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急救常識(六):中暑的急救(圖)

時間: 2016-02-11

  中暑是人體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出現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症狀的總稱,是熱平衡機能紊亂而發生的一種急症。

  中暑常發生在高溫和高溼環境中,對高溫、高溼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氣溫大於32℃、溼度大於60%的環境中,由於長時間工作或強體力勞動,又無充分防暑降溫措施時,極易發生中暑。此外,在室溫較高、通氣不良的環境中,年老體弱者、肥胖者、兒童及孕產婦耐熱能力差,也易發生中暑。

  中暑者一般表現爲:體溫升高、乏力、眩暈、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脈搏和呼吸加快,面紅不出汗皮膚乾燥,重者出現高熱、神志障礙、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容易中暑的8種人

  老年人:由於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

  孕產婦:因爲懷孕或產後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逗留在通氣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嬰幼兒: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較多,對散熱不利。

  心血管病患者: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積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症狀卻出現得較晚,引起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爲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熱加速。炎症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於散熱而容易中暑。

  營養不良的人:因爲營養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他們還容易反覆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導致中暑。

  正在服藥的人:服用抗組織胺藥、抗膽鹼藥、安眠藥等的人也會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容易中暑。

  爲了避免中暑,在高溫天氣,應做到:對年老體弱等重點人羣應重點保護,營造一個舒適的小環境,室內要通風,儘可能把室溫降至26~28℃,室內外溫差在8℃以內。要保持情緒穩定,注意膳食的調配,飲食宜清淡,多飲水。提高對先兆中暑的認識,一旦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狀,應立即脫離中暑環境,及時採取納涼措施。

  中暑的急救方法

  一、移——迅速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乾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地方,解開衣褲,以利呼吸和散熱。

  二、敷——可用冷水毛巾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或冰袋、冰塊置於病人頭部、腋窩、大腿根部等處。有條件的話用溫水擦拭全身,同時進行皮膚、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

  三、散——使病人仰臥,解開衣領,脫去或鬆開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溼透,應更換乾衣服,同時開電扇或開空調(應避免直接吹風),以儘快散熱,使患者體溫降至38攝氏度以下;並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待肛門溫度降至38℃,可停止降溫。

  四、浸——將患者軀體呈45度浸在18℃左右水中,以浸沒乳頭爲度。老年人、體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溫過低不能耐受。

  五、擦——四個人同時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體四周,把皮膚擦紅,一般擦15—30分鐘左右,即可把體溫降至37—38℃,大腦未受嚴重損害者多能迅速清醒。

  六、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氣水(膠囊)等解暑。

  七、一旦出現高燒、昏迷抽搐等症狀,應讓病人側臥,頭向後仰,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立即撥打120電話,求助醫務人員給予緊急救治。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