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大腸癌肝轉移的幫兇

時間: 2012-09-06
隨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羣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在西方國家發病率較高的大腸癌在我國也逐年增加,成爲繼肺癌、胃癌、肝癌之後的第四位常見惡性腫瘤。有超過三成的晚期大腸癌患者發生肝轉移,而肝轉移是導致手術治療失敗和影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原因,其5年死亡率接近100%。大腸癌的發生和肝轉移的確切機制是什麼?如何尋找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藥物,用何種手段預防大腸癌的肝轉移,以提高患者的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一直是困擾臨牀醫師和醫學研究人員的難題。

  經過十餘年的潛心臨牀研究,綜合動物實驗、細胞培養、免疫組化及基因沉默等最新的醫學研究技術,我們對收集的大量臨牀標本及動物模型進行了系列研究,並得出一些新的結論。

  癌變病因高危細胞不“自殺”

  我們在人體大腸癌標本和動物模型中觀察到一種特殊的細胞死亡方式——“細胞凋亡”,即細胞因爲多種原因主動死亡,也稱“自殺”。正常情況下,有癌變傾向的細胞可以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誘發“凋亡”。而在大腸癌發生過程中,由於調節凋亡的基因發生改變,使其凋亡受到抑制,導致大腸黏膜出現癌前病變,進而發生癌變。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我們以一種阿司匹林類藥物——舒林酸作爲細胞凋亡誘導劑,在小鼠身上驗證大腸癌發生的不同階段。發現該藥可誘導即將癌變的細胞凋亡,達到預防和治療作用,且預防的效果優於治療效果。

  趨化因子引導腫瘤“定向”轉移

  課題組根據國際上最新的趨化因子和趨化因子受體生物軸理論,觀察到大腸癌向肝臟轉移是通過癌細胞上的趨化因子受體,與肝臟內的趨化因子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大腸癌向特定器官(肝臟)轉移的分子基礎理論,而且利用一種新的小分子化合物MD3100,在動物體內對癌細胞的肝轉移進行了實驗治療,取得了明顯的抗肝轉移效果。

  特殊蛋白停止傳導“死亡信息”

  研究發現大腸癌發生中存在一種重要的分子機制,即癌細胞可以同時表達Fas蛋白和Fas受體。在正常細胞中,二者結合並“誤殺”自己。有趣的是當癌細胞發生基因改變時,它們不能傳導死亡信息,且對凋亡進行“殊死抵抗”,並意外地啓動了正常的淋巴細胞的死亡通道。這時癌細胞開始對具備免疫能力的淋巴細胞主動出擊並將其殺死,巧妙地逃脫了免疫系統的追殺,使癌細胞“起死回生”,繼續“肆虐”。這兩種現象被稱爲“Fas抵抗”和“Fas反擊”。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採用小RNA干擾技術,阻斷了該通路,爲開闢新的大腸癌基因療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6-10
肝臟是結直腸癌血行轉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結直腸癌肝轉移是結直腸癌治療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約有50~6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初診時或根治術後發生肝轉移,其中絕大多數患者(80%—90%)的肝轉移竈無法獲得根治性切除。所以結直腸癌肝轉移也是結直腸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肝轉移竈無法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6.9月,5年生存率小於5%,而肝轉移竈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30%~40% 。大腸癌合併肝轉移接受愛必妥(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治療後,可以達到:肝轉移竈完全切除率明顯增加,達到更高的R0切除率(使不可切除病竈變爲可切除),提供治癒可能的選擇。尤其是KRAS基因正常者獲得好處更多,延長生命。愛必...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6-10
基因治療目前剛剛興起,療效不是很肯定,肝轉移竈根據轉移竈的大小個數決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