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治及存在問題

時間: 2011-07-03

引用


隨着脊柱介入技術如臭氧消融、射頻靶點等臨牀應用技術的不斷成熟及普及;以及以針刺療法爲主導的多種微創技術的提出,在頸肩腰腿痛疾病的微創治療技術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爲探討這些微創技術的最佳適應症及優缺點,使各種微創技術優勢互補、增加臨牀療效、降低治療風險,我院特邀請多位微創界權威專家,結合現在微創技術的不足之處,形成了以針刀、臭氧、射頻爲主;以注射、阻滯、各種微創針法爲輔;以簡單、高效、安全快捷爲宗旨的多元微創技術併成立培訓部。詳情諮詢賈老師 18937980836 QQ  752370949

【概述】
       1764年Contugno首先描述腰椎間盤脫出症的綜合症狀;
       1896年Kocher發現因外傷所致的一例腰椎間盤脫出症;
       1911年Middleton和Teacher報告因腰椎間盤突出症壓迫神經根而致死一例;
       1911年Good-Thwait說明腰椎間盤突出症與坐骨神經痛的關係;
       1928-1929年Schmorl等提出腰椎間盤退行性變與腰椎間盤突出有關;
       1934年Mixter和Barr報告於手術切除脫出的腰椎間盤獲得成功。【定義】
        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外傷所致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脫出,壓迫腰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出現腰腿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神經症狀,稱爲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 )。【病因】
1. 生理性退變因素
       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一般認爲人在20歲以後,椎間盤即開始退變。
2. 外傷因素
       外傷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主要誘因。若腰椎間盤突然受到擠壓或扭曲,造成髓核壓力增高,可使髓核從纖維環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內。【病理分型】
1. 根據髓核的病理階段分爲三期:
      (1) 突出前期:髓核變成碎塊狀物或瘢痕樣的結締組織,纖維環變薄或產生裂隙。
      (2) 突出期:髓核從纖維環薄弱處或裂隙處突出。
      (3) 突出晚期:椎間盤和鄰近結締組織發生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如:椎間盤突出物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神經根損害變性;黃韌帶肥厚;關節突間關節增生;椎管狹窄。
2. 根據髓核突出的形態分爲三型:
      (1) 凸起型:纖維環內部破裂,外層因爲髓核壓力而凸起。
      (2) 破裂型:纖維環全層破裂,髓核或破碎的纖維環移入椎管。
      (3) 遊離型:突出物移到椎管中,甚至破入硬膜囊內。
3. 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
       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爲前方、後方、側方、四周、椎體內突出等,以後方突出多見。後方突出又分爲旁側型和中央型。【臨牀表現】
I. 症狀1. 前驅症狀
(1) 急性腰痛:往往由輕微的動作所誘發。經過臥牀休息或服些止痛藥物,可自愈。
(2) 腰背痛反覆發作:提示椎間盤退變合併椎間關節不穩或後關節過伸。
(3) 慢性持續性腰痛:反覆發作的急性腰痛病史,逐漸轉成持續性腰痛。
(4) 頸腰綜合徵:頸部疼痛可以放射到枕部、雙肩,且可向上肢、胸部放射。
2. 腰背痛 
疼痛主要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因爲椎間盤突出時,刺激了外層纖維環及後縱韌帶中的椎竇神經纖維。
3. 下肢放射性疼痛
  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間隙,所以患者多有坐骨神經痛。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雙側坐骨神經痛。咳嗽、噴嚏及大小便時下肢放射痛加重。
4. 麻木及感覺異常 
5. 肌肉癱瘓
神經根缺血缺氧變性而出現神經麻痹、肌肉癱瘓。
6. 間歇性跛行
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根的充血、水腫,行走時,椎管內受阻的椎靜脈叢充血,加重了神經根的壓迫而出現間歇性跛行及疼痛。
7. 脊柱姿勢改變
側彎能使神經根鬆弛,減輕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經根前外側時,脊柱則凸向患側;突出物在神經根內側時,脊柱則凸向健側。
8. 馬尾綜合徵 
中央型腰椎間隙突出症,當突然巨大突出時,常壓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馬尾神經。早期表現爲雙側嚴重坐骨神經痛,會陰部麻木、排便、排尿無力。在女性患者可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則表現爲陽萎。
II. 體徵1. 步態:身體前傾而臀部凸向一側,且表現爲跛行。
2. 脊柱運動受限: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動。
3. 壓痛點:椎旁可有明顯的壓痛點,疼痛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亦稱放射性壓痛。
4. 下肢肌肉萎縮:可因廢用性萎縮,或由於神經根受壓所致。
5. 腱反射改變: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現減弱、消失和亢進。
6. 特殊體徵
(1) 直腿擡高試驗:腰部及小腿外側有放射性疼痛爲陽性。
(2) Laseque徵:腰腿部有放射性疼痛或肌肉痙攣爲陽性。其發生機制主要是由於伸膝時使敏感的坐骨神經遭受刺激牽拉之故。
(3) 直腿擡高加強試驗:又稱Bragard徵,當健肢被動直腿擡高時,患肢坐骨神經分佈區出現疼痛爲陽性。本試驗目的主要是除外肌原性因素對直腿試驗的影響。
(4) 肌神經牽拉試驗:當髖關節處於過伸位時,大腿前側沿肌神經分佈區出現牽拉放射疼痛爲陽性。
(5) 仰臥挺腹試驗:當挺腹而出現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挺腹的同時屏氣咳嗽而出現腰及下肢疼痛爲陽性。
(6) 壓頸試驗:檢查者用拇指和食指壓迫頸靜脈持續約1-3分鐘,使椎管內壓增高,腰及下肢出現疼痛時爲陽性。
(7) 屈頸試驗:當頸部逐漸屈曲致頦部抵到胸部,腰及下肢出現放射性疼痛。【影像學檢查】
1. 腰椎平片 
      (1) 腰椎前後位片:多顯示腰椎側彎徵,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刺增生。
      (2) 腰椎斜位片:主要用於除外下腰椎椎弓斷裂及腰骶(或骶髂)關節病變。而單純椎間盤突出症者多無特殊所見。
X線檢查由於不能顯示脊柱的非骨性結構,如椎間盤、韌帶、腦脊液(CSF)和脊髓等,因此對診斷椎間盤突出的價值極爲有限,由於其價廉,技術要求低,可用於椎間盤突出症的篩選和鑑別。
2. 脊髓造影 
      診斷椎間盤突出最先應用的一種特殊檢查,可以較準確顯示椎間盤突出部位、數目及神經根受壓情況。由於造影爲侵入性方法,患者須承受痛苦,部分病人碘過敏,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自CT掃描、核磁共振及數字減影技術應用以來,臨牀應用大量減少。
3. CT
      自70年代CT問世以來,由於它以檢查方便、組織密度分辯力高、圖像清晰、無侵入性等優點,廣泛應用於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然而,CT只能作橫斷面掃描,觀察椎間盤病變所需的矢狀面只能通過圖像重建獲得。另外,CT對軟組織密度的分辯力仍顯不足,無法正確區別椎間盤的解剖成分。
4. MRI
      隨着MRI技術發展,使椎間盤病變的檢查進入了真正三維空間圖像時代。MRI不僅可以行橫斷面掃描,而且可以行矢狀面、冠狀面掃描,利用MRI的不同掃描序列還能反映不同組織的信號特徵,提高了對椎間盤病變、術後復發、纖維化、瘢痕組織的分辯能力,可清楚地顯示出突出髓核的形狀及對硬膜囊、神經根的壓迫情況。在矢狀位圖像中,可發現多發的椎間盤突出。
5. 腰部熱象圖
      熱象圖是一種無損傷的診斷椎間盤突出症的方法。其提供記錄體表的紅外線散射圖象。在腰椎間盤突出時,正常冷區紅外線散射增高。
6. 同位素骨掃描
      同位素骨掃描不能用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但在鑑別診斷骨腫瘤,強直性炎柱炎和椎間盤炎是很有意義的。【診斷標準】
       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根據臨牀症狀或體徵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主要的症狀和體徵是:①腰痛合併"坐骨神經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擡高試驗陽性;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間韌帶側方有明顯的壓痛點,同時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或後外側皮膚感覺減退,趾肌力減退,患側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X線片可見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定位診斷】
       病史的瞭解與細緻的體檢不僅能作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而且能基本上作出定位診斷。這主要根據不同神經根在受突出椎間盤組織壓迫下產生特有症狀和體徵。
       不同部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牀表現
       椎間盤突出部位 腰3-4 腰4-5 腰5骶1
        受累神經 腰4神經根 腰5神經根 骶1神經根
       疼痛部位 骶髂部、髖部、大腿前外側、小腿前側 骶髂部、髖部、大腿和小腿後外側 骶髂部、髖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側
       麻木部位 小腿前內側 小腿外側或足背、包括母趾 小腿及足外側包括外側三足趾,偶有足跖屈及屈母無力
       肌力改變 伸膝無力 母趾背伸無力 無力
       反射改變 膝反射減弱或消失 無改變 踝反射減弱或消失【鑑別診斷】
1.腰肌勞損和棘上、棘間韌帶損傷
       病變部位侷限性壓痛,活動後好轉,遇熱減輕,受冷加重,很少出現放射性坐骨神經痛,局部封閉效果較好,如有懷疑,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確診。
2.第3腰椎橫突綜合徵
       疼痛主要在腰部,檢查可見骶棘肌痙攣,第3腰椎橫突尖壓痛,無坐骨神經損害徵象。局部封閉有很好的近期效果。
3.腰椎後關節紊亂 
      當椎後關節後的關係不正常時,可因滑膜嵌頓產生疼痛。此種疼痛多發生於棘突旁,可有向同側臀部或大腿後放射,一般不超過膝,且不伴有感覺、肌力減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經根受損之體徵。
4.椎弓根狹部不連與脊椎滑脫症
      二者均可能出現下腰痛,脊椎滑脫程度較重時,還可發生神經根症狀,且常誘發椎間盤退變。腰骶部X線斜位片可證實椎弓根骨折;側位片可瞭解有無椎體滑脫。
5.腰椎管狹窄症 
      間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狀,患者主訴多而體徵少爲特點。脊髓碘油造影和CT、MRI等特殊檢查可進一步確診。
6.腰椎結核
      腰椎結核有結核病的全身反應,腰痛較劇,X線片上可見椎體或椎弓根的破壞。CT掃描對X線片不能顯示的椎體早期侷限性結核病竈有獨特作用。
7.椎體轉移瘤 
     疼痛加劇,夜間加重,患者體質衰弱,可查到原發腫瘤。X線平片可見椎體溶骨性破壞。
8.脊膜瘤及馬尾神經瘤 
      爲慢性進行性疾患,無間歇好轉或自愈現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腦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試驗顯示梗阻。脊髓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 
9.梨狀肌綜合徵
      以臀部和下肢痛爲主要表現,症狀出現或加重常與活動有關,休息即明顯緩解。體檢可見臀肌萎縮,臀部深壓痛及直腿擡高試驗陽性,但神經的定位體徵多不太明確。髖關節外展、外旋位抗阻力時可誘發症狀,此點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時較少見。【治療】
1. 非手術治療
(1) 臥硬板牀休息。
(2) 手法治療:包括牽引、推拿、按摩、旋轉復位、理療等。
(3) 局部封閉、骶管封閉療法:對以疼痛爲主較好。
(4) 藥物治療: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的應用可消除炎性水腫,緩解症狀。
2. 手術治療
2.1 椎間盤髓核摘除術
      傳統的椎間盤摘除術手術方法選擇有開窗法、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等,主要取決於病變情況及施術者的熟練程度。開窗法軟組織分離少、骨質切除侷限、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大多數椎間盤突出可採用此法。椎間盤突出合併明顯退行性變,需較廣泛探查或減壓者可採用半椎板切除術。同一間隙雙突出,或中央型突出粘連較緊密不易從一側摘除,合併脊柱明顯退行性改變或合併中央型椎間盤狹窄需要雙側探查及減壓者,可採用全椎板切除。合併腰椎管狹窄者,應根據椎管狹窄情況做充分的減壓。手術適應證爲:①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復發,症狀較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經損傷症狀明顯、廣泛,甚至繼續惡化,疑有椎間盤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礙者。④合併明顯的腰椎管狹窄症者。
2.2 人工假體置換術
      自1962年Nachemson在退變椎間盤的髓核內注入硅膠,1966年Fernstrom人體內置入不鏽鋼球作爲人工椎間盤的研究已走過了40多年發展歷史,人工椎間盤的設計種類已有20多種。目前根據假體可分爲:
2.2.1 人工髓核置換術(Artificial nucleus pulpose replacement)

   常見的類型有金屬型和有機彈性體型。髓核假體是橢圓形用硅      橡膠製成。通過流行的後路椎間盤摘除手術進路,利用特製的注入器將假體注入椎間盤中央。因纖維環上切口小,假體恢復圓形後比切口大,不易掉出來。
2.2.2 人工腰椎間盤置換術(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當前能用於臨牀的爲1984年德國Buttner-Janz和Schell-nack設計的SBCharite型人工椎間盤。爲何人工椎間盤手術未普及?這一方面說明椎間盤的生物學與生物力學特性複雜,還存在着許多尚未被認識;另一方面材料學、椎間盤設計及運動學發展與研究還有待完善。可喜的是近幾年來經多次改良的SBChariteⅢ 型人工腰椎間盤在臨牀應用已有近3000例,和其它人工椎間盤相比,取得了較好的臨牀效果。它由三部分假體組成:2個鈷鉻鉬合金製成的終板和1個超高分子聚乙烯製成的滑動髓核。
Zeegers提出手術適應證有:①反覆發作的腰背痛明顯大於腿痛;②明顯腰部活動受限; ③無明顯的放射性疼痛;④已接受了規範的非手術治療;⑤腰痛病史超過1年;⑥椎間盤造影證實爲椎間盤源性腰痛,而有一側肢體放射疼痛及神經功能障礙則被視爲手術禁忌證。相對的適應證有: ①單節段或多節段退行性椎間盤病變疾病; ②退行性椎間疾患所致的脊柱節段不穩; ③輕度的脊椎滑脫; ④鄰近融合節段的退變;⑤椎間盤切除術後腰背痛綜合徵;⑥孤立性椎間盤吸收綜合徵等。
禁忌證爲:①骨病:骨腫瘤和骨質疏鬆等;②伴有感染;③伴有骨椎管狹窄;④多節段的腰椎不穩;⑤椎間盤突出症所致的坐骨神經痛。術後處理:病人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地行走,開始接受運動和功能練習。但不能進行負重訓練,10天后出院。術後6周禁止腰部旋轉功能練習。主要併發症有: ①假體脫位; ②假體碎裂; ③假體沉陷; ④纖維環鈣化;⑤假體位置不良;⑥神經、血管損傷;⑦小關節性疼痛。併發症可分爲材料與設計因素、外科因素和繼發性病變因素。
2.3 微創治療
2.3.1 經皮穿刺椎間盤髓核切除術(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
       Hijikata1975年首次報道採用經皮穿刺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開闢了一條介於開放手術和保守治療間的新途徑。1985年Abramovitz設計了自動髓核切割器。其目的是切割、抽吸變性及突出的髓核,緩解或解除突出髓覈對馬尾或神經根的壓迫。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減少髓核的容量使椎間盤內壓力降低,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該技術沒有注射酶類藥物所產生的併發症。但適應證較侷限,只能是單純性和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 
2.3.2 後路顯微內窺鏡下椎間盤手術(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system,MED) 
       MED手術系統國內首先於1997年引入並開始使用,該系統顯著優點是將傳統開放手術和內窺鏡微創技術融爲一體。其採用傳統手術入路,因此骨科醫師在學習操作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優越性,易與掌握。其特點有:本術式通過"C"型臂X線機引導下準確定位,切口小,不廣泛剝離椎旁肌肉,只需少量咬除椎板下緣,擴大椎板間隙,完全保留脊柱中後柱結構。該類型椎間盤鏡對於極外側或椎間孔突出類型的椎間盤突出的處理相對困難,但對中央型的椎間盤突出或髓核遊離至椎管內者則相當方便,且可以進行側隱窩擴大以及椎體後緣骨贅的切除。近年來隨着手術技術的提高,其適應證不斷拓寬,主要有:①腰椎間盤突出、脫出和椎管內遊離;②中央型突出伴馬尾神經損傷;③合併側隱窩狹窄、侷限性椎管狹窄; ④合併後縱韌帶鈣化或纖維軟骨板骨化者。禁忌症::①腰椎間盤突出合併嚴重脊柱退變和脊柱不穩者; ②多節段後縱韌帶鈣化和纖維軟骨板骨化者; ③曾做過傳統開放手術者,估計椎管粘連嚴重者。
2.3.3 經皮化學溶核術
       1964年Smith首次報告採用經皮椎間盤穿刺,注入木瓜凝膠蛋白酶(chymopapain),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取得成功之後,Sussman於1968年應用膠原酶(collagenase)來進行椎間盤組織的體外溶解試驗,在動物實驗基礎上於1981年報告29例患者成功經驗。該技術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將髓核組織溶解,水分釋放,最終萎縮,結果造成椎間盤內壓力降低,從而使神經根壓迫得以解除。經過一系列臨牀研究,均證實木瓜蛋白酶和膠原酶溶核技術具有較確切的療效。經皮椎間盤髓核溶解術的主要優點是不進入硬膜外腔,因此不會產生常規椎間盤手術引起的硬膜外瘢痕形成且治療費較低。其死亡率相當低0.02%。但木瓜蛋白酶有0.5%患者發生過敏反應,截癱發生率僅爲0.03%,常繼發於酶誤注入椎管內所致。目前採用較多的是膠原蛋白酶,其過敏反應較木瓜蛋白酶更低,新出現的藥物尚有軟骨素酶。髓核溶解術的主要併發症爲持續下腰痛,發生率爲42%,其次是腰肌痙攣。最常見原因爲椎間隙感染。
2.3.4 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ercutaneous laser decompression,PLDD) 
      PLDD首先由Ascher和Choy等於1987年描述,並在奧地利的Graz進行第1例手術。PLDD是以激光代替上述的經皮椎間盤髓核切除術中的手動或自動切器械,通過置入椎間盤的工作套管放入激光光導纖維,利用激光的能量使髓核組織汽化,以有效地減低椎間盤內的壓力,同時突出的髓核組織發生回縮,減輕椎間盤髓核組織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激光在治療椎間盤疾患方面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且技術發展相當迅速。由於該技術並非直視下進行,其缺點顯而易見。臨牀治療效果與其他技術無明顯差異,且需要較昂貴的激光設備。【存在問題】
1. 診斷不準確
       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我們強調必須根據症狀、體徵及影像學三結合的診斷方法:①腰腿痛呈典型的沿坐骨神經分佈區放射;②直腿擡高試驗陽性或健腿擡高試驗陽性,指壓N窩區脛神經引起遠近端放射痛;③與間盤突出相應受壓神經受損表現 ;④與臨牀一致水平的影像學檢查陽性發現。腰腿痛發病率較高,腰椎間盤退變(輕度突出或膨出)是普遍存在的,年齡在50歲以上椎間盤膨出或突出1~2mm,不致造成對硬膜及神經根壓迫,爲正常生理性退變,有的骨科醫生僅僅依靠此影像學的異常表現就錯誤地將其診斷爲腰椎間盤突出症。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腰椎間盤突出"決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即使出現腰腿痛,也應仔細分析是否與腰椎間盤突出有關。
2. 影像與臨牀脫離
         隨着CT及MRI的普遍應用,確實提高了該病的診斷準確率,但骨科醫生對影像學檢查應正確應用,對陽性結果應科學地評價其與臨牀症狀的關係,不能完全依賴這些輔助檢查。隨着年齡的增加,椎間盤出現生理性退變,主要是髓核脫水及纖維化,影像學表現椎間隙變窄,椎間盤膨出,MRI出現低信號,很容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相聯繫,甚至錯誤進行非手術及手術治療。目前對該病的診斷極其混亂,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濫用CT及MRI檢查,單純依靠所謂影像學異常(實際可能爲正常生理退變),脫離臨牀症狀及體徵,做出錯誤的結論。
3.擴大手術指徵
        一般統計,即使明確腰椎間盤突出症,只有10%~20%病人需要手術,大多數病人不需手術。手術指徵主要有:經系統保守治療6周無效,或症狀反而加重者;巨大間盤突出產生馬尾神經綜合徵;劇烈的腰腿痛難以忍受,強迫屈髖屈膝,側臥屈曲,甚至跪位者;出現單根神經麻痹,表現肌肉無力或直腸、膀胱症狀者;症狀較輕,但影像學顯示巨大間盤突出者。有些骨科醫生只憑影像學檢查,不結合臨牀症狀及體徵,在診斷尚不明確的情況下錯誤地做出手術治療的決定;有些年輕骨科醫生爲了增加手術操作的機會,在不能決定手術治療與否時,總是傾向積極手術治療;甚至有些骨科醫生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而盲目擴大手術指徵。
4.術式選擇不適當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原則是以最小的創傷,徹底切除一切致壓物,較少的破壞脊柱的穩定結構,患者最短時間達到康復。手術方式的選擇應依據創傷小到創傷大逐步升級,其順序爲:開窗--擴大開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回植。單純間盤突出選擇開窗手術治療可能是較爲妥當的方法,如果行全椎板切除術,雖然術野暴露較好,間盤切除較爲徹底,但大大增加了術後腰椎不穩等併發症的機率。巨大間盤或合併椎管狹窄的病人,勉強行開窗治療,則很可能由於切除或減壓不徹底而導致症狀不改善或復發。近年來,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是一項熱門的微創技術,但其適應證大多爲單節段椎間盤突出。移位的遊離型椎間盤突出、合併畸形、間隙明顯狹窄、椎管狹窄、小關節增生明顯及L5/S1節段病變且骶嵴較高者爲手術禁忌證。如果我們一味追求此項新技術的應用而忽略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後果往往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術者必須熟悉腰椎間盤、硬膜囊及神經根的解剖及其毗鄰關係,熟悉椎間盤突出後的病理變化,根據病人臨牀症狀及體徵以及影像學表現做出周密的手術計劃。

下一篇:冬季減肥方法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28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常見病多發病,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甚至在鎮級醫院也可實施手術治療。但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與治療走入了很多誤區,也有人提出“腰椎間盤突出手術‘下鄉’是喜還是憂?”的問題。現就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討論。  一.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壓迫症狀的描述  1 疼痛部位 絕大多數病人有腰痛伴單側或雙側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少數L3~4突出病人爲腰痛伴大腿前方放射痛,也要排除其它病變如腫瘤、炎症波及神經根引起的腰腿痛。  2. 疼痛性質 椎間盤突出的急性期,突出物和其壓迫的神經根有水腫、充血、無菌性炎症時,可爲持續性劇烈疼痛,且以夜間疼痛最...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5-28
多疏通膀胱經,多吃海帶等含膠質多的食物!
第3樓 熱心網友 2013-05-28
"要間康"是一種專業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一種儀器,聽說效果還不錯,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