢或發出紅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黃,口鼻火熱的現象,可能是血熱所致,枸杞頭有清理血熱作用,用枸杞頭煮湯飲服,可見療效。 黃瓜
性涼,味甘,可除熱、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載:“解瘡癬熱毒。”《本草求真》說,黃瓜“氣味甘寒,服此能清熱利水”。故溼熱爲患的皮膚溼疹病人,宜常吃黃瓜,生吃、涼拌、燒食皆可。 金針菜
俗稱黃花菜。有清熱利溼的作用,凡急性或亞急性皮膚溼疹以及合併感染者,均宜常食。《日華子本草》雲:“金針菜治小便赤澀。”《本草綱目》說它“消食,利溼熱。”實質皆取金針菜涼降之性,溼去熱清,溼疹自愈。近代有學者認爲,常吃金針菜,能增強皮膚韌性和彈力,保護表皮與真皮組織細胞,加速皮膚毛細血管血液循環,抵禦內外各種不良因素對皮膚的刺激侵蝕,對皮膚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水芹
性涼,味甘苦,能清熱,又能利水。《貴州民間方藥集》說它“解熱利尿,驅風”。皮膚溼疹可以通過利水溼、清邪熱,而改善溼疹病人的症狀。 荸薺
性寒,味甘,能清熱、化痰、消積。唐・孟詵說它“消風毒”。《本草再新》記載:“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前人還有用治“黃疸溼熱,小便不利”。這些都說明荸薺有消風、清熱、利溼的功效,故皮膚溼疹患者宜食之。 金銀花
性寒,味甘,最善清熱解毒,皮膚溼疹合併
感染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載:“金銀花清熱,解諸瘡。”《生草藥備要》說它“去皮膚血熱”。《本草備要》亦稱:“治疥癬。”尤其是急性和亞急性皮膚溼疹患者,用金銀花煎水代茶,頗有裨益。 蛇肉
有祛風、殺蟲之功,歷代醫家多用於治療皮膚病。《本草綱目》早有記載:蟒蛇肉“去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癧風,疥癬惡瘡”。《藥性論》載:烏蛇肉“治熱毒風,……瘸癢疥等”。《開寶本草》亦說;烏蛇“主諸風瘙癮疹,疥癬。”《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皮膚化膿性疾病(即皮膚溼疹反覆發作、膿皰癤癰等):取大的烏梢蛇1~2條,宰殺後煮作菜(一般烹飪法),喝湯食肉,連吃3~4次,用以預防有一定效果。” 鯽魚
有健脾利溼的功效,皮膚溼疹者宜食。《醫林纂要》認爲:“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所以可貴耳,”《本草經疏》認爲鯽魚能“主諸瘡久不瘥”。並說“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烏魚
俗稱黑魚。能補脾、利水,歷代醫家常用以治水腫、溼痹、疥癬等。《醫林纂要》曾介紹:“治一切風瘡頑癬疥癩,年久不愈者:烏魚一個。去腸肚,以蒼耳葉填滿,外以蒼耳安鍋底,置魚於上,少少着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入鹽、醬,功效甚大。”慢性皮膚溼疹亦屬“一切風瘡頑癬”之類,也可依照此法,是取烏魚利水除溼之功。 泥鰍
性平,味甘,既能補中氣,又可祛溼邪,急慢性皮膚溼疹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記載:“煮食治瘡癬。”現代《四川中藥志》亦云:“利小便,治皮膚瘙癢,疥瘡發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