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辯證施治法

時間: 2012-07-18
 國內外治療早中期胃癌大多采用手術、化療及放療。對於晚期胃癌,國內較爲有效的方法乃中醫中藥治療,臨證中取得了改善症狀、延長生存期的效果。

    體徵與舌脈相參:胃癌多方面的發病原因,決定了其症狀表現的錯綜性。如何從複雜的症情中探尋出其中最主要的症候羣,進行歸納分型,乃辨症施治的首要步聚,凡大體有下列主症三項或四項,並有相應舌脈象表現者,可分爲痰氣凝滯型、瘀毒內阻型及脾胃虛寒型。此外,胃癌至晚期還每每表現爲脾腎陽虛型。痰氣凝滯型主症有三:1.進食不暢或反食夾有多量粘液;2.食慾不振,口淡無味;3.胸脘脹悶或隱痛。其舌脈表現爲苔白膩,脈弦滑。瘀毒內阻型主症有四:1.胃脘刺痛灼熱,痛有定處;2.心下痞塊拒按;3.口渴思飲,五心煩熱;4.便幹色黑。其舌脈表現爲舌質紫暗或見有瘀點,苔少或黃,脈沉細而數。脾胃虛寒型主症亦有四:1.胃脘脹滿隱痛;2.胃脘喜溫喜按;3.納谷不化;4.大便溏薄。其舌脈象表現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脾腎陽虛型還可進一步出現小溲不利,面浮足腫等症。

    立法與方藥互應:上述辨證分型,爲胃癌的立法用藥提供了臨牀依據。若辨證爲痰氣凝滯型,可施理氣化痰、軟堅散結之則,主以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海藻玉壺湯等加減;瘀毒內阻型可用清熱解毒、涼血祛瘀之法,方選仙方活命飲、普濟消毒飲、四生丸等化裁;脾胃虛寒型,應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之法,方擇異功散、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等加減。若爲脾腎陽虛型,應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加金匱腎氣丸以資腎陽。但這些治則立方,應在症情的變化中靈活應用,隨症加減。

    辨證與辨病結合:應當指出,胃癌雖屬中醫脾胃病之一,但不能以一般的脾胃疾患論治。因爲胃癌症狀表現除納化升降失常以外,還有其特定的病竈,即癌腫,這一點是必須注意的。應堅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體現扶正與祛邪的治療特點。胃屬腑,以通爲補,以降爲和,積極主動地注意軟堅消積,既符合胃本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又能達到祛除病邪之目的。同時應認識到,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與整體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因此在治療中不可拘泥於早期以攻爲主、中期攻補兼施、晚期以扶正爲主這一般規律,而應緊扣胃癌本虛標實之病機,大凡以攻補兼施這一原則爲善。尤其是發展至脾腎陽虛的晚期胃癌,這一治療特點就顯得更爲至要。補養常以炒黨蔘、生黃芪、淮山藥、炒白朮、白扁豆等引脾胃之氣以治其本;攻破每以生莪術、三棱、白花蛇舌草、天龍等祛腫核之邪以安其正。這一治則,對晚期胃癌如此重篤之患,能奏症狀明顯改善、生存期延長之效。若不遵循這一治則,孤用目前經動物體內測試篩選出來的抗癌中草藥,無論單味複方,皆無顯效可望。

    單味與多效兼謀;在治療過程中尚須注意胃癌的用藥特點。這一特點是其主要病變在消化道所決定的。胃敗不耐受納乃其突出之症狀。“胃氣一敗,百藥難治”。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儘可能地選用味單效兼、雙功俱備的藥物,以達藥味少、劑量輕、胃腑得以容納而不扶其效之目的。反之,藥伍龐雜,胃腑不耐,便無取效可言。若辨證爲痰氣凝滯或脾胃虛寒型之胃癌,即使見有瘀血之候,亦不輕投桃紅四物,而處以既可消食化積亦能散瘀行滯之焦山楂、生莪術等兼而治之;若出現面浮足腫、小溲不利,亦不單憑車前、遂芫之屬,而是處以既能行氣又能利水之大腹皮配以米仁、茯苓、黃芪等行氣除脹,利水消腫。對晚期有直腸癌轉移出現腹瀉者,亦不從標止瀉,而施以焦六曲、白扁豆、淮山藥、生米仁、熟米仁等培土止瀉,一舉雙功。

    歸經與引經配用:藥物歸經和引經的規律,對胃癌的治療用藥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治療過程中,注意選擇一些引入肝經或歸肝經的藥物,亦爲胃癌用藥之一大特點。諸如八月札、枳殼、木香、佛手、枸桔李、川楝子、鬱金、青皮陳皮這類歸肝經的藥物,具有疏泄肝木、調和脾土之功。肝木的疏泄條達,有助於脾胃之氣的納化升降與經絡之氣的通暢而能逐步達到消散腫核之目的。

    大劑與常量區處:胃癌用藥劑量的權衡,至關療效之得失。一些性平質和的藥物若按常量施治於胃癌,恐難應驗。尤其是晚期患者,病纏日久,正氣大虛,邪實亦盛,若藥舉量輕,雖補則無力扶正,欲攻亦難達病所。故在胃腑尚能容納的前提下,有些藥物須以超量處之,方能中的。如黃芪、茯苓、土茯苓、仙鶴草、扁豆、山藥、莪術這類藥物,每每以24~30克處之。其中的扁豆甚至可用到60g。且天龍一味,雖言其鹹寒有小毒,亦常用到最大劑量5g。然黨蔘、白朮的用量最大不宜超12克,反之會導致噁心脹痛。枳殼、檳榔這類消導理氣之藥,則可適當加重。亦即在健脾益氣與理氣寬中之藥同用相伍的情況下,適當加重寬中理氣藥物的劑量,將有利於脾氣的補益。因此對脾胃虛弱與胸脘脹滿同時存在的胃癌患者,施以健脾理氣之法時,使理氣的劑量大於補氣,往往能使胸脘脹滿得減,脾胃之氣得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