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必須知道的知識(圖)

時間: 2011-03-06

乙肝檢驗總結

乙肝的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血液生化檢驗(肝功檢查)。2、病毒標記檢測(乙肝五項)。3、HBV-DNA定性定量檢測。

 

  乙肝五項檢查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對半檢查。(乙肝病毒(HBV)主要有三對抗原、抗體系統,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和抗體(抗-HBs)、e抗原(HBeAg)和抗體(抗-HBe)、核心抗原(HBcAg)和抗體(抗-HBc)。一般只能在血清中檢出除核心抗原以外的其餘五項指標,所以簡稱“ 

兩對半”。),現在有些醫院把甲肝和丙肝或者其它兩個加在一起檢查,簡稱三對半。兩對半的檢測意義大致如下:

  表面抗原(HBsAg)     體內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體(抗-HBs)    是否有保護性

  е抗原(HBeAg)      病毒是否複製及具有傳染性

  е抗體(抗-HBe)     病毒複製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體(抗-HBc)    是否感染過乙肝病毒

  通常所說的“大三陽”是指“HBsAg(+)、HBeAg(+)、抗- HBc(+)”;“小三陽”是指“HBsAg(+)、抗-HBe(+)、抗-HBc(+)”。“大三陽”和“小三陽”的主要區別在於,在“表抗”和c抗體均爲陽性的基礎上,如果e抗原也是陽性,即被稱爲“大三陽”,如果僅有e抗體陽性,即被稱爲“小三陽”,表示病毒已基本停止複製,若乙肝病毒DNA陰性,則基本不再具有傳染性,體內病毒活性低,如果沒有肝功能異常,可以不治療。以前人們常認爲“大三陽”病情重,“小三陽”病情輕,希望從“大三陽“儘快轉爲“小三陽”,其實這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乙肝病毒DNA陽性的小三陽,往往提示病毒變異,也應該注意。

  乙肝病毒DNA(HBVDNA)中copy/ml是拷貝數/毫升的意思,拷貝數是利用DNA信號擴增技術,由計算機算出血液中乙肝病毒核酸的含量。拷貝數是一個分子生物定量單位,不是簡單的數量單位。拷貝數高,說明病毒核酸含量高。由肝臟組織中釋放到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每天檢測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含量都不相同,不能簡單用乙肝病毒核酸含量解釋療效。另外乙肝病毒核酸的檢測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實驗室及儀器設備要求較高,目前具備合格實驗條件的實驗室並不多,許多醫院開展的乙肝病毒DNA定量並不準確,或是各實驗結果不統一,沒有可比性,這是在分析乙肝病毒 DNA定量結果時,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

  一般以定量檢測103copies/ml以下爲陰性,以上爲陽性。陽性提示體內病毒複製活躍,血液中含量高,傳染性較強;陰性則相反,病毒複製已得到抑制,血液中含量底,傳染性弱。

  常用的肝功能檢查項目有丙氨酸轉氨酶(ALT)或稱谷-丙轉氨酶(GPT)、門冬氨酸轉氨酶(AST)或稱谷-草轉氨酶(GOT)、鹼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汁酸、白蛋白/球蛋白(A/G)、總膽紅素(T-Bil)和直接膽紅素(D-Bil)。這些肝功能指標的正常值及其臨牀意義如下。

  1.ALT與AST:

  ALT與AST主要分佈在肝臟的肝細胞內。正常值均爲0-40國際單位。如果肝細胞壞死,ALT和AST就會升高。其升高的程度與肝細胞受損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標。這兩種酶在肝細胞內的分佈是不同的。ALT主要分佈在肝細胞漿,AST主要分佈在肝細胞漿和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因此,不同類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樣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輕型,雖有肝細胞的損傷,肝細胞的線粒體仍保持完整,故釋放入血的只有存在於肝細胞漿內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現爲ALT的升高,則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細胞的線粒體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AST從線粒體和胞漿內釋出,因而表現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細胞的破壞程度更加嚴重,線粒體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AST升高明顯, 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於ALT。

  2.ALP和GGT

  鹼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轉肽酶(GGT或γ-GT)是診斷膽道系統疾病時常用的指標。

  鹼性磷酸酶幾乎存在於機體的各個組織,但以骨骼、牙齒、肝臟、腎臟含量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鹼性磷酸酶主要來自於骨骼,由成骨細胞產生,經血液到肝臟,從膽道系統排泄。因此,淤膽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時此酶明顯升高。

  γ-谷氨酰轉肽酶在體內分佈很廣,如腎、肝、胰等臟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轉肽酶主要來自肝臟,因此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肝膽系統疾病時,此酶升高。當肝炎恢復期時,ALT和AST已經恢復正常後,γ-谷氨酰轉肽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爲患者是否可恢復正常工作的標誌。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黃疸的患者GGT明顯升高。

  3.白蛋白/球蛋白(A/G)

白蛋白是在肝臟製造的, 當肝功能受損時, 白蛋白產生減少, 其降低程度與肝炎的嚴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濃度降低。白蛋白在體內起到營養細胞和維持血管內滲透壓的作用。當白蛋白減少時,血管內滲透壓降低,患者可出現腹水。球蛋白是機體免疫器官制造的, 當體內存在病毒等抗原(敵人)時, 機體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來消滅敵人。因此,球蛋白產生增加。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產生減少,而同時球蛋白產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爲35-50g/L,球蛋白爲20-30 g/L,A/G比值爲-。  

4.總膽紅素(T-Bil)和直接膽紅素(D-Bil)  

人的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爲120天。紅細胞死亡後變成間接膽紅素(I-Bil),經肝臟轉化爲直接膽紅素(D-Bil),組成膽汁,排入膽道,最後經大便排出。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之和就是總膽紅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均可使人發生黃疸。如果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間接膽紅素過多,肝臟不能完全把它轉化爲直接膽紅素,可以發生溶血性黃疸;當肝細胞發生病變時,或者因膽紅素不能正常地轉化成膽汁,或者因肝細胞腫脹,使肝內的膽管受壓,排泄膽汁受阻,使血中的膽紅素升高,這時就發生了肝細胞性黃疸;一旦肝外的膽道系統發生腫瘤或出現結石,將膽道阻塞,膽汁不能順利排泄,而發生阻塞性黃疸。肝炎患者的黃疸一般爲肝細胞性黃疸,也就是說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均升高,而淤膽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爲主。  總膽紅素的正常值爲-μmol/L(1-10mg/L),直接膽紅素的正常值爲-7μmol/L(1-4mg/L)。   

乙肝誤區

1、乙肝的“特效藥”  目前號稱能治療乙肝的中成藥不下400種,然而其中真正有好的療效的很少,目前乙肝沒有特效藥,無法治癒,所以市場上一切宣傳能“治癒乙肝”、“使大小三陽轉陰”的藥品、療法、醫院都是徹底的騙子,大家要注意鑑別真僞。 

  

2、乙肝患者死亡三部曲  有1%不到的慢性乙肝患者能自然痊癒,其他99%以上的患者則沒有這個機會,目前任何藥物都無助於提高徹底痊癒的比例。但患者只要注意複查、保養得當,壽命和普通人是沒有大的區別的。部分慢性乙肝病人會發生肝纖維化並最終發展爲肝硬化,產生一系列的併發症,危及生命。同時,還有一部分肝硬化患者會最終發生肝細胞癌。這就是所謂慢性肝炎病人的“死亡三步曲”。但必須認識到,只要保養得當,定期複查,大多數患者可以避免這一後果。  

3、吃飯會傳染乙肝  乙肝病毒的傳染一般認爲有三個途徑,即:  (1)性傳播(特指無安全措施之性行爲)  (2)血液傳播  (3)母嬰傳播  預防乙肝可以通過接種乙肝疫苗實現,疫苗的接種方案一般爲第一次接種後一個月和半年分別加強一次,經過這樣的程序,95%以上的健康人能夠產生乙肝表面抗體,從而獲得對乙肝的免疫力。接種疫苗後不能產生抗體的一小部分人,有一些是已經感染了微量的乙肝病毒,只是一般設備無法檢出而已(這種情況可通過PCR的HBV-DNA檢測獲得確認),這些人應該按照“病毒攜帶者”處理。其他的人通過加大疫苗劑量等手段,最終都能獲得對乙肝的免疫力。日常工作中的接觸,吃飯等都不會傳染乙肝!  

4、 “小三陽”患者病情不嚴重,不用治療  一般來說,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陽”狀態是乙肝病毒複製的“冬眠期”。這時,乙肝病毒幾乎無複製,肝功能正常,病人的病情相對平穩,無須治療。但部分“小三陽”患者反覆肝功能異常,其原因可能是感染了一種前C區變異的乙肝病毒。患者常伴有持續性或間歇  性血清轉氨酶升高,導致進行性肝病。因此,這樣的“小三陽”乙肝患者仍需要抗病毒治療。  

5、抗病毒治療擔心病毒變異  這樣的治療不僅起不到對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還可能加速耐藥的發生,甚至使病毒的複製反彈,導致肝病加重。這是因爲目前一些抗乙肝病毒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複製。服藥時,乙肝病毒的複製減弱或停止了;停藥後,乙肝病毒會重新活躍。因此,一定要堅持按時服藥和長期治療,達到一個持續抑制病毒的效果,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病毒變異是很正常的事。因爲人類要用藥物去抑制病毒的生長,而病毒本身也要去適應環境以便生存。一旦病毒對一種藥物耐藥後,可再選用其他藥物繼續治療。如果積極治療,使病毒很快受到抑制,肝細胞壞死停止,肝功能好轉,就阻止了肝纖維化的進展,爲進一步的治療或等待更有效的藥物出現贏得了時間。  

6轉氨酶高就是乙肝  多種藥物和化學制劑,如紅黴素、四環素、異煙肼、保泰鬆、氨甲喋呤、避孕藥等都能引起膽紅素及轉氨酶升高,但慢性指標變化較少,並常伴有其他過敏反應。停藥後,轉氨酶可恢復正常,心臟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時,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均升高急性軟組織損傷、劇烈運動、妊娠期,亦可出現一過性轉氨酶升高。  7、吃飯好說明身體好  肝炎病人多有溼熱、淤滯等症,一般是忌用滋補品的,對於少數病情持續較久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炎恢復期病人,可以適當選用滋脾養肝之品,急性肝炎急性期、慢性肝炎活動期和活動性肝化病人則不宜用營養滋補品,飲食上應避免暴飲暴食、飲酒、偏食、挑食、過食生冷等。  

8、母親(或者父親)患有肝炎則孩子也會有  只要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可以阻斷母嬰傳播,防止後代感染。   

肝炎飲食

肝炎患者的飲食原則爲足量的蛋白、糖類、維生素、適量的脂肪與無機鹽、微量元素並建議肝炎患者掌握科學的飲食知識,並根據自身條件的不同,針對性地進行食補,以達到配合治療的效果。  

肝炎患者適宜的食物有: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其蛋白質的生理價值高,與人體的蛋白質氨基酸結構相似,易於消化和吸收。另外,魚類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稀酸,對預防冠心病和癌症有良好作用。牛奶含營養素豐富,含優質蛋白質、人體易吸收的乳糖與乳脂、多種維生素、豐富的鈣與磷及多種微量元素。它可以不受人食慾的影響,直接促使消化液分泌,所以是肝炎患者幾乎“完美”的天然美食。爲了保證牛奶的營養和完美,必須注意以下飲用問題:①加熱後飲用,加熱溫度 85℃,時間 9O秒,這樣才能殺死牛奶中的病菌,保證營養素不被破壞;②不宜空服大口喝,而應小口飲用,最好同時加蘇打餅乾、麪包、饅頭等食物咀嚼飲用,最好不要加糖。因爲牛奶含水分多,空腹飲用很快進入胃中,與胃酸接觸會形成不易吸收的酸性蛋白質脂肪塊,牛奶加糖後,糖在體內分解爲酸,和牛奶中的鈣中和,會破壞牛奶的營養價值。③不喝的牛奶應存放在冰箱中,以免變質和光照破壞牛奶中的維生素、影響牛奶的營養。肝炎患者可以合理地攝食蛋類,以每日不超過 2個爲宜。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無機鹽,特別是氨基酸和維生素的種類、含量甚多,還具有抗菌、抗癌作用和健脾開胃的功效,可增加食慾。能增加人體的白細胞、血小板、肝炎患者宜常食用。  

肝炎患者不宜多食用罐頭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罐頭食品中的防腐劑會加重肝臟代謝及解毒能力的負擔,影響肝炎的康復。油炸、油煎屬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吸收不良性脂肪瀉,也會使過多的脂肪沉積於肝臟,引起“脂肪肝”。而且反覆煎炸的食物油中會有致癌物質,對防止肝炎發展爲肝癌是不利的,高溫煎炸過的食物,營養成分也遭到很大的破壞,故肝炎患者要少吃這類食品。急性肝炎患者飲食的加工以汁、膏、羹、粥等流質、半流質爲宜;進食方法以少量多次爲好。慢性肝炎患者飲食定量定時,不宜過飽,要保持營養的恆定與平穩,不要忽高忽低。肝硬化患者則應多選用魚、瘦肉、蛋、乳類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糖與維生素、限制脂肪過量;禁食粗糙的食品和辛辣有刺激的食品:有腹水者要限制鈉鹽的攝入;晚期肝硬化者要改爲低蛋白的飲食,以防肝昏迷的發生。  肝炎患者在飲食方面應該注意戒菸戒酒。  

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對肝臟有直接的損害作用。酒精可促進肝內脂肪的生成和蓄積,長期過量飲酒的人,常常發生脂肪肝,對於原有肝炎的患者更易發生或加重病情。大蒜的揮發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等降低,並有可能引起貧血及胃腸道缺血和消化液分泌減少。有些肝炎患者聽別人指點,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我認爲最重要的是講究飲食搭配平衡,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吃飯要定時定量,飲食清淡易消化,最好用植物油,當肝功能較差時,則應適當減少脂肪的供給,尤其要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多吃新鮮蔬菜補充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A的供給要豐富。不可多食糖,糖會使體內脂肪類物質增多,將引發高血脂和脂肪肝,加重炎症;另外像枸杞等一些對肝臟有益的食品,也可以適當每天吃一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