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發病機理和臨牀表現

時間: 2011-11-22

胃炎的病因和發病機理:
    急性胃炎的病因分爲外源性和內源性兩類。凡從口入胃引起胃炎的稱爲外源性病因,常見的是化學性因素(包括飲酒、藥物),物理性因素(食物溫度過熱、機械損傷),細菌(尤爲常見的是幽門螺旋菌)或是細菌毒素等。凡損害因子通過血循環到達胃粘膜引起胃炎者,稱爲內源性病因,常見者爲全身感染性疾病(白喉、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尿毒症、肝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以及應激等。

     慢性淺表性胃炎常爲急性胃炎遷延不愈或是反覆發作演變而成,也可以發展爲慢性萎縮性胃炎。此外。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後,膽汁自十二指腸反流至胃內,也可以導致慢性胃炎。上述致病因素破壞胃粘膜屏障,從而在胃腔內大量氫離子經胃上皮反瀰漫散入粘膜內引起炎症反應,甚至出現糜爛。近年來發現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膜活檢標本中常可以檢查出幽門螺旋菌,幽門螺旋菌是微需氧的革蘭氏陰性菌,其與慢性胃炎之間的關係,還有待研究。

    胃萎縮伴有惡性貧血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血清中含有壁細胞抗體,內因子抗體等自身抗體外,胃體粘膜有淋巴細胞核漿細胞浸潤,體外原始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和白細胞移動一直試驗亦異常,提示細胞免疫反應應在其發病機制中起作用。

胃炎的臨牀表現:
    急性胃炎常在進食不潔食物後發病,主要爲上腹部不適、疼痛、噁心、嘔吐和食慾不振等,如伴隨腸炎,則有腹瀉,體檢可發現上腹有輕壓痛。病程短暫,數天內症狀即可以消失。慢性胃炎患者可以無任何症狀和體徵,但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涼,有時候進食後立即會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這在胃竇炎患者中尤爲突出,病程遷延不愈。萎縮性患者大多數是老年人,很少有胃腸道症狀。萎縮性患者含有胃底腺的胃體部粘膜瀰漫性萎縮,因而胃底腺中的壁細胞和主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導致患者沒有胃酸分泌和缺乏內因子。缺乏內因子將造成維生素B12在腸道中的吸收障礙而至體內缺乏維生素B12。這一後果造成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障礙,最受影響的是紅細胞系統的成熟,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稱惡性貧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