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心肌炎

時間: 2012-08-04
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屬祖國醫學的“心悸”、“胸痹” 範疇。心悸又是“驚悸”和“怔忡”的總稱。   本病中醫治療時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二大類型:
  (1)急性期   症狀:突然發熱咳嗽,心悸煩躁,胸悶、胸痛,甚或喘憋不適,乏力倦怠以活動後加劇明顯,眠差納少,溺黃便乾結,舌苔白厚或薄黃、厚膩,脈細無力或結代。現代醫學檢查心肌酶譜較高,血常規白細胞偏高,1—2萬mm 3/ L以上,分類中性偏高。心電圖可見ST-T缺血改變。   方藥:銀翹散加減。
  金銀花20g,連翹12g,荊芥10g,淡竹葉10g,大力子10g,蘆根15g,板藍根20g,魚腥草20g,全瓜蔞15g,甘草6g。
  發高熱時加石膏30g,天花粉12g;咳嗽痰黃加黃芩10g,桑白皮12g,知母10g。   症狀:有外感病史半月~1月,又因過度勞累而發病。症見突然胸悶憋氣,胸痛、心悸氣短,乏力出汗,眠差、納少,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日二三次。舌質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或細而結代。現代醫學檢查可見血清心肌酶譜升高。心電圖可見ST-T缺血改變。   方藥:生脈散合桂枝湯加味。
  紅參6g,麥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2g ,黃芪20g,大棗10g,生薑10g,全瓜蔞20g。若陽氣偏虛,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5g,炮姜10g ;伴有肢腫尿少者再加茯苓15g,車前子15g,澤瀉12克。出汗多者加龍骨20g,麻黃根10g,浮小麥15g。
  (2)慢性期   症狀:心悸短氣,倦怠乏力,面色少華,自汗,盜汗、口燥咽乾。稍動則心悸短氣、乏力等症狀加重。夜間眠差、納差,二便尚可。舌質偏紅,少苔或薄苔,脈細弱或結代。   方藥:生脈散合加味炙甘草湯。
  西洋參6g,麥冬12g,五味子10g,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2g,阿膠15g,炙甘草10g,生薑6g,麻仁10g,生地12g,大棗12g。
  若便溏者去麻仁、生地;眠差多夢者加棗仁12g,夜交藤20g;胸悶憋氣加瓜蔞15g,薤白10g,半夏10g,以宣痹通陽;口乾夜甚加石斛15g,花粉10g,生津止渴;胃納呆滯,不思飲食加砂仁10g,陳皮12g,木香6g,以開胃。   症狀:心悸氣短,胸悶刺痛,倦怠無力,活動後心悸氣短加重,面色晦暗,胃納不佳,二便尚可。脈細澀,舌質黯淡或有瘀斑。   方藥:生脈飲合丹蔘飲加味。
  黨蔘15g,五味子10g,麥冬12g,丹蔘20g,檀香10g,砂仁1 0g,川芎12g,當歸尾15g,元胡索12g,炙甘草10g,生黃芪20g,瓜蔞20g。
  若舌質紫黯,刺疼較重則加桃仁10g,紅花6g,活血化瘀。氣虛較重去黨蔘,改用紅參6g;若有熱象、口乾、苔薄黃者,則用西洋參5g,以滋陰益氣。眠差不寐加棗仁12g,夜交藤20g,以養心安神。   哪些中成藥可以治療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
  心肌炎到了恢復期僅有心悸,胸悶,乏力不適,心電圖正常或有輕度ST T改變,輕度心肌缺血,輕度心律失常等情況時,以調養善後爲主。此時選用中成藥治療,既方便,又經濟,且效果可靠。
  (1)歸脾丸(《濟生方》)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2)柏子養心丸(《體仁彙編》)   功用:養心安神,補腎滋陰。   (3)天王補心丹( 《攝生祕剖》)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4)補中益氣丸(《脾胃論》)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5) 生脈飲口服液(《內外傷辨惑論》)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臨牀應用:用於心肌炎恢復期氣陰兩虛而見心悸、乏力、少氣、自汗、口乾、脈細、苔少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