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正常體溫範圍及發熱小兒的護理

時間: 2013-07-04
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爲36.9℃~37.5℃。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爲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爲長期發熱。
上述基礎體溫是指的直腸溫度,即從肛門所測得,一般口腔溫度較其低0.3℃~0.5℃,腋下及頸部溫度又較口腔溫度低0.3℃~0.5℃。
你給寶寶的體溫若是在肛門量的,則完全正常,若是在腋下或頸部量的,則已經是低熱了。
我的原則是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燒藥,打退燒針,要給寶寶多喝水。注意環境溫度是否過高。在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嬰兒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又差,媽媽抱着嬰兒時熱氣不易散發,使體溫升高。但是這種發熱一般時間不會太久,再給孩子放在涼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給孩子飲一些清涼的水果汁,或給孩子洗個溫水澡,幾小時後體溫就會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嬰兒又包裹得過多,也會使嬰兒體溫升高。
若高燒38.5度以上,請立即讓醫生確診是病毒感染的,還是細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細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頭孢類),不要急於退燒,燒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來。
另外我想說的是不要迷信輸液。醫生說了,可以吃藥的不要打針,可以打針的不要輸液,關鍵是要用對藥,而不是用重藥。
注意是否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情況存在。
主要的症狀及原因有以下:
發燒的同時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羣)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續發燒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熱
在高溫場所發高燒的同時,筋疲力盡——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腫脹——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緒不穩——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過氣來、呼吸困難——肺炎
牙牀發紅、唾液多——口腔炎
嘔吐、抽筋、前囟門凸起——腦膜炎
嘔吐、抽筋、意識不清——肺炎、急性腦病
尿的次數多、血尿——尿道感染
發燒的同時,抽風——熱性抽筋
綠色的不是胎便,20天了胎便早就拉完了。
寶寶大便呈綠色的可能的原因
一般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偏酸性,正常大便略呈綠色,有時會混雜一些白色顆粒。
奶粉餵養兒若排出綠色大便,則表示腸的蠕動加速,或腸道有炎症,爲腹瀉的一種象徵。有些家長認爲孩子排綠色的大便是受了某種驚嚇,這是錯誤的。
另外,爲了寶寶的健康,須攝取足量的鐵質,吃含有鐵質奶粉的寶寶,若不能完全吸收奶粉中的鐵質,則大便呈黃綠色,大便中的白色顆粒較大,且較容易有臭味。 兒童體溫(以腋下溫度爲準)超過37℃可認爲發熱,體溫在37℃-38℃爲低熱, 38.1℃-39℃爲中度發熱,39.1℃-40.4℃爲高熱,40.3℃以上爲超高熱。新生兒大腦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成熟,有時體溫高於37℃,但在37.5℃以下,仍爲正常體溫。 體溫以口溫爲基準,正常爲36.5~37度,腋溫低於口溫0.5度,肛溫則高出0.5度。嬰幼兒以測肛溫爲準,兒童可測腋下溫度。腋溫干擾因素較多,肛溫則反之,最爲準確。 腋下測體溫應要求皮膚乾燥,夾緊溫度計,否則不準確。腋溫正常應在36-37度之間,人體溫度不受氣溫影響但腋溫易受環境干擾。在冬夏季節從室外進來至少要半小時後測溫才正確。對休克病人腋溫不準確。 發熱(fever)即體溫異常升高。小兒時期正常體溫可波動於一定範圍,短暫的體溫波動,全身情況良好,又無自覺症狀,可不認爲病態。正常小兒腋下體溫一般爲36~37℃(下文中體溫度數均指腋溫);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爲37℃。餵奶、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均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甚至偶達38.0℃,尤其是新生兒或小嬰兒更易受以上條件影響;相反,若飢餓、低熱量、尤其體弱患兒處於少動狀態或保暖條件不佳,則體溫可降爲35℃以下,臨牀上稱體溫過低或體溫不升,應即採取保暖措施。測體溫的方法亦影響所測真實體溫數值,如試體溫的時間和條件不同,所得體溫數值有差異,如腋表、口表和肛表所測得數值依次相差約0.5℃,即腋表者最低、肛表者最高,但若固定試表的時間(分別爲5、3、2分鐘),則三種試表方法所測得的數值近似。測腋溫應以5分鐘爲準,不宜超過10分鐘以上,過久所測體溫有漸增趨勢。
臨牀上按體溫高低分爲四類熱型(均以腋下體溫爲標準):①低熱:<38℃;②中熱:38~39℃;③高熱:39~41℃;④極熱:>41℃。
發熱小兒的護理
發熱是孩子患病時的常見症狀,大都是由於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侵入人體釋放出致熱物,刺激體溫調節中樞所致;亦可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失去正常調節功能而使體溫升高。人體通過發熱能調節機體的防禦能力,促進康復。
發熱尤其是高熱會使小兒心血管負擔加重,消化道功能紊亂,甚至因高熱使大腦皮質過度興奮或高度抑制,出現煩躁、驚厥、昏迷。所以當孩子發熱時應及時診治,同時加強護理。
孩子發熱後,家長總是急着要讓孩子的體溫降下來,體溫一高馬上給孩子打退熱針、服退熱藥。其實發熱是人體對病毒、細菌感染的一種反應。只有找出感染源,對因治療才能使體溫恢復正常。退熱藥的作用只是暫時的,幾個小時後體溫還會升高。由於退熱藥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發汗來加快散熱,從而使體溫下降。小兒發熱時,心跳加快、呼吸頻率加速,表皮血管擴張,呼吸道、皮膚等處的水分丟失增加。因此,過多使用退熱藥物會引起脫水、代謝障礙等。退熱藥的服用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應用。每次用藥的間隔時間應在4小時以上,用藥後注意水分的補充,並觀察呼吸、脈搏等。
除了用藥物降溫外,夏天家庭中運用一些簡便的物理降溫方法對小兒退熱亦很有幫助。常用的方法有:
(1)置冰袋將冰袋置於枕部、前額,以及腹股溝、腋下等大血管經過處,每5~10分鐘更換1次,也可大塑料袋灌冰水外包乾毛巾作枕頭用。
(2)酒精擦浴用35%~50%的酒精或2份55度白酒加1份水,將紗布或小毛巾浸溼後輕輕地擦頸部、腋下、腹股溝、四肢等處,不要擦胸背部。
(3)溼敷將浴巾浸溼於35~37℃的溫水中,擰乾後給小兒擦身或將浴巾蓋在小兒胸腹部,每5~10分鐘換1次。
(4)溫水澡用35~37℃的溫水給小兒洗澡。
採用上述物理降溫方法時不要用電扇對小兒吹,如小兒有發抖現象時應即刻停止。發熱時,小兒體內熱量消耗增加,應讓小兒適當休息,減少活動,增加睡眠時間,降低能量的消耗。特別是高熱的小兒更需臥牀休息。臥室應經常開窗通風,使室內空氣保持新鮮,高溫季節空調房要注意定時通風。家長應注意觀察小兒的精神、體溫、脈搏、面色等的變化。
發熱時體內水分散失較多,應注意補充水分,讓小兒多喝些開水、果汁等,增加飲水量,不僅可補足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可增加尿量,帶出體內的熱量。發熱還易致消化功能紊亂,一些因消化道感染引起的發熱還伴有腹瀉、嘔吐等。因此,發熱小兒的飲食宜清淡,少吃多餐,不必強求孩子進食。待體溫恢復、病情好轉時胃口自然會恢復,此時再增加富含營養的食物,以補充發熱時營養素的不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