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導航之頸椎病的防治

時間: 2011-06-20

健康導航之頸椎病的防治

什麼是頸椎病

頸椎病又名頸椎綜合徵,是因頸椎發生病變而導致的一種疾病。確切的說,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改變,致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到損傷,如壓迫、刺激、失穩等,由此產生一系列臨牀綜合症狀,稱之爲頸椎病。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有兩條:

(1)          臨牀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2)          具有典型頸椎病臨牀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診斷爲頸椎病。

但對臨牀上無主訴與體徵,而在X 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爲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陽性所見加以描述。

頸椎病的主要表現和特點是什麼?

根據臨牀表現頸椎病可大致分爲5種類型。

1、神經根型頸椎病:以神經根受累爲主要特點。其主要症狀表現是:

(1)頸肩臂痛和手指麻木感:疼痛爲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特徵。急性期病人頭部活動可引起頸、肩、臂部疼痛,或呈上肢放散痛,常伴有手指麻木感,夜間較重,影響休息。慢性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痠痛,上肢竄痛或指端伴麻木感。

(2)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表現爲病人持物時易脫落及運動功能障礙。

(3)頸部發僵:頸椎病人常有頸部發板的症狀,急性期表現爲頸後部一側或雙側肌肉緊張,局部有壓痛。

2、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椎的生理結構發生變化以直接刺激椎動脈使之痙攣而表現的某些具體症狀。其主要表現是:

(1)眩暈: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人的常見症狀,病人改變頭頸部體位,如頸椎伸展或旋轉動作時可出現眩暈症狀。

(2) 頭痛:頭痛和眩暈可同時出現。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常見原因。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枕大神經,臨牀上可見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可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疼痛性質爲間隙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有灼熱感,少數病人患部呈現痛覺過敏,觸及患部頭皮時,疼痛難忍,甚至觸動頭髮即感劇痛。

(3)視覺障礙:輕型病人視物不清或有複視症狀,少數重症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這是由於頸椎病變引起椎-基地動脈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損傷所致。

(4)突然摔倒:當病人轉動頸部時突感下肢發軟而摔倒。發病時病人意識清晰,在短時間內病人能自己起來行走。

3、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椎的生理結構發生變化以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從而表現出交感神經支配區的臨牀症狀爲特點。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人臨牀上常見症狀有:偏頭痛、視力模糊、睜眼無力、半身痠麻感、肢體發涼感或灼熱感、肢端痛、出汗異常及心率紊亂等。此外,有的患者還表現爲心動過緩、血壓偏低、噯氣頻頻及胃腸蠕動增加。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常常與其它類型頸椎病相伴存在。

4、脊髓型頸椎病:由於脊髓受壓迫而出現臨牀症狀爲特點的頸椎病,這一型的頸椎病又可分爲中央型、錐體束型及橫貫性。其主要表現是;

(1)中央型病變:病人多感覺整個上肢麻脹、無力。病人手部小肌肉常受累,表現爲手部動作遲鈍以致持筷、系口、寫字等動作感到困難,因而臨牀上病人手指精細動作功能障礙爲此型病變的特徵。多數病人自覺無名指及小指麻木。由於是頸髓灰質的前角細胞和后角細胞受累,以前角細胞的損害較突出,前角細胞對其所支配的肌纖維具有營養作用,故前角細胞受損後可見其支配的肌肉發生萎縮,多見於手指間肌、魚際肌萎縮等。

(2)錐體束型病變:中央型病變發展,常可使錐體束受累。輕症病人自覺下肢麻木、無力,可出現下肢踏棉感。重症病人自覺下肢發緊,行走困難,以摔倒。

(3)橫貫性病變;在錐體束型病變的基礎上,病變如向周圍擴展,則位於前側索部的脊髓丘腦束可發生缺血性損傷。病人多見於前胸部以下麻木感。臨牀表現除具有錐體束損害所引起的症狀外,前胸部胸2~7平面以下常呈現痛溫覺減弱或消失,重症病人可出現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5)混合型頸椎病:此型頸椎病在臨牀上最爲多見,同時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症狀者,則爲混合型頸椎病。一般常見的有神經根型與椎動脈型混合症;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與交感神經型混合症;神經根型和交感神經型混合症;而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混合症較爲少見。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過程是相當複雜的,但是下列因素在本病的產生和復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退行性變:隨着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頸椎間盤退行性變,以及由此而致的整個頸椎和頸椎其他部位,如小關節韌帶的退變是頸椎病的主因。另外,由於不斷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也可逐步出現退行性變。

(2)          慢性勞損: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的最大限度的活動。這種勞損易被忽視,但它是造成頸椎關節退變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睡眠的不良體位、工作的姿勢不當及不適當的體育鍛煉等。

(3)          頭部外傷:根據相關資料表明,頸椎病患者中約有半數病例與外傷有直接關係。如交通意外、工作與生活中的意外、運動性損傷、不得法的鍛鍊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或加劇頸椎退變。

(4)          咽部炎症:資料表明,當咽部及頸部有急慢性感染時,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症狀加重。由於該處的炎性改變可直接刺激臨近肌肉、韌帶,或通過豐富的淋巴系統使炎症在局部擴散,以致造成該處肌張力低下、韌帶鬆弛和椎關節內外失衡,破壞了椎體間的穩定性。

(5)          發育性椎管狹窄: 許多臨牀資料表明,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與頸椎病發生有直接關係。椎管狹小者,當受外傷,甚至輕傷時也易發病。而大椎管者不宜發病。發育性椎管狹窄者應及早手術減壓。

此外,頸椎先天畸形,如先天椎管融合、第一頸椎發育不全或伴顱底凹陷症、脊突畸形等,也會造成頸椎病。

理療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1)用透熱、直流電等可消除神經根及周圍軟組織的炎性水腫。

(2)可改善脊髓、神經根及頸部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況。

(3)可緩解頸部肌肉筋攣,在作頸椎牽引時輔助理療也可以改善頸部軟組織的血液循環。

(4)可延緩和減輕椎間關節、關節囊、韌帶的鈣化和骨化過程,增強肌張力。

(5)改善小關節功能、全身鈣磷代謝及植物神經功能。

頸椎病的自我牽引療法

自我牽引療法是一項十分簡單而又可立竿見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外出及工作中,如突然感到頸部痠痛或肩背部及上肢有放射痛時,可採用如下方法:

雙手十指交叉合攏,將其舉過頭頂,置於枕頸部,之後將頭後仰,雙手逐漸用力向頭頂方向持續牽引5~10秒,如此連續3~4次,即可起到緩解椎間隙內壓力的作用。

此種療法的原理是利用雙手向上牽引之力,使椎間隙牽開,這樣即可使後突之髓核有可能稍許還納,也可以改變椎間關節之列線,而起到緩解症狀的做作。但本法對於椎管狹窄,尤其是伴有黃韌帶肥厚者不適應,因其可加劇黃韌帶突向椎管內的程度而使症狀加重。

頸椎功能的自我鍛鍊

(1)          頸項牽拉:先做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① 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式 。③低頭看地,以下頜能觸及胸骨柄爲佳;④還原。動作宜緩慢進行,以呼吸一次做一個動作爲宜。左右交替進行。

(2)          往後觀看:先做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 ① 頭頸向右側,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後方看;④還原。動作要配合呼吸,緩慢進行。

(3)          回頭望月:先做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 ① 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上身也隨同略向右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仰望天空;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後上方盡力轉,上身也隨同略向左轉,雙目轉視左後上方,仰望天空;④還原。呼吸一次做一個動作。

以上三個動作,主要是練習頸部的伸屈與旋轉功能。 輕症患者可加練習側彎動作。眩暈型患者如做頸部旋轉動作有副作用,宜暫停練習往後觀望及回頭望月動作。

頸椎病自我點穴按摩療法

(1)          用拇指點、壓或彈撥合谷、陽池、曲池、風池等各穴一分鐘。

(2)          用食指、中指點火彈撥少海穴一分鐘或者以第二、三、四指點、壓患側肩井穴一分鐘。

(3)          以中指或拇指輕輕點壓患側缺盆穴1~2分鐘,或以雙手拇指點撥風池穴1~2分鐘,或以中指點壓患側完骨穴1~2分鐘。

(4)          用雙手輕捋兩側頸肌,用食、中、無名指向正中線彈撥患側頸肌2分鐘,彈撥健側頸肌1分鐘。

(5)          雙手十指交叉,用手掌根部向後夾提頸肌2分鐘,然後用手由肩至手反覆提捏按摩多次。

(6)          自我鍛鍊頭頸部活動,前屈、後仰、左右轉動,先健側、後患側,徐徐轉動,不可用力過猛。每個動作2分鐘左右,次數多少因人而異。

選穴:共四個:①腕骨:在兩手掌外側第五掌指關節和腕關節之間。②外關:在兩前臂的腕關節後三橫指處,尺撓骨正中。③肩井:在肩峯與大椎穴連線的中點。④   風池:在頭後枕骨下方的兩旁凹陷處。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尖端作爲手法指,首先從腕骨開始,依次爲外關、肩井、風池。在穴位上先行由輕漸重的按壓5~ 7分鐘,再在穴位上行順時針按揉5~7分鐘,再點穴的同時,輕輕轉動頸部至點穴完畢,每日兩次,每次10~15分鐘即可。

頸椎病的推拿治療

目前運用推拿治療頸椎病是臨牀上很普遍而且很有效的方法,此療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復錯縫等作用。但是因爲頸椎病的種類和臨牀症狀表現不一樣,而且頸部是人體生理結構較複雜的部位,在治療上要求很嚴謹,針對性強。比如脊髓型頸椎病,按摩療法應慎用。推拿按摩在治療上是醫學,醫學就要講究科學,頸椎病只有通過科學的、專業的、系統的診斷和治療才能達到康復的目的。(具體手法略)

典型病例

患者劉女士,女,45歲,老師。自訴一年前開始頸背痠痛僵硬,頭活動受限,活動時伴有摩擦音,半年後,手和右臂撓側開始出現串麻感,並伴輕度頭暈頭痛。低頭或向左側屈頸時出現肩部牽拉痛,仰頭時右手出現串麻感至今一年有餘。曾服用中藥及理療等均效果不大。通過檢查,頸部肌肉僵硬,頸椎曲度變直,項韌帶鈣化,頭部轉動時有彈響音,低頭時左側頭部、右側肩部有明顯牽拉痛,仰頭時右手有串麻感,頸4~6椎旁明顯壓痛,臂叢牽拉試驗陽性。X線正側位顯示頸椎5~6椎間隙變窄,上下椎體後緣明顯骨質增生,項韌帶鈣化,頸曲度變直。

經過多種常規推拿手法和特色正骨手法治療(每週推拿治療3次,10次一個療程),治療第一個療程後,頸肩痛疼和手麻症狀明顯減輕,右小指麻木明顯好轉。之後又推拿1個療程,所有症狀均消失,臂力和握力增強,後又鞏固一個療程,至今已過去3年頸椎病未再復發,一般情況良好。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