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統常見疾病症狀知識
時間: 2011-01-29
一、對瞳孔的觀察: 主要是觀察瞳孔的對光反射,以診斷神經系統的病變。觀察一側瞳孔對光反應時,應將對側瞳孔蓋住,防止由於長時間光照造成瞳孔反應遲鈍。要注意觀察兩側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圓、等大。不同的病可能不同的瞳孔反應,如腦疝時,雙側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阿托品中毒時,雙側瞳孔散大;嗎啡、敵敵畏、水化氯醛中毒時,雙側瞳孔縮小;蛛網膜下腔出血時,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 二、對頭痛的觀察 頭痛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症狀,但有許多其它器官的病會引起頭痛。頭痛還可能是某種重病(如腦血管意外)的信號。因此對頭痛的患者,應注意觀察,找出病因,給以有效治療: (1)頭痛的部位:是單側還是雙側、前頭還是後頭、局部還是瀰漫性。偏頭痛發生在一側顳部;高血壓頭痛多在後枕部;早期顱內腫瘤的痛在腫瘤部位。 (2)頭痛的性質:偏頭痛、血管性頭痛及發燒頭痛爲搏動性跳痛;肌肉收縮性頭痛爲持續性鈍痛或脹痛、緊箍感、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爲急性劇烈的頭痛,伴有頻繁嘔吐;顱內壓增高時,頭痛呈持續性並伴有嘔吐;強烈鈍痛可能爲腦瘤、腦膜炎。 (3)頭痛的時間:顱內壓增高性頭痛多夜間加重;睡眠中痛醒多爲器質性病變;神經官能性頭痛長年累月多無定時。
(4)體位的影響:血管性頭痛臥位加重立位減輕;腰穿後頭痛立位加重而低枕臥下減輕;體位突然變動時頭痛加重可能是腦腫瘤或外傷性頭痛、顱內壓增高。
三、眩暈
眩暈是患者產生外界景物或自身在運動的錯覺或幻覺,包括旋轉、搖擺、翻轉或飄浮的感覺等。眩暈屬於空間定向感覺的紊亂,多提示前庭系、腦幹或小腦的病變。 幻覺――病人本身或周圍環境處靜止狀態卻獲得運動感覺; 錯覺――病人本身或環境僅有輕度的運動,卻獲得劇烈的運動感覺。
四、嗜睡 嗜睡指在足夠睡眠時間以外,仍處於睡眠狀態。患者對環境的識別能力差,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尚正常,但較遲緩,能被喚醒並正確回答問話。 五、意識朦朧 意識朦朧指病人有輕度意識障礙,定向力有部分障礙,呼之能應,不能準確回答問題,但各種深淺反射仍存在。 六、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即是對客觀環境的認識和對自身的認識方面的障礙。在臨牀上常見,是危重的症候,必須及時診斷與治療。在醫學中意識的概念(與哲學中“意識”的概念有區別)是指人的清醒程度對自身及環境的認識及理解的完整程度。意識的內容包括:思維、知覺、記憶、注意力、智能活動以及情緒。意識有一定的清晰度、範圍和內容。意識障礙即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常使清醒狀態或意識內容受到損害,亦即發生意識障礙。意識障礙可見於各種器質性疾病(包括神經病)及精神疾患。 七、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可分成出血性腦血管病、缺血性腦血管病及其他,發病原因、機理、臨牀特點、治療原則及預後等,有很大差別。
(1)出血性腦血管病; ①蛛網膜下腔出血; ②腦出血; ③硬腦膜外及硬腦膜下出血。 (2)缺血性腦血管病:又可分成兩種,一是腦梗塞,二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供血不足。 ①腦梗塞:包括多種原因所致的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梗塞等。 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缺血時間短暫或一過性發作,一般不留後遺症,但反覆發作者可以有腦梗塞;腦供血不足,是指腦組織的動脈灌流量低於維持正常功能狀態,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症狀,如各種原因引起的暈厥、休克等。
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要點: (1)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或有糖尿病、心臟病史或血壓低、血粘度高、血脂高等。 (2)急性起病,呈發作性,一過性眩暈、言語不清、吞嚥障礙、肢體麻木或癱瘓等局部神經症狀,病程短,每次發作時間爲數分鐘或數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 (3)反覆發作,少者1-2次,多至數十次。發作後可自行緩解。間歇期中無明顯神經症狀。 (4)無意識障礙,一般顱內壓不高。 (5)以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失語或伴有精神症狀爲主症者,爲頸內動脈系統的缺血性發作;若以眩暈、吞嚥困難、交叉性癱或交叉性感覺障礙、共濟失調等爲主症者,爲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缺血性發作。 (6)腦CT檢查:正常或可見腔隙梗塞竈。 九、腦血栓形成的診斷要點: 腦血栓形成是由於供應腦部動脈的血栓形成,使動脈管腔狹窄或完全閉塞,導致其供血區腦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侷限性神經功能障礙。腦血栓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常見病,是引起腦梗塞的重要病因。腦血栓形成的診斷要點:
◆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動脈炎、血壓低或高血脂、高血粘等病史。 ◆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 ◆常於安靜狀態下發病,特別是多早晨起牀或午睡起牀時發病,如發現嘴歪、半身失靈等。 ◆發病後無頭痛等高顱壓症狀,一般無意識障礙或僅有輕微的意識障礙;無二便失禁。 ◆緩慢發病,逐漸加重。 ◆症狀以偏身癱瘓、偏身感覺障礙或失語等爲主者,屬頸內動脈系統血栓形成;以眩暈、噁心嘔吐、吞嚥困難、交叉性癱及共濟失調等爲主症者,則爲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 ◆腰穿檢查:顱壓不高,腦脊液無色透明。 ◆一週後做腦CT檢查,顯示低密度病竈,中線結構無移位。
十、腦栓塞的診斷要點:
◆既往有心臟病,特別是風溼性心臟病、心房纖顫、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或靜脈炎等病史。 ◆急性發病,多在活動中或變換體位時突然發病。 ◆發病前無先兆,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 ◆患者意識多清楚,或有短暫性意識障礙。 ◆以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失語等爲主症者,爲頸內動脈系統栓塞,以頭暈、噁心嘔吐、交叉性癱或交叉性感覺障礙等爲主症者,爲椎――基底動脈系統栓塞。 ◆腰穿檢查,顱壓可高或不高,腦脊液無色透明。 ◆3天后或1周後做腦CT檢查,顯示低密度病竈,中線結構無移位。
十一、暈厥 暈厥俗稱昏倒或昏厥,是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識障礙。表現爲突然意識喪失,摔倒在地,片刻後即恢復如常。廣義的暈厥指大腦功能可逆性紊亂引起的暫時意識喪失狀態。狹義的暈厥指心血管病引起的突然意識喪失。暈厥可能是某些病的主要症狀,也可能是某些病的併發症。 十二、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指身體協調運動的障礙。正常的主動運動必須要主動肌、拮抗肌、協同肌和固定肌在方向、速度、幅度、力的大小、主次配合等方面完全協調一致才能準確地完成。即當主動肌收縮時,必須有拮抗肌的鬆弛、固定肌的穩定支持和協同肌的配合收縮。這種肌肉間的巧妙配合稱爲協同運動或共濟運動。共濟運動的完成有賴小腦、前庭系統、深感覺通路和錐體外系統的功能正常。以上任何結構的損害所導致的協同運動障礙,均稱爲共濟失調。表現爲運動缺乏協調性和準確性。但不包括輕癱、肌張力異常及不自主運動的運動不協調。 十三、顱內壓 成年人的頭顱是一個半封閉的腔體,每個人的顱腔容積是恆定的,其中有腦組織、腦脊液、血液三種不能被壓縮的內容物。正常時,顱腔容積和其內容物的體積是相適應的,顱內保持一定的壓力,稱爲顱內壓。正常成人的顱內壓爲70-180毫米水柱。通常採取側臥位腰穿測顱內壓。顱內壓超過200毫米水柱時就屬於顱內壓增高。 十四、腦疝 多種病變可引起局竈性或瀰漫性顱內壓增高,若病變不斷髮展,顱內壓力增高到達一定程度時,顱內壓自動調節機制失代償,顱腔內某一分腔的局部壓力比鄰近分腔內的壓力爲高,一部分腦組織從高壓的顱分腔通過顱內空隙被擠向低壓的顱分腔內,造成神經組織、血管、顱神經受壓而產生相應的症狀。這種局竈性顱內壓增高造成的腦組織移位,稱之爲腦疝,是顱內壓增高的一種危急情況,常危及生命,又稱顱高壓危象。 任何能引起顱腔內壓力分佈不均的因素都可引起腦疝;常見的病因有顱腦損傷引起的顱內血腫、腦水腫、先天性腦積水、腦脊膜膨出症,顱內膿腫,顱內腫瘤、顱內寄生蟲病等。 十五、腦水腫 腦水腫是一種腦內水分增加導致容積增大的病理現象,是腦組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反應,可致顱內高壓,損傷腦組織。 十六、脊髓休克 在正常情況下,脊髓反射活動是受高級神經控制的,大腦皮質可以加強或抑制脊髓的這些反射活動。如因外傷引起脊髓橫斷時,斷面以下因失去高級中樞調節,而使脊髓反射活動喪失,叫脊髓休克。約經6-8周各種簡單的脊髓反射活動纔可先後恢復。 如是一時性的脊髓震盪,並無神經細胞或纖維破壞。可出現感覺、運動、反射暫時消失,於數小時或數日後開始恢復。 十七、癡呆 癡呆是一種器質性精神障礙綜合症,指在智能已經獲得充分發育之後,由於腦部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嚴重智能障礙,表現爲意識清晰,但智能全面減退,達到影響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的程度。不包括腦發育障礙引起的智能障礙。 一般急性感染、中毒、缺氧、外傷等引起的腦病,急性期後意識漸清晰時卻出現明顯的智能障礙,但一段時間後可顯著好轉,這稱爲急性癡呆。少數急性病症也可能造成腦部的嚴重損傷,遺留不可逆的智能障礙。不過常見的還是慢性癡呆,爲慢性腦病引起。 癡呆可發生於各個年齡階段,但以老年最多見。西方工業化社會中65歲以上的人羣中,患有不同程度癡呆者達10%。只要基礎疾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癡呆可以停止發展或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這種情況稱爲可逆性癡呆,佔癡呆病例5-15%。 十八、癲癇 癲癇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腦功能障礙綜合症,因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產生多種一過性、發作性的症狀,最常見的臨牀表現是驚厥發作和意識障礙,亦可表現爲感覺異常、知覺障礙、精神症狀、記憶力或其他高級神經功能症狀及內臟或植物神經症狀。其基本特徵是發作性(症狀突然開始突然終止)、重複性(發作後經過一段時間又再次發作)。 癲癇的發作臨牀常見有大發作、小發作、侷限性發作與精神運動性發作四種
十九、癱瘓 癱瘓指隨意運動(或稱自主運動)的減弱或喪失,又稱爲麻痹。可因嚴重程度不同爲分完全癱瘓和不全癱瘓;又可因癱瘓所累及的部位不同分爲下列各種類型: ①單癱:癱瘓限於一側上肢或下肢。 ②偏癱:系最常見的癱瘓類型。累及一側上、下肢,有時包括同側下部面肌癱瘓和頦舌肌癱瘓。 ③交叉性癱瘓:一側顱神經運動核所支配的肌羣癱瘓以及對側偏癱。 ④四肢癱:癱瘓累及雙側上、下肢。 ⑤截癱:通常指雙下肢癱瘓。 ⑥雙癱:包括雙側面癱、雙上肢癱、雙下肢癱、雙側上、下肢癱瘓。
二十、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是由各種不同病因所致腦部損害的綜合病徵。表現爲錐體束受損,同時也可侵及錐體外系、小腦、甚至腦幹和脊髓。臨牀上主要表現運動功能障礙,常伴有智能低下和癲癇發作。 二十一、偏癱 產生偏癱的部位有: (1)腦幹:腦幹有侷限性病變時產生交叉性癱瘓,即病變周側顱神經癱瘓,病變對側肢體癱瘓; (2)內囊:內囊有病變時產生對側面下部表情肌、舌肌癱瘓及對側肢體癱瘓; (3)大腦皮層及皮層下:此處病變產生的癱瘓多爲單癱,常表現上下肢運動障礙程度不等,或者上肢重、下肢輕,甚至下肢無癱,僅有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或者相反,下肢重、上肢輕,甚至上肢無癱瘓,僅有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 二十二、三偏綜合症 又稱內囊綜合症。由於病變損害了內囊,引起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臨牀上稱爲三偏綜合症。 二十三、失語 失語指大腦特定部位損害所致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受損或喪失,發音肌肉癱瘓或精神衰退引起。失語爲後天性,即已獲得的言語技能因大腦病變而受損,與先天性言語遲滯不同。後者是因大腦發育障礙未能掌握或未能很好掌握言語功能。引起失語的常見原因有腦血管病、腦外傷或腦腫瘤。失語主要表現爲說、聽、讀和寫四方面的障礙,亦即口語和文字的表達和理解發生障礙。可分爲: (1)運動性失語:主要病變在額下回後部,臨牀表現爲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語言回答別人的問話。 (2)感覺性失語:病變在顳上回後部,表現爲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發生困難,病人聽不懂別人說話和自己說話的意思。雖然聽覺正常,講話也較流利,但言語錯亂而割裂,常常答非所問。 (3)命名性失語:病變在顳葉後部和頂葉下部,表現的特點是對認識和熟悉的人和物品說不出名字,但知道其人是誰,也知道物品之用途。 二十四、失用 失用又叫運用不能,是在無運動及感覺障礙時,不能有目的地動作。是一種由於大腦局竈病變引起的運動功能或複雜技能受損或喪失的臨牀現象。 “運用”是優勢半球的大腦皮層廣泛區域協調活動的結果。“運用不能”的病人無肢體癱瘓及共濟運動失調,也無病態不隨意運動的干擾和精神障礙,只是由於分析綜合機能障礙而喪失了熟練、複雜而有目的地隨意動作的機能。 病人對日常用具的正確使用、職業性的工作、有用意的手勢、樂器的彈奏等均發生障礙。如想進行某項動作,但不知從何着手,或者動作的先後程度紊亂或基本動作調配不適合,動作不能按計劃進行,甚至很簡單的事也不能有始有終。病人常常感到“自己的手不聽使喚”。 二十五、失認 失認是指不能以相應的感官感受而認識面對的事物的現象,這種缺陷不是因感覺障礙(視、聽、觸等)、注意力不集中、已往不熟悉等原因引起。失認可因感受事物的感官不同而分爲視覺失認、聽覺失認和觸覺失認。 視覺失認是不能通過視覺認識物體,但通過其他感覺途徑,如觸模、聽覺則可以認識。視覺物體失認和顏色失認的病變部位在左枕葉和胼胝體壓部。單純的文字視失認稱純失讀。人面失認爲不認識已往熟悉的人的面容或像片,但可從聲音、步態、服飾、髮型等認出該人,病變多在右顳頂區。 聽覺失認是對周圍環境中言語以外的其他聲音不能辨認,如不能分辨聽到的是喇叭聲還是動物鳴叫等。右顳葉與非言語性聲音辨認有關。對音樂的辨認亦在右顳葉。單純的語音和詞失認稱純詞聾,但患者可通過文字理解聽不懂的詞,病變在左顳橫回,罕見。 觸覺失認是不能借助觸覺認識已熟悉物品的質、形及說出其名稱。 二十六、失讀症 失讀症又稱文字認識不能症,指後天性腦損害引起的理解書寫語言能力的受損或喪失。其病變部位在主側半球的枕葉,常合併對側偏盲。 認識是複雜的感覺,是通過各種基本感覺,在大腦皮層廣泛區域內進行分析綜合而得出的概括。“認識不能”是指基本感覺存在,沒有精神異常,但對所接觸的事物不能認識。根據認識所涉及的主要器官不同,將認識不能分爲多種認識不能;如觸覺認識不能、;視覺認識不能和聽覺認識不能。失讀症屬於視覺認識不能,限於不能認識病前所熟悉的文字;其語言機能無異常。患者觀看文字只是一堆橫豎筆畫,不知文字的意義。 失讀症的病人可以自動發言,可以複述口語,可以領會口語,但不能理解文字,即使可自動書寫和默寫,但卻不認識自己所寫的文字。 單純性失讀症無內部語言障礙,智力無缺陷,計算力正常。 因大腦發育遲滯未能掌握或未能較好掌握閱讀能力者不屬於失讀。文盲不存在失讀問題。 二十七、失寫與失算 失寫指腦損害所致書寫能力受損或喪失。 失算指計算功能的障礙。 二十八、閉鎖綜合症 閉鎖綜合症的病人,主要表現爲意識清楚,緘默、四肢癱瘓、不能言語、患者僅能以眼球的某些活動來示意、表達感情和要求的一種特殊狀態。由於患者雖清醒,但不能說話和活動,好像被“鎖住”一樣,故稱“閉鎖綜合症”。 二十九、不自主運動 不自主運動就是不隨意的多動。是指肌肉的某一部分、某一塊肌肉或某些肌羣出現的不受意志支配的運動。不自主運動的產生主要和錐體外系的功能失調有關。 (錐體外系包括大腦皮層的六區和皮層下的一些神經核團,如紋狀體、黑質、紅核、丘腦底核等及其間相互聯繫的神經纖維共同組成。錐體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調節姿勢、肌張力及肌肉運動的協調,以協助隨意運動準確及時的完成。) 常見的不自主運動有: (1)震顫:全身或身體一部分的不隨意的,但相對有節律性的振動性的連續運動。震顫爲中等速度,幅度可大可小。可出現在四肢,也可能出現在頭面部和舌部。
(2)舞蹈病:是一種突然發生的肢體、軀幹或顏面肌肉的無目的無規律的、快速、不平穩、不對稱、動幅不定的、非持續性的不隨意運動。屬錐體外系統疾病,病變發生於基底節。 (舞蹈病常有肢體一個以上的大關節和肌羣參與,尤以上肢近端爲著。表現爲面部皺眉毛、擠眼、咧嘴、舌不自主伸縮等轉瞬即逝的“鬼臉”動作。在上肢表現爲聳肩、上臂的前伸後屈、手突然旋前或旋後等。在下肢表現爲大跨步、跳躍或表現爲舞蹈步。)
本病可由大腦皮質運動區、基底節、小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各部分的病變引起。病因包括感染、中毒、變性、遺傳、腦血管病、腫瘤、外傷等。 三十、帕金森氏綜合症 帕金森氏綜合症(帕金森氏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以某些運動障礙(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和姿勢反射喪失)爲臨牀特徵的一組疾病。本組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是腦部基底神經節內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 三十一、“植物人” “植物人”是由於大腦皮層的廣泛性損害,造成大腦皮層機能喪失的一組表現。只保留了一些本能的神經反射和進行物質及能量代謝的能力,這與植物的生存狀態相似,故名“植物人”。常見於重症內囊出血、丘腦出血的昏迷後期;也見於腦外傷或一氧化碳中毒等。主要臨牀表現如下:
◆睜眼昏迷:即患者神志貌似清醒,眨眼自如,眼球轉動,但無意識活動,對外界任何刺激均不發生反應,認知能力完全喪失,沒有任何主動活動,呼之不應,不言不語,不知飢渴,喂則吃,喂多少吃多少。二便失禁。 ◆去皮層強直:患者前臂靠在前胸部屈曲內收,下肢強直內旋,四肢肌張力增高。 ◆錐體束損害:吸吮反射陽性,下頜反射亢進,雙側病理呈陽性。 ◆皮層下功能保存: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嚥反射均存在。 ◆睡眠正常:白天睜眼,眼球活動,夜間睡眠。
三十二、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指大腦機能發生混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爲、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障礙的疾病。精神障礙與精神疾病同義。 三十三、幻覺 幻覺是一種虛幻的知覺,即在沒有現實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而出現的知覺體驗。最常見的是幻聽。 三十四、妄想 妄想是一種病理的歪曲的信念,其內容不符合客觀現實,但病人對此堅信不移,不能說服和糾正。妄想是精神疾病的一種表現。 三十五、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較常見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礙。多起病於青壯年期。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爲等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以及聯想散漫、情感淡漠、言行怪異、脫離現實等主要臨牀特徵。幻覺、妄想和異常自我體驗頗多見,並常有人格改變。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智能缺損,病程多遷延,進展緩慢,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衰退。 三十六、神經官能症 (1)神經官能症不屬於精神病,一般無精神病常見的幻覺、妄想,也沒有荒謬離奇的行爲。病人全部或部分保持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和勞動能力。 (2)本病是大腦的功能性障礙。儘管病人有多種軀體不適感,但並沒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因此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3)病人對疾病有一定認識,本病的產生多有心理上的因素,也需要用心理方法配合治療。 三十七、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指包括各種顱內炎症、腫瘤、血管疾病、中毒、外傷、變性病等因素直接損害腦部所致的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