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糖尿病足難治性潰瘍患者的護理

時間: 2011-03-2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而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主要臨牀表現爲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和肢端壞疽等症狀,處理不當有截肢的危險(1)。我科於2004年3月收治了1例1型糖尿病腎病合併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經採用局部清創、抗生素加胰島素對患肢的創面溼敷處理,配合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環等一系列綜合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4個月後,患者傷口癒合好,避免了截肢,痊癒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70歲,幹部,糖尿病史3年,因不規律飲食,不按時用藥,血糖控制不穩定。加上長期臥牀,使用熱水袋不當,使右足背部皮膚燙傷,水皰形成,導致潰爛2月入院。入院診斷:1型糖尿病腎病合併右足感染。入院後查體,顏面及雙下肢浮腫,營養差,小便失禁。訴雙下肢麻木、足部疼痛,右足背部傷口面積6cm x 4cm,深度2cm潰爛面,有濃性分泌物滲出,伴有惡臭味,評估爲糖尿病足Ⅲ級(2)。實驗室檢查空腹毛細血管血糖19.8mmol/L,餐後2小時血糖25.3mmol/L,尿糖(+ +),尿蛋白(+ +),尿酮體(-)。入院後合理安排飲食,用短效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並給予抗感染治療,用頭孢噻肟鈉4g,甲硝唑200ml,克林黴素0.6g,靜脈滴注1次/天。輔以改善微循環654―2肌肉注射1次10mg/天。足部傷口給以清創處理後,局部以創面溼敷治療爲主,4個月後患者傷口癒合出院。隨訪6月,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患者年齡大,老伴近年又去逝,而唯一的女兒工作又忙,加上病程長,在院外治療效果不佳,怕截肢後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方便,又給女兒增加負擔,心理壓力很大。護士應主動關心和安慰病人,向患者說明情緒不穩定、心理負擔對傷口癒合、血糖穩定、機體抗病能力有很大影響。每次換藥後將創面好轉的情況告訴患者及其家屬,使患者有一個很好的心理狀況,積極配合治療。

2.2 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足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採用科學的飲食,可減輕β細胞的負擔,使血糖穩定,減少血管併發症,有利於傷口癒合(2)。一方面,對本患者安排的飲食是在不增加腎臟負擔的前提下,與營養師共同商量飲食計劃,並給患者及其家屬提供飲食治療資料。每日主食5兩,瘦肉類75克,魚湯100克,蔬菜600克,雞蛋2個,無糖牛奶300ml,增加粗纖維食物,可在睡前或兩餐之間加食一根黃瓜,讓患者合理飲食。另一方面,隨時監測血糖變化,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10.0 mmol/l以內,促進潰瘍的癒合。

2.3 創面處理及護理

常規局部消毒後,對局部壞死組織採用“蠶食法”,即逐漸清除壞死組織,少量多次清創。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2)。具體做法是:先用3%過氧化氫消毒液沖洗創面,用無菌剪刀剪去壞死組織,以不損傷正常組織或不出血爲宜。再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用無菌紗布輕輕擦乾創面,用敏感抗生素灑於創面,然後用生理鹽水加胰島素溼潤紗布覆蓋創面並進行包紮。每日換藥1~2次,30天后創面滲出減少,分泌物無臭味時將3%的過氧化氫消毒液改爲2%呋喃西林溶液沖洗創面,可充分清除膿性分泌物,改爲隔日換藥,50天后,創面開始縮小,新生的肉芽組織已生長,將2%呋喃西林溶液改用生理鹽水溶液沖洗創面,1周換藥2次。根據傷口情況逐漸延長換藥次數。指導患者每次換藥後伸直肢體,擡高患肢,按摩局部皮膚,促進肢端的血液迴流。同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讓患者少走路,儘量不壓迫足背部傷口。結果:右足創面108天癒合,局部皮膚色素沉着。

3 小結

   糖尿病病人組織內含糖高,宜於細菌生長繁殖,白細胞出現吞噬能力的異常改變,殺菌能力減退,使皮膚的感染率增強,傷口難以癒合(3)。胰島素是調節糖代謝的重要激素,在早期可以改善白細胞功能,特別是化學趨附、吞噬作用。局部溼敷可加速局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促使肌糖元的合成,降低局部皮膚血糖濃度,減少滲出,加快組織修復和創面癒合。與敏感抗生素聯合應用能對抗厭氧菌及需氧菌的感染,有效地抑制細菌生長繁殖,改善細胞代謝,利於藥物吸收,促進了創面早期癒合(3)。本例採用的飲食護理,控制血糖,抗感染及改善微循環治療,加上良好的傷口護理方法在潰瘍癒合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避免了截肢,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上一篇:肝硬化腹水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