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療應轉變十大理念

時間: 2011-01-25

  隨着對糖尿病認識的不斷深入,糖尿病的治療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傳統治療方案相比,新的治療理念更趨於科學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質,其核心內容就是強調早期、聯合、強化和保護胰島細胞。   1.從單純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轉變 糖尿病作爲代謝綜合症的一部分,聚集了衆多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高血糖、血脂紊亂、高血壓、腹型肥胖、高血凝及慢性炎症狀態等,這些危險因素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此,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僅僅控制血糖是遠遠不夠的,應當針對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實施全面控制,達到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改善病人預後的目的。   2.從儘量單藥治療向早期聯合用藥轉變 以往在應用降糖藥物時,往往是先用一種藥物“單打獨鬥”,直到用至最大劑量血糖仍然得不到滿意控制時,才被迫採取“聯合作戰”。新的治療模式主張在疾病早期採取積極聯合治療的方案,在單一藥物的半量(最大允許劑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時,積極採取非同類藥物聯合應用,早期聯合用藥可以充分發揮不同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使血糖快速並持久達標。   3.從首選降糖藥向早期應用胰島素轉變 早期應用胰島素可以糾正內源性胰島素的相對不足,降低高血糖對B細胞的毒性作用,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使受損的胰島B細胞得以休息和恢復,提高自身胰島素分泌功能。不僅有利於血糖的良好控制,還可以有效保護血管,減少或延緩各種併發症的發生。   4.從“階梯治療”向“積極理性化治療”轉變 2型糖尿病的傳統治療模式是所謂“階梯治療”。即先從改變生活方式(飲食控制及運動治療)開始,然後採取單一口服降糖藥治療,最後不得已才使用胰島素。“積極理性化治療”是儘早給予藥物治療,早期聯合用藥,使血糖儘快控制達標,並尊重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根據不同階段病理生理特徵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5.從“胰島素促泌劑”向“胰島素增敏劑”轉變 不恰當地過度使用胰島素促分泌劑(如優降糖),不僅不利於對胰島B細胞的保護,反而可能加速胰島B細胞的衰竭,導致降糖藥物繼發性失效。而胰島素增敏劑可以直擊胰島素抵抗,對胰島B細胞和大血管均有保護作用,不僅有利於實現長期穩定的血糖控制,延緩2型糖尿病進展,而且可以減少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   6.從“普通胰島素促泌劑”向“餐時胰島素促泌劑”轉變 進餐時胰島素促分泌劑(如諾和龍)具有“快進快出”的優點,可明顯改善胰島B細胞餐後胰島素的分泌,產生類似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模式,故可較好地降低餐時和餐後血糖水平。   7.從“常規治療”向“強化治療”轉變 強化治療可以有效保護胰島B細胞,使受損的胰島B細胞得以休息和修復,從而恢復和提高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功能;也可以有效保護血管,減少或延緩各種併發症的發生。   8.從“竭澤而漁”向“保護胰島B細胞”轉變 胰島功能衰減是2型糖尿病病情惡化的重要標誌,以往在治療糖尿病時,爲了追求快速降糖效果,往往選用長效、強效胰島素促泌劑,這種“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爲,不利於對胰島B細胞的保護,會加速胰島功能衰竭,最終導致藥物繼發性失效。臨牀上通過綜合治療達標等措施可以延緩或避免B細胞的過快、過早衰竭。   9.從單純藥物治療向綜合治療轉變 飲食療法是基礎,運動療法是手段,藥物治療是關鍵,病情監測是保證,糖尿病教育是根本,“五駕馬車”缺一不可,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滿意療效。   10.從“重治輕防”向“防治並重”轉變 通過對高血壓、脂代謝紊亂等高危人羣進行早期干預(生活方式干預或藥物干預),不但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循證醫學試驗證實:生活方式干預比藥物干預更爲有效,也更經濟,值得大力提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