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觀察與護理嘔吐的孩子

時間: 2011-06-07

嘔吐是小兒常見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有的屬於病態,有的並非病症所致。小兒時期由於嘔吐中樞尚未發育完善,吞嚥肌羣協調較差,特別是嬰兒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鬆弛而幽門括約肌較緊張,腹腔的壓力大於胸腔,因此很容易發生嘔吐,所以偶爾發生1-2次嘔吐,又無其他異常表現不一定是病態。有的嬰兒吃奶後,從嘴角溢出少量奶汁,稱溢奶,不屬於嘔吐範圍,也不是病態表現。只有頻繁嘔吐,或定時嘔吐及噴射性嘔吐,並伴有其他病症的嘔吐,可視爲疾病的症狀。

小兒時期嘔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病因、不同表現,所以觀察要點與護理方法也就不同。

1、新生兒期:新生兒常因餵養方法不當引起嘔吐,尤其人工餵養者更易發生。吸吮過度、吞嚥過快等可使嬰兒吞入過多氣體,氣體由胃穿過賁門、食道而上,在發生噯氣的同時奶液也隨之而出。嘔吐多發生在餵奶後不久。因而餵奶時奶頭孔不宜過大;餵奶的速度不宜過快,奶液要充滿奶頭,避免嬰兒吞入空氣。餵奶後將嬰兒抱起,輕拍其背部,待嬰兒打嗝後再慢慢放成臥位,這樣可以減少嘔吐的發生。

新生兒出生後,第1 次餵奶時就喂不進去,或奶剛吃進去就全部吐出來,可能爲先天性食道閉鎖。若食道閉鎖同時伴有食道氣管瘻,部分奶汁會進入氣管而發生嗆奶、窒息。發現此情況應前往醫院,及時確診,採取手術治療。

出生後2周以內的新生兒出現嘔吐,要注意有無產傷所致顱內出血,此時嘔吐與進食無關,有時呈噴射狀。顱內出血的患兒應取仰臥位,頭部稍擡高,不宜側臥位,以免壓迫頸動脈而造成意外。

2、嬰兒期:幽門肥大性狹窄的病兒嘔吐常出現在新生兒末期或在嬰兒期出現。這是因爲新生兒出生後進食量少,胃內停滯食物不多,故未出現嘔吐。以後由於食量增大,食物停留在胃內,使胃膨脹而通向十二指腸的幽門存在肥大性狹窄,則迫使上通食道的賁門打開,發生嘔吐,且呈噴射狀。嘔吐物爲奶液或奶凝塊,有酸味但無黃綠色膽汁,嘔吐呈進行性加重,每次餵奶後必吐。由於食物大部分被吐出,進入腸道的少,故大便量少。還可在上腹部觸及到一橄欖大小的硬塊。這種病需手術治療。在未做手術前,也可試用解痙藥物,並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養方法,進食後取右側臥位,適當擡高牀頭,防止嘔吐物誤吸呼吸道。

在嬰兒時期腸套疊是較爲常見的急腹症,其早期表現是突發的、頻繁的嘔吐,伴有因疼痛而誘發的陣發性劇烈哭鬧。

餵養不當也是嬰兒嘔吐常見的原因,喂的奶量太多,超過了嬰兒胃的實際容量,吃的過快,乳汁過熱、過涼均可使胃蠕動增強,而導致發生嘔吐。這種嘔吐多出現於食後較短時間內,嘔吐量也多。當糾正不合適的因素後,嘔吐就不再發生了。

3、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此期以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嘔吐最爲常見。如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對此期兒童需經常進行衛生知識教育,以防食入不潔食物。護理嘔吐患兒時應做到細心、耐心,嬰兒最好取右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被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嘔吐後應清洗口腔,被污染的衣服應及時更換。應注意觀察嘔吐的特點、嘔吐的次數、嘔吐物的性質、嘔吐與進食的關係、嘔吐伴有的症狀、大小便情況等,還需認真記錄出入量,爲醫生診斷疾病和制定治療計劃,提供可靠依據。

相關文章
評論