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房顫動患者電覆律前後血漿BNP濃度

時間: 2012-09-22

關鍵詞 心房顫動 利鈉肽 腦 電覆律 心臟 預後 陳愛中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心房顫動患者電覆律前後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濃度變化的臨牀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96例慢性心房顫動患者(實驗組)入院時、電覆律後24 h、30 d血漿BNP濃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同時檢測70例無心房顫動患者(對照組)入院時的血漿BNP濃度。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入院時的BNP濃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97±32) pg/mL 比 (53±12)pg/mL,P<0.05],實驗組電覆律前與電覆律後12 h、30 d的血漿BNP濃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97±32) pg/mL 比 (83 ± 13)pg/mL,P<0.05;(197±32) pg/mL 比 (79 ± 11)pg/mL,P<0.05],電覆律成功組BNP濃度明顯低於電覆律失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9 ± 11) pg/mL 比 (114 ± 15)pg/mL,P<0.05]。結論 檢測血漿BNP濃度有助於評估心房顫動預後。   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的研究爲心力衰竭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展示了良好的前景。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從大腦到心室以及心房都能分泌BNP[1-2]。本文對96例單純慢性心房顫動病人的血漿BNP濃度進行回顧分析,探討血漿BNP對慢性心房顫動預後的評估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2年01月~2007年10月在平利縣醫院住院,診斷爲慢性心房顫動的患者96例(實驗組)爲研究對象,其中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47例(陣發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59~85 歲,平均74歲;持續性心房顫動49例(持續組),男24例,女25例,年齡56~84 歲,平均73歲。另外選擇其他無心房顫動的患者70例爲對照組,包括血液系統疾病29例、內分泌系統疾病27例及精神心理疾病14例,男36例,女34例, 年齡56~85歲,平均74歲。
  實驗組的入選標準:①臨牀表現和心電圖符合慢性心房顫動的診斷標準[3];②血生化、心電圖、X線等常規檢查及超聲心電圖檢查示患者心功能無異常,心臟B超結果顯示心房內無血栓形成,沒有合併其他疾患的相關證據;③在調查過程血生化、心電圖、X線、超聲心電圖等檢查中無心內膜炎、心肌炎及其他心律失常等心臟疾患的發生證據;④在研究期間血生化檢查無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的相關證據;
  對照組排除下列情況:①病情嚴重者;②合併白血病;③超聲心電圖檢查示患者心功能異常,血生化、心電圖、X線、超聲心電圖等檢查顯示合併心內膜炎、心肌炎及其他心律失常等心臟疾患;④血生化檢查有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的相關證據;⑤有呼吸系統疾病;
  實驗組入院時、復律後24 h、30 d和對照組在入院時分別採集血液標本,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BNP濃度。實驗組均在入院時、復律後24 h 及30 d後行超聲心動圖檢查並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1.2 研究方法
  回顧分析2組的症狀體症及治療轉歸,並對實驗組入院時、電覆律後24 h、 30 d 後的血漿BNP濃度及LVEF數值和對照組入院時血漿BNP濃度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 10. 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 表示,計量資料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採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 0. 05 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牀情況

  實驗組患者入院時有不同程度的心絞痛發作、有症狀的低血壓、個別患者合併有預激綜合徵。實驗組患者行經胸壁體外電覆律治療,電覆律能量雙相波除顫器100 J,單向波除顫器200 J,放電後立即行心電圖檢測。若失敗,靜脈給予胺碘酮1.5 mg/kg~2 mg/kg稀釋後10 min內注入,隨後以滴速0.2 mg/ min~1.0 mg/ min 靜脈泵入維持,並根據心房顫動患者心室率控制情況,調整胺碘酮用量,必要時可再靜脈注射75 mg~150 mg,病情穩定後維持並改每日口服胺碘酮200 mg。共有79例轉覆成功,其中21例復發(復發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73±16)歲,最終有58例電覆律成功(成功組),男28例, 女30例,年齡(72±15)歲,38例復律失敗(失敗組),男18例, 女20例,年齡(74±17)歲。
2.2 患者血漿BNP濃度比較
  實驗組入院時BNP濃度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97±32) pg/mL 比 (53±12)pg/mL,P<0.05];但陣發組和持續組入院時BNP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99±33) pg/mL 比(193±21)pg/mL,P>0.05]。實驗組中電覆律成功的成功組電覆律前與電覆律成功後24 h及30 d的血漿BNP濃度比較見表1。 表1 實驗組患者電覆律前後血清BNP濃度比較(x±s ) [ pg/mL]與電覆律前比較,*P<0.05; 與失敗組比較,1)*P<0.05
2.3 實驗組左心室射血分數電覆律前後的比較
  實驗組電覆律前與電覆律後24 h及復律後30 d的LVEF 值比較見表2。
表2 實驗組患者電覆律前後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 (x±s )3 討 論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